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當90后,開始面臨「給父母養老」的問題

PubDate:2022-11-17

每次春節,都避免不了聽我爸媽嘮叨我常年不在ta們身邊。我的父親今年就滿60歲了,他終于可以開啟他的退休生活,但同時我也意識到,他又老了一歲,從年齡上已經是一名需要贍養的老人了。作為一名獨生子女,如何給父母養老是一個不得不慎重思考的問題。

我查閱了最新的相關數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2021全國兩會青年期待」調查顯示,在養老方面,受訪者最頭疼的前三名問題是:

1. 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57.5%)

2. 與老人分處兩地,使不上力(54.8%)

3. 醫療資源匱乏,分配不均(46.8%)

每一條都很扎心啊。新年里討論這個話題可能有點傷感,但這段時間也不失為一個冷靜思考、全面盤點的契機。

我們找來了三位曾親歷父母養老問題的朋友們,與ta們聊了聊獨生子女會面臨的難題,希望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最后,我們還總結了一份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的準備清單,

畢竟越早開始規劃,我們才能在面對問題時處理得越好。

匿名獨生子:1990年

三歲時我父母離異后,我與父親一起生活。畢業后獨自在城市工作,當時父親在工廠和田地里拼死累活,收入回報卻微乎其微,我第一次有了「給父親養老」的意識,

我想要踏實賺錢,讓父親早些退休。

但父親堅決不同意,他一直覺得自己能自力更生。直到三年后,他連續住院了三次。第三次住院時病情已經十分危急。

我算是很幸運的,父親在ICU身體恢復挺快,沒有留下后遺癥,而我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剛好夠用,沒有額外舉債。但給父親術后的營養補充、生活費等等,依舊讓我的經濟緊張了半年。

父親大病出院后,終于肯放下繁重的體力活,可他生活得更加節儉,我每個月回去一兩次,都能看到他一個人把自己照顧的很糟糕,吃剩菜、燒蜂窩煤,怎麼勸都不聽。

我一直想把他帶去城市生活,他總是不樂意,有一次他終于同意進城跟我住一段時間,我才發現我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都天差地別,

我也終于看到他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里有多麼孤單和郁郁寡歡。

后來我們嘗試去聊天,我知道了父親受農村觀念影響,堅決不接受聽起來像是被遺棄的養老院;他不想給我多添麻煩,卻也不希望老年時身邊只有護工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我現在計劃兩三年內在城里買套小房子,趁著父親還健康,多接他過來接觸我的生活,希望總有一天幫他找到既健康又快樂的養老生活方式。

匿名獨生子:1992年

我是典型的痛恨原生家庭的人。我媽是個控制狂,情緒極其不穩定,嚴重的時候她會對我家暴,我爸則是對家不管不顧的類型,他們倆關系也不好,經常吵架。從小到大生活在這種環境里,我一度很痛苦和壓抑。所以我的人生規劃特別清晰:盡快經濟獨立、移民國外,對父母敬而遠之。

讓我真正開始考慮父母養老這個問題的,是在去年姥姥臨終的時候。那時候我幫我媽在ICU照顧老人,陪著她忙進忙出,隔一段時間就要去辦手續、結賬。當時也雇了一個護工,

但不是很專業,由于老人下不了床,很多「生理不適」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親自來做。

從那之后我就陷入了一種「兩難」,一方面我的規劃很清晰,要在國外開始自己的生活,自私地希望與國內的父母保持相安無事的距離;可另一方面,這次經歷也讓我感受到,國內的臨終關懷與專業護工的情況都不容樂觀,普通保姆能承擔的長期照料也極為有限。想到姥姥臨終時的狀況,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我還是不忍心在父母老年時撒手不管。

我目前能夠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博士畢業后先移民國外,然后在父母老年時試著把他們也接出去,去到一個養老送終只需要我掏錢,不需要我赤膊上陣的地方。然而這也就意味著,巨大的賺錢壓力,

以及不可避免地要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總之,在父母養老這件事上,我充滿了矛盾。對于厭惡原生家庭的人來說,與父母一起生活、給父母養老真的是一道超綱題。

匿名獨生女:1992年

養老這件事,往往不是等著你主動去「準備好」的。

19歲那年我大一,

我媽查出惡性腫瘤中晚期時,全家人都懵了。我爸在生活上一直依賴我媽,是事業很忙又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于是我媽生病住院的照料,自然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我媽的化療大概持續了一年,隨后爺爺奶奶相繼生病住院,也是我去幫忙照料。整個大學期間我除了完成學業、來回于學校和醫院,沒有多少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很多人以為只要有錢就能解決養老問題,我們家其實一直沒有經濟壓力,但錢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很多。對我來說,給父母養老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精神上的壓力。作為獨生子女,這種苦悶很難與別人訴說,連一個與你感同身受的人都沒有。

本科畢業后,家里當時情況相對穩定,父母不愿意牽絆我的理想,支持我出國留學。留學一年后父親一改先前支持我理想的態度,轉而以命令式的口吻讓我回國在家鄉工作。我當然認為這種態度跟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我也明白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慌了,我走之后他們更加發覺在心理上需要我,只是不肯說軟話。

我也漸漸發覺,追求自由生活和照顧家庭在當下是不可能兼得的,同時父母將所有對孩子的愛傾注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很想要回報這份愛,尤其是在媽媽大病之后。最后我選擇了在離家很近的一線城市工作,每周末可以回家陪爸媽,算是正式開啟父母養老的早期階段。

這件事給我整個人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毫不夸張地說,它改變了我整個人生軌跡。

這三個故事可能有點「沉重」。我常常想,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問題,包括未來我們自身的養老,個體能做的真的很有限,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

不過當下的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查閱了一些資料,也與兩位咨詢師聊了聊,總結出了一份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的準備清單,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實際的籌備方向:

1. 首先,做好應對疾病的經濟保障。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衰老意味著很容易生病,吃穿用度并不是養老最大的開銷,生病時所需的醫藥費才是。因此除了準備養老金外,提前幫助父母做好應對疾病開銷的準備,比如購置大病保險、醫療險等,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2. 開誠布公地與父母溝通他們對于養老的意愿,以及自己能做些什麼。

心理治療師張鳳琴認為,獨生子女與父母真誠地溝通彼此對養老的真實想法,內心對此的恐懼和需求,是對父母晚年負責的表現。

她認為,雖然在中國社會,「疾病」「衰老」和「死亡」都會是人們比較避諱的話題,兩個獨生子女贍養四個老人的問題看上去也很無解,但避免談論這些話題,并不能讓父母心中的恐懼消失,只能讓這些問題處在未知或不確定的狀態。

更好的方式是,作為父母的一方將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擔憂都說出來,而我們作為子女也聊聊自己的現實問題,以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樣雙方不斷交流和談心,反倒能增加確定性、可預料性,雙方朝著一致的目標努力,都減少一些心理負擔。

3. 盡早掌握各種養老方案的相關信息。

一種常見的難辦情況是,父母不愿意去你工作生活的城市,哪怕去養老院也要留在家鄉。

此時我們能做的,一方面是多了解當地養老院的情況,為父母篩選出力所能及范圍內最好的;另一方面多了解請保姆這樣的其他方案,對比不同方案的優劣。

心理治療師張鳳琴認為,雖然很多人擔心養老院環境欠佳,但實際上,請保姆到家中照料老人也有缺點。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保姆,不停地換保姆會讓老人更加焦慮和沒有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送去養老院反倒能讓老人有一個穩定的客體。

4. 如果想要接父母來身邊養老,需要提前幫助他們融入你的生活圈子。

心理咨詢師王文余認為,如果父母表達不愿意去你安家的城市生活,也不用立馬灰心放棄或是跟父母爭吵,這是一個需要拉長時間維度來解決的事情。

她建議我們可以先試著讓父母隔三差五地來身邊生活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幫助父母與社區其他人建立情感連接,比如幫你帶孩子時認識了其他孩子的爺爺奶奶。慢慢地,父母才會覺得你所在的城市與ta們有關,才會開始考慮留在這座城市。

5. 最后,無論父母身在何處,除了重視ta們的身體健康,定期帶ta們去體檢,還需要多關注ta們的心理健康。

導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是ta們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了(WHO, 2002)。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需要幫助父母提升ta們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讓ta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比如,主動提出請父母幫自己做一些ta們力所能及的事,讓ta們感受到你對ta們的需要;多教父母使用現代的電子設備,尤其當ta們無法馬上學會的時候多一些耐心,這樣能避免ta們有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盡可能地多給父母做選擇的機會,哪怕只是在小事上做選擇,擁有行使選擇權的能力會使ta們獲得更大的信心,自尊和安全感(Ni, 2014)。

作者說:

在與心理咨詢師王文余討論這個話題時,她提到,雖然獨生子女在養老問題上會比較費力,并感覺孤立無援,但非獨生子女,比如我們父母那一輩,ta們在給自己父母養老的問題上也有許多難題。

比如兄弟姐妹中,有人斤斤計較自己的付出,有人不那麼愛自己的父母,最后照顧父母的重擔還是會落在最有責任心的那個人身上。這樣的家庭關系或許要處理的問題更為復雜。

所以在這個話題面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難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沒有人無所不能,無愧于心就好。

今日互動:你和父母聊過養老問題嗎?你對此有什麼想說的?來評論區聊聊吧~

父母不愿意牽絆我的理想,支持我出國留學。留學一年后父親一改先前支持我理想的態度,轉而以命令式的口吻讓我回國在家鄉工作。我當然認為這種態度跟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我也明白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慌了,我走之后他們更加發覺在心理上需要我,只是不肯說軟話。

我也漸漸發覺,追求自由生活和照顧家庭在當下是不可能兼得的,同時父母將所有對孩子的愛傾注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很想要回報這份愛,尤其是在媽媽大病之后。最后我選擇了在離家很近的一線城市工作,每周末可以回家陪爸媽,算是正式開啟父母養老的早期階段。

這件事給我整個人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毫不夸張地說,它改變了我整個人生軌跡。

這三個故事可能有點「沉重」。我常常想,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問題,包括未來我們自身的養老,個體能做的真的很有限,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

不過當下的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查閱了一些資料,也與兩位咨詢師聊了聊,總結出了一份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的準備清單,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實際的籌備方向:

1. 首先,做好應對疾病的經濟保障。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衰老意味著很容易生病,吃穿用度并不是養老最大的開銷,生病時所需的醫藥費才是。因此除了準備養老金外,提前幫助父母做好應對疾病開銷的準備,比如購置大病保險、醫療險等,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2. 開誠布公地與父母溝通他們對于養老的意愿,以及自己能做些什麼。

心理治療師張鳳琴認為,獨生子女與父母真誠地溝通彼此對養老的真實想法,內心對此的恐懼和需求,是對父母晚年負責的表現。

她認為,雖然在中國社會,「疾病」「衰老」和「死亡」都會是人們比較避諱的話題,兩個獨生子女贍養四個老人的問題看上去也很無解,但避免談論這些話題,并不能讓父母心中的恐懼消失,只能讓這些問題處在未知或不確定的狀態。

更好的方式是,作為父母的一方將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擔憂都說出來,而我們作為子女也聊聊自己的現實問題,以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樣雙方不斷交流和談心,反倒能增加確定性、可預料性,雙方朝著一致的目標努力,都減少一些心理負擔。

3. 盡早掌握各種養老方案的相關信息。

一種常見的難辦情況是,父母不愿意去你工作生活的城市,哪怕去養老院也要留在家鄉。

此時我們能做的,一方面是多了解當地養老院的情況,為父母篩選出力所能及范圍內最好的;另一方面多了解請保姆這樣的其他方案,對比不同方案的優劣。

心理治療師張鳳琴認為,雖然很多人擔心養老院環境欠佳,但實際上,請保姆到家中照料老人也有缺點。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保姆,不停地換保姆會讓老人更加焦慮和沒有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送去養老院反倒能讓老人有一個穩定的客體。

4. 如果想要接父母來身邊養老,需要提前幫助他們融入你的生活圈子。

心理咨詢師王文余認為,如果父母表達不愿意去你安家的城市生活,也不用立馬灰心放棄或是跟父母爭吵,這是一個需要拉長時間維度來解決的事情。

她建議我們可以先試著讓父母隔三差五地來身邊生活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幫助父母與社區其他人建立情感連接,比如幫你帶孩子時認識了其他孩子的爺爺奶奶。慢慢地,父母才會覺得你所在的城市與ta們有關,才會開始考慮留在這座城市。

5. 最后,無論父母身在何處,除了重視ta們的身體健康,定期帶ta們去體檢,還需要多關注ta們的心理健康。

導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是ta們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了(WHO, 2002)。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需要幫助父母提升ta們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讓ta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比如,主動提出請父母幫自己做一些ta們力所能及的事,讓ta們感受到你對ta們的需要;多教父母使用現代的電子設備,尤其當ta們無法馬上學會的時候多一些耐心,這樣能避免ta們有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盡可能地多給父母做選擇的機會,哪怕只是在小事上做選擇,擁有行使選擇權的能力會使ta們獲得更大的信心,自尊和安全感(Ni, 2014)。

作者說:

在與心理咨詢師王文余討論這個話題時,她提到,雖然獨生子女在養老問題上會比較費力,并感覺孤立無援,但非獨生子女,比如我們父母那一輩,ta們在給自己父母養老的問題上也有許多難題。

比如兄弟姐妹中,有人斤斤計較自己的付出,有人不那麼愛自己的父母,最后照顧父母的重擔還是會落在最有責任心的那個人身上。這樣的家庭關系或許要處理的問題更為復雜。

所以在這個話題面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難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沒有人無所不能,無愧于心就好。

今日互動:你和父母聊過養老問題嗎?你對此有什麼想說的?來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