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財富、地位,而是以下「三個表現」

PubDate:2022-11-17

錢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房子再大,也只能睡一間。

地位再高,退休了,仍要回歸平常。

用財富和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高低,顯然是俗氣的,你不要執迷不悟。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的處事表現。

01

社交方面:智者抬人,愚者抬杠。

在唐朝時,有一群道士,拿著《醉僧圖》,嘲諷和尚。

這幅圖,是南北朝時的畫家張僧繇的遺作。畫上,一群和尚喝了酒,醉得東倒西歪,臉上紅撲撲的,隔著時空都可以感受到酒氣。

和尚們不甘示弱,花了一大筆錢,請當朝畫家閻立本畫了《醉道士圖》。

道士們喝醉酒的樣子,躍然紙上。

從此,道士們不再說話了,和尚們也說不出什麼話了。兩敗俱傷的效果,非常明顯。

你不讓我好過,你也休想好過;既然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大家都得不到,那就毀掉算了......這樣的思維模式,真的很坑人。

人都有兩面——美麗、丑陋。

高層次的人,

揭露別人的美麗,甚至會創造美麗。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一次宴會上,拉著打扮樸素的齊白石說:「這是我的老師。」

所有的人,都對齊白石肅然起敬。

一個很小的舉動,就可以把別人舉起來。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在社會上混,哪能舍去所有的社交呢?能夠改變命運的,很大一部分因素,也就是「人際關系」。

因此我們要學會抬人,這樣的話,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貴人。

你可以這樣想:你托舉別人上一個臺階,別人回頭拉著你上一個臺階。互相拉一拉,就有了「眾志成城」的格局。

千萬不要因為你的低情商,把自己丟在了人群中最末尾的位置。

02

認知方面:智者合作,愚者獨斗。

有一個詞語,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借助有利的地勢,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門,只要把門一關,誰都過不去。比方說,蜀道上的劍門關,兩面都是懸崖峭壁,中間是一道門。路還很陡峭。

一個人就可以擋住一萬個攻擊者,真的很了不起。

你有沒有想過,很多詞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并不是事實。一個關口,從來不是一個人可以守住的。

就說劍門關,雖然地理位置很特別,但是三國時的鄧艾,帶著大軍,繞道而行,讓劍門關失守了。

在此,我還得告訴你一個詞語,叫「萬人之謀」。

如果你借用了一萬個人的智慧,那麼你就大機率能所向披靡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人的思想是狹隘的,片面的,如果一群人在「山」的周圍,山的樣子就全面看清了。接下來,就能順利登頂了。

能夠混到最高處的人,其實是借用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那些單打獨斗的人,認為自己是獅子老虎,卻不知道「形單影只」的禍害。

03

生活方面:智者低配,愚者高調。

心態降低了,腳步踏實了,生活才過得穩穩妥妥。反之,一個人起高了調子,后來就唱不上去了,一個人唱起了高調,難免是「槍打出頭鳥」。

在清代小說《醉醒石》里,有一個呂主事,明朝人,靠舉孝廉出名,討了一個知府的官。

呂主事進入官場,為民做主的本事沒有學會,用銀子買位置的事情,學得精通了。因此他告訴五個兒子:「讀啥書哦,花錢就可以‘學有所成’了。」

五個兒子長大后,想盡辦法買通考官,

從秀才開始,到了舉人。可悲的是,他們都迷上了吃喝嫖賭,愛做虛偽的君子,敗光了家財,也沒有混出名堂。

古人云:「黃金滿貫,不如教子一經。」

錢,到底不是萬能的,只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已。如果一個人花錢來炫耀自己,會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但一定不會長久。

王爾德說:「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

很多人這樣理解王爾德的話:金錢是最好的東西,越多越好,千萬不要小看。

其實,從哲理上來分析,王爾德是告訴我們,年紀越大,越要懂得珍惜金錢,花錢的時候,要掂量著來,別把最好的東西弄丟了。

朋友小張講了一個小故事。

他去參加同學聚會,幾個辦工廠的同學,

耀武揚威,大家圍著他轉。一個種地的農民同學,默默無聞地坐在一旁。

到買單的時候,幾個辦工廠的同學,聲音變小了,個個都說,借了不少錢,難以運作;農民同學買完單,開著三輪車,頭也不回就離開了。

后來,小張才知道,農民同學,靠種養,年收入幾十萬。

現實生活里,那些被我們小看的人,往往值得我們高看一眼。日子好不好,誰都不要寫在「面子上」。

高層次的生活,是「簡約」的,太復雜了,不過是累壞了自己,給外人看了一個笑話而已。

04

人與人之間,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聰明的人,不會距離別人太遠,而是一直走在靠前的位置,還常常帶著大家一起前行。

愚昧的人,恨不得一個人展翅高飛,所有的人都失去翅膀。

別急,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甜。

可以用錢買來的,錢花光了,就消失了;用地位來顯示的,年齡大了,就會很掉價。

想要走在前面,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認知,幫助別人,崇尚簡單。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