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閨高院不藏名,舊夢金石就相思——一代才女李清照詩詞里的悲歡

PubDate:2022-11-16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不是秋日別情,這是一個女人的思念。秋意要從涼席上感知,就連那浪漫的泛舟,也只能獨自完成。孤寂中,盼望心上人啊,早早從遠方寄來「錦書」。

離別的相思,誰都有。可相思如何解?那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絲絲縷縷地纏繞在心頭。

愛愈深,思越切。相思不是一個人的相思,離愁也不是一個人的離愁。他和她,雖然分隔兩地,但卻有著同一種相思,

同一種離愁。

她與他的感情,堪稱文學史上的楷模。從互相傾慕到結為夫妻,他們在詩詞中浪漫,在收藏中傾心。

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讓她寫出了一首首經典詞作。

她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他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學家、文學家趙明誠,

他們是歷史上難得的知己愛侶。

只是,世上沒有完美之宇宙,月有缺才會有圓,天有晝才會有白。李清照的一生也不例外。

她的一生,似乎被幸福和不幸分成了兩半。前半生,她有著幸福的生活,浪漫的愛情。雖然在享受愛情的甜蜜時,也會時不時地忍受離別的苦。可那些苦,被他們的愛情甜蜜淡化了,甚至因那苦,沉淀了那份甜,讓甜結晶,在歲月里發光發亮。

她的后半生,卻極度悲涼,是在苦澀、痛苦和寂寞中度過的。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苦難寂寞中,她有過短暫的不到百天的第二段婚姻,那段痛苦的婚姻,也讓她愈發懷念趙明誠。

思夫、失家、離國。她的后半生,凄涼到似乎不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不足以表達。

作者的作品,往往是生活的寫照。李清照的作品,也從最初的清新浪漫變得哀怨悲切。

李清照和趙明誠邂逅在元宵節,在那相國寺的燈會上。邂逅時,一個是活潑開朗的美少女,另一個則是清秀俊朗的翩翩少年郎。

李清照出生于山東濟南,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喜好詩詞。受父親影響,李清照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詩書,自小便在詩詞上嶄露頭角,吟詩作對更是不在話下。

光陰荏苒,她出落得聰慧靚麗、楚楚動人。

哪個少女不善懷春?哪個少男不善鐘情?李清照,將她少女的心事,全都寫在了那首《浣溪沙》里。

浣溪沙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她有著出水芙蓉般的容貌。已經懂得打扮自己的她,在鬢角斜插了一枝鑲嵌著寶石的頭飾,以襯托她俏麗的面容。少女的她,美目流盼,宛如明澈的秋水在蕩漾,那靈動的秋水里,隱藏著她少女的心事。

那是內心里的小秘密,有期盼,也有喜悅,更有愁怨。正是這些情緒的交織,給她增添了不一樣的風情。

心事無人訴說怎麼辦?

鼓足勇氣,展開素箋,寫下了滿腔的思念和幽怨。期待能在月光、花影下,與有情人成雙成對,訴說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小情調詞,不僅是她才情的展示,也有對她青春美貌的描寫,更有她情竇初開時那欲言還羞的情愫表達。

想必,這是她和趙明誠邂逅后的少女相思吧!

在元宵節的燈會上與李清照邂逅前,趙明誠已經知道她了,而且很喜歡她的詞。而趙明誠,李清照也聽說過,知道他不僅喜好詩詞,而且對金石頗有研究,更有很多古玩收藏。

趙明誠是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的第三個兒子,比李清照大三歲。一對年齡相當,頗有才華的少男少女,因偶遇,在李清照表哥的介紹下認識,進而一見傾心。

沒有更多的言語,只從各自的眉梢間,讀出了愛意。

他會不會找人提親呢?自見那一面起,李清照便在心里期待著。

作為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于封建禮教的禁錮,李清照不可能像男子一樣,經常出家門,但父母思想的相對開放,讓她沒有像其他女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時不時地也會帶著丫鬟,劃著小船,去附近的河里游玩,也會去汴京街頭觀賞奇燈,甚至還會時不時地喝杯薄酒來助興。

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她才會寫出「沉醉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這樣的絕句。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像個快樂的小精靈,活潑可愛。喜好游玩的她,

總會在回家后,寫詞表達心情。

春天里,蕩完秋千,她寫下了《點絳唇》,將少女蕩完秋千,有客人來而慌忙躲回房間的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情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剛剛蕩完秋千,衣衫都被汗水打濕了,她渾身沒勁,軟綿綿的,就連那纖纖玉手也垂搭下來。花園里,那還未盛開的鮮花上,露珠晶瑩剔透。就在她欲欣賞時,突然聽到有客人來,慌亂下,朝房間溜,慌亂中,連鞋子都掉了,金釵也掉落地下。

只穿著襪子的她,躲在一旁,卻又忍不住地朝來人看,因為差澀,不得不假裝用嗅青梅來掩飾。

清新調皮的字里行間,清純自然、活潑可愛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幾多風情,幾多羞澀。

情竇初開的她,已然春心萌動。

來的客人是誰?想必一定是她心里的那個翩翩少年吧!

寂寞的深閨大院,鎖得住她的身,卻未必能鎖住她的心。她的心,早已飛出墻外,飛去和那翩翩少年約會。

她在期待,期待著美好愛情的到來。

終于等來了,在她18歲的時候,她等來了她的趙明誠。

曾經,夢里的翩翩少年郎是那麼的模糊,模糊到看不清他的長相。可自那次元宵燈會的邂逅,少年郎的形象就清晰起來,真實起來。

她的心,開始只為他小鹿亂撞。

好的愛情,是雙方的心靈悸動。趙明誠自從見到李清照,便再也忘不掉了。想讓家人向李家提婚,可內向的性格,又讓他不知怎麼和父親說。

輾轉反側,思念到痛后,他告訴父親,他做了一個夢,夢里在背一篇文章,文章什麼內容不記得了,但卻記得有句是「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父親一聽,略一沉思,也便哈哈大笑。

「言與司合」為「詞」,「安上已脫」為「女」,「芝芙草拔」是「之夫」,也就是「文詞之夫」。看來,兒子是要娶個會文詞的妻子呀。

那時,李清照的詞作已經小有名氣,同是官宦家庭,趙明誠的父親趙挺,很快就想起了李家,想起了那個漂亮活潑、靈秀聰慧的李清照。

官宦之家,門當戶對。還有比這更合適的嗎?

因為一場元宵節的邂逅,人世間,便多了一樁絕世好姻緣。

18歲的李清照,21歲的趙明誠。兩情相悅的男女,終于結為連理。

他們太幸運了,在那個洞房火燭之夜才能看清對方長相的年代,他們相知相愛又結為夫妻,實屬少見。

婚后,因為一些政治因素,趙家受到牽連,因此,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去了青州。

福禍相依,因為受牽連不能為官,卻也給了他們一段平淡幸福的生活。

新婚燕爾,她是含羞帶嬌、溫婉多情的小女子;他是博學多才,溫文爾雅的大男人。兩個相愛的人兒,終于可以整日癡纏,卿卿我我了。新婚的喜悅,她用《減字木蘭花》來表達: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從賣花郎那里,她買來一枝含苞欲放的鮮花。那花有沒有因為還未盛開就被人折了去而傷心流淚呢?鮮花上,那朝露想必就是鮮花的淚水吧。

只是,她有些擔心呢,這麼美的花,他會不會說她不如花美?

「哼,我要把它斜插鬢間,讓我的情郎好好看看,是我美還是花美?」

多麼有情趣的畫面!一個嬌滴滴的小女人,浮現在了我們面前。

真真是人面桃花別樣紅啊。那時的李清照,就是那朵嬌艷的花朵,且是只為她的趙明誠綻放的花朵。

這首詞寫的時候,正值李清照新婚之時,從詩里,不難看出他們的恩愛,以及她對趙明誠的深深眷戀。

太愛一個人,會愛到慌張、緊張吧,愛到了肆意嬌縱。她對他發嗲撒嬌,連鮮花都要嫉妒,生怕自己沒有花美。

與鮮花爭艷,只因她的情郎。他們,陶醉在了幸福的甜蜜里。

不用做官,他們過得如膠似漆。趙明誠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金石、字畫、收藏上。好在李清照也喜歡收藏,兩個人便除了填詞外,又有了另一個共同愛好。

每每遇到一個奇物,李清照都會興致勃勃地和趙明誠翻書查資料,解讀它的歷史。

那是一段幸福到滴蜜的日子!

收藏的珍奇物件越來越多,書也看得越來越多,他們沉浸在了不同時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看著滿屋的「寶貝」,飲著茶,他們會爭相向對方提問,讓另一個人做答,答對者喝茶。玩得盡興時,茶水潑到身上也不管,這也就有了「賭書潑茶」的典故。

「賭書潑茶」、切磋詩詞、研究鐘鼎碑石...志趣的相投,讓他們感情越發融洽。

感情,在這樣的互動中,越來越深厚。

雖然收藏太過費錢,使他們尚好的家底也變得捉襟見肘,但是為了喜愛的文物,他們「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

物質的欲望,全被精神欲望替代了,每遇可心的,他們必將傾其所有,將其買回。雖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卻也樂在其中。

僅僅幾年時間,那些珍奇物件,便被他們像螞蟻搬家一樣,搬了回來。那個放置寶貝的「歸來堂」,竟然單是鐘鼎碑碣之類的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

他們過著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日子。李清照寫的詞,趙明誠是第一個讀者;趙明誠編纂《金石錄》時,李清照全力支持。

超強的記憶力,讓這位女才子對金石和古物的了解,絲毫不比夫君少。有時趙明誠遇到不能確定的,她也能很快找到資料證實。

在那個封建的父權、夫權社會,他們卻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沒有大小、權威之分,實屬少見。

互為補充、互相欣賞的他們,真像盧照鄰詩中所說;「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他們是一對令人羨慕的鴛鴦,是靈魂相似的完美伴侶。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真正找到靈魂相通的伴侶?那是需要多大的緣分才能遇到啊!

愛情能讓人沉迷,也能讓人產生激情。愛情的感召,讓李清照文思泉涌、佳作頻出。那段時間,也是她創作進入成熟期的時候,她那栩栩如生的描寫,韻味十足的情感表達,形成了獨特的寫作特點。

可惜,他們這神仙眷侶的日子,卻因趙明誠官職的恢復,結束了。他們不得不承受兩地分居的痛苦。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分離變得那麼漫長。賦閑在家的李清照,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適應丈夫不在的日子,她沉浸在了對趙明誠的思念中。

如果只是暫時的分離,這種相思之痛也就算不上什麼了。可在那個政治動亂的年代,一切政治動向的變化,都將影響他們的生活,以至于感情。

那時候,金兵攻入汴京(開封),掠走了徽、欽二帝,李清照一家不得不過著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

如果這種漂泊是和趙明誠一起,李清照的日子也不會那麼難過。

可趙明誠要為國效勞。這樣,他們相聚的機會也就少之又少了。李清照的相思之情一日甚過一日,由于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

曾經如花的青春,因為思念,過早地逝去了。她不再是那個活潑開朗、風趣幽默的小女子。她變得敏感、傷感,花開花落,四季更迭,都能讓她的心情黯然。她的創作,由于受到心情的影響,也變得消沉起來。

對愛人的思念,她無法訴說,只能通過寫詞來抒發。寫詞,成了她排解苦悶的最好方式。

那段日子,李清照雖然也寫出了很多佳作,但和以前的作品比起來,多了一份哀怨,也看不到那種帶著愉悅的小情小調了。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那獅子形狀的香爐已經冷了,可她卻無心去點燃;那錦被胡亂堆在床上,她也無心去疊;那亂了的頭髮,她也懶得去梳;鏡子上布滿了灰塵,她也無心去擦拭;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怎麼都不想起來。

沒有他的日子,生活過得無滋無味。

離別的哀愁,想寫信讓他知道,但還是忍住了,她不能給他增添煩惱。她越來越瘦,也生了病。可這種瘦和病,和別人不一樣,是不能給外人知的相思。

想著這回他離開時,她將那《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可結果又怎麼樣呢?他還是離開了。

他遠去的背影,消失在了煙霧中。她匆匆上樓遠眺,可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樓前的河里,映出了她的身影。河水,印著她深情的眼眸。眼眸處顯然又多了一份新愁。

這是李清照的思念之作,言辭中,滿是無奈和酸澀。

相愛的人被分隔兩地,一個懷抱愁苦,終日無眠。另一個呢?有思念,也有對政事難了的悲傷。他們的萬千心事,又能和誰說?

和趙明誠分開的那段日子,李清照寫了很多悲愁文字,比如「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等等。

從這些凝聚了李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詞句里,我們能看出,她對現實是多麼無奈,對趙明誠是多麼眷戀。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宇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紅蓮已經凋零了,身下的竹席也涼颼颼的。白天,她脫掉綾羅綢緞,換上便裝去泛舟。夜晚,在悵惘中,她獨自登樓遠望。孤獨寂寞中,抬頭看著天空有雁子飛來,心想,會不會是他的書信來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他們雖然分處兩地,但卻有著同樣的相思,一樣的哀愁。唉!哀愁不斷,一個接著一個,這個才走,另一個又涌上心頭。

短短的幾句詞,看似語淺,實則意濃,每一句都有著說不出的愁情。可見李清照對趙明誠的愛之深、思之切。

那份愁情,是包裹著甜蜜的苦澀,令人動容。當然,從詞句里也能看出,他們在一起時的你儂我依。真是美煞旁人啊。

也許在李清照那段孤獨的歲月里,最開心的事,莫過于給趙明誠寫信了。而趙明誠呢,也常常用李清照的信排解相思和煩惱。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分居兩地的李清照和趙明誠來說,更是如此。深秋時節,重陽節到了,看著樹葉凋落,趙明誠卻不在她的身邊,于是,她寫下了《醉花蔭》,寄給他: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那薄霧彌漫、濃云密布的日子里,看著金獸香爐里的瑞腦香裊裊繞繞,心情很是煩悶。又一個重陽節到了,晚上,她獨自睡在紗賬里,枕著玉枕,深夜涼氣襲來,全身都涼颼颼的。

白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菊花滿地的地方喝酒,直到黃昏。回來時,那淡淡的菊花香,依然在袖間彌漫。誰說清秋不傷神?當那西風卷起珠簾,珠簾里便出現了日漸消瘦的她。相思讓她比菊花還瘦。

這首詞,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百無聊賴、愁緒滿懷的閨中[少.婦]。這一整天,她都是在孤寂中度過的。在佳節里,她看落花自憐。坐不住,睡不著,唯有嘆息。

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驚嘆不已,除了感同身受她的孤獨和寂寞外,還有對她才情的贊嘆。他自愧不如李清照。

只是,也許是不甘敗于妻子,也許是想知道自己哪里不如她。

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地寫了三天三夜。終于,寫出了十多篇他自認為很不錯的詞。

在他將自己寫的十多首詞和李清照的《醉花蔭》摻雜在一起,請友人陸德夫評點時,陸德夫看了一會兒,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

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聽后,既慚愧,又佩服,更感動于李清照對他的深情。

人生自有情癡,李清照將她的情、她的癡,全都用她的詞來表達。那一次次的離別,一次次經受離別的苦和痛,更深地激發出了她的才氣。

相思,在她的文字里開了花。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愛,有別于其他幸福婚姻的是分享。她有好的詞,會讓他第一個欣賞;他遇到令他心動的珍寶,也會想著第一個和她分享。

趙明誠在淄州任職時,有位朋友拿了一本白居易的手寫《楞嚴經》給他看。原本對古人字畫就很癡迷的他,看出是真跡,欣喜不已。竟然當即騎馬奔回家,與李清照共賞。

當那《楞嚴經》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一邊飲酒品茶,一邊欣賞,久久不愿入睡,直至蠟燭燃盡。

如此恩愛的夫妻,如果能一直相守到老,那該多好?即使他們不得不時常忍受分離的痛苦。

可惜,天意弄人。他們的生活,因為政治變動,又發生了改變。

崇元年間,新黨蔡京當政,他極力打擊以蘇軾為首的舊黨,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罷官。而那時,一直忌恨趙挺的蔡京,因為趙挺的去世,便將矛頭對準了趙明誠,趙明誠再次丟官。

不做官,雖然經濟陷入拮據,但兩夫妻卻可以不用承受分離的痛苦,對他們來說,也很幸福。

可那平靜祥和的生活并沒維持多久,政局又發生改變,趙明誠再次上任,先后去萊州(今山東掖縣)、淄州(今山東淄博)任職。

他們的兩地分居生活又開始了。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一生,似乎都與李趙兩家在政治舞臺上的起浮分不開。復官面臨分別,失官又面臨經濟拮據。

總之,都有遺憾。不過,對于李清照來說,也許她情愿丈夫失官,也不愿分居兩地。

浪漫的愛情和現實的生活,一直都是情侶間兩難的選擇,特別是李清照和趙明誠所處的那個年代。

即使再好的感情,也敵不過時局的影響。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的母親病逝,奔完喪后,他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李清照則在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下金陵,與趙明誠會合。

久別的他們,終于能在一起了。那時的他們,一定激動又興奮吧。

金石文物很多,李清照整整裝了十五車,裝不下的,她留在了家里。留在家里的東西,又裝了十間屋。

然而,沒想到的是,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而她家里藏著的那些寶貝,全都毀于一旦。

沒有比失去這些東西,對趙明誠的打擊更大了,那可是他的心血。

所以雖然兩個人得以團聚,但卻感受不到團聚的快樂和溫馨了。除了因為那些丟失的寶貝,還因為戰亂。

他們的婚姻,經歷著婚后的第一次考驗,也是最大的一次考驗。

相聚一起的他們,又面臨搬家。

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李清照跟隨前去。可心還沒從漂泊中安定下來,便發生了一件給他們的婚姻造成極大陰影的事。

趙明誠任知府的地方,發生了叛亂!也許是叛亂發生得太過突然,也許是趙明誠還有很多未了事需要做。總之,情急之下,作為地方官的他,竟然沒有冷靜地指揮平亂,反而偷偷溜走了。

在其他士兵竭力平定叛亂,再去找他時,只看到一根他溜出城門的繩索。

還有比這更恥辱的事情嗎?

這是人性的懦弱。面對危險時,很多人在第一時間都可能做出這樣的反應。可他沒有想到,他的一念之差,竟然影響了他的前程、婚姻,甚至生命。

他,活在了自責和痛苦中。而對李清照而言,這比趙明誠戰死沙場還令她傷心。她最愛的男人,竟然臨陣逃跑了。這件事,令她羞愧不已。

趙明誠被革了職,他們的人生,進入到最艱難,也最黑暗的階段。

雖然生活在一起,再也不用忍受分離的痛苦,但這件事像條鴻溝,擋在了原本恩愛的他們面前。

沒有爭吵,卻也少了交流,更沒有了「賭書潑茶」。

他們曾經嚴絲密合的感情,有了縫隙。李清照從心理上,開始冷淡和疏遠趙明誠。

也許,她的疏遠只是想提醒趙明誠,他做錯了,他不該那麼做。雖然她能理解他的一時懦弱,卻無法接受曾經在她心里的,那偉岸形象的崩塌。

1128年,他們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走到烏江鎮,項羽自刎之地時,李清照心潮澎湃,面對浩浩江水,吟下了《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人活著要當英雄,死了要當鬼雄,千萬不能茍活人世。

這首詩一改她以前所作詞的婉約愁苦,頗為慷慨激昂。此詩除了諷刺朝廷的腐敗無能外,還表達了她堅強豁達、勇敢的愛國情懷。同時,也有對丈夫遇事臨陣逃脫的不滿。

和她心心相印的趙明誠,怎麼會不知她的想法?不知她做這首詩的用意?

羞愧、后悔又自責,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他郁郁寡歡,一蹶不振。第二年,也就是1129年,在他重被召回京城復職時,在獨自去湖州任知事的路上,一病不起。

想必在知道趙明誠病倒時,李清照的心里也是有愧疚的。因為如果不是她的這種態度,趙明誠何曾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李清照得知趙明誠病重時,趙明誠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他強撐著,等著她的到來。他要和她見最后一面,他有很多未了事需要交代。

終于,他等到了她。

經過不停歇的趕路,她見了趙明誠最后一面。那次的訣別,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里有所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離世那年,他49歲,她46歲。

一段近三十年的姻緣,就此落幕。帶著傷感、悲痛和遺憾。

此后,直到客死他鄉,李清照對趙明誠的追憶都沒有停止。而那追憶,應多少是懷著愧疚之情的。

趙明誠去了,理墓前的樹木都能雙手合抱了,可當李清照看著他們共同的心血一一《金石錄》時,依然覺得趙明誠的筆跡,像是剛剛寫上的。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算得上是樁完美婚姻了。他們心心相印,靈魂相通。只是有著精神完美潔癖的李清照,因為丈夫的一次臨陣逃跑,讓她與他有了隔閡。

這,也是他們堪稱完美婚姻里的一個黑點。

將近三十年的恩愛夫妻,有多少魚水之歡,就有多少纏綿記憶。只可惜,李清照沒有為趙明誠生下一兒半女。

這應該是他們夫妻共同的遺憾,而更令李清照痛苦的是,由于逃亡,她所帶的書籍和金石拓片,大多都被金兵掠走了。真正留下的,所剩無幾。

趙明誠臨終前,交代她的事,除了讓她完成未盡的《金石錄》,還有就是好好保管他畢生收藏的文物、金石。可那些文物和金石,還是大量丟失了。

這,也成了她一生中最感內疚的事,她覺得她辜負了他。

其實,在那人生如浮萍的亂世,又怎會是她的錯?

失去了趙明誠,李清照便如一葉孤舟,居無定所。她四處漂泊,身心疲憊。

在無數個白天黑夜,都只能用回憶和思念療傷。她的苦,她的痛,又要向誰訴說?誰又能聽她訴說?只有寄托在詩詞上了。

孤雁兒

藤床紙賬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深夜失眠,從藤床紙賬中醒來,心里有著說不出的哀傷和思念。屋子里空蕩蕩的,只有那斷斷續續的沉香,以及那漸漸變冷的香爐,陪伴她冷寂的心靈。外面有笛聲傳來,接連三次都是吹奏的《梅花落》。笛聲,吹開了梅心。

春天來了,到處春意盎然。

可屋外還是細雨綿綿,下個不停。門內的她,看著淅淅瀝瀝的雨,淚如雨下。她的吹簫人趙明誠已經去了,他們曾經遠眺的樓也空了。不過,即使有再好的景色,她又要與誰去倚欄觀看呢?就是想折枝梅花,也找遍天下,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贈送。

這首《孤雁兒》有著說不出的哀怨,有著對趙明誠的誠摯感情和哀思,想必那時,她早已經原諒了他曾經的臨陣脫逃。她的心里,對他只有深深的思念和愛戀。

李清照的一生,像極了一朵花的一生。兒童少年時的含苞待放,到戀愛結婚時的盛放,直至失去愛人后的凋零...她,衰落得無可奈何。

縱使再悲傷,縱使再想隨他而去,她依然要活著,因為她有未了的事。那個凝聚著她和趙明誠心血的《金石錄》,她還沒有完成。

帶著剩余不多的文物,李清照投親靠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就在那時,她寫下了《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窗前的芭蕉樹是誰種的?那麼枝繁葉茂。芭蕉葉和芭蕉心都能緊緊相依,她卻只能孤孤單單一個人。三更天,躺在床上,她傷心難過,只聽窗外傳來雨落芭蕉的滴答聲。那聲音更加增添了她的愁緒,讓她這個淪落之人,實在難以適應。

李清照的詞里,已經極盡崩潰。

漂泊在外,寄人籬下,失去親人」..還有比這更讓人絕望的嗎?那時的李清照,過得太過凄苦,凄苦得像個落水的人,急欲去抓一根救命稻草。

終于,她看到了一根稻草,可她哪里知道,那稻草不是救她命的,而是將她拉向更痛苦的深淵的。

那個被她當作救命稻草的人是張汝舟。

或許是急欲擺脫孤苦伶仃、擔驚受怕的日子,她跟了他。她不可能愛他,她的愛,已經全都給了趙明誠。或許,她只是希望張汝舟能是個收留她的好心人。

他的甜言蜜語,讓她以為自己遇到了好人,也便嫁給了他。

沒想到,那是一場噩夢,是她一生中,最可怕的噩夢。即使這場噩夢很短,不到一百天,也足以讓李清照心悸后半生。

婚后,不管是李清照還是張汝舟,都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因為,他們各有所圖,但又各自失望。

張汝舟以為李清照很有錢,因為她和趙明誠,曾經收藏了那麼多寶貝;李清照以為他是自己可依靠之人。

結果,李清照收藏的寶貝,所剩無幾。而張汝舟的淺薄、暴虐、惡俗,也在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暴露出來,他開始對她拳腳相加。

曾經,她在趙明誠的溫情和寵愛下,過了三十年的愛情天堂的生活,又怎肯在愛情的地獄里過一天?

幸好她智慧、剛毅、獨立,在不堪忍受這種污辱后,她決定失婚。

在那個只有男人才有權利休妻的年代,她想失婚,談何容易?更何況她面對的還是個無恥卑鄙之人!

她知道,如果想要和他和平失婚,那麼,她和趙明誠收藏的那點東西,必定會被他以籌碼要了去。她怎麼會把她和趙明誠的心血拱手讓人?

那是比她生命還珍貴的東西。

她不是個的普通女人,自然不會按照普通女人的做法去做。她開始搜集他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并一紙狀紙,將他告到朝廷。

張汝舟的犯罪屬實,被查辦,而她,也因是他的妻而被抓。

牢獄之災在她決定這麼做之前,已經知道了,可她情愿忍受牢獄之災,也不愿意與他茍活在一起。

這是她的勇敢,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女人做不到的。

最終,在親戚的幫助下,李清照很快便從牢里出來了。那段荒唐的婚姻,宣告結束。

這段不足百天的婚姻,卻讓她感到猶如過了一百年般漫長。

也許是對男人失望了。此后,她不再想找任何依靠,獨自生活在漂泊中,在孤苦和寂寞里繼續她的詩詞創作,繼續她和趙明誠未意的事業《金石錄》的編纂工作。

國破家亡,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見、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了丈夫交代的事。

1143年,《金石錄》整理完畢,開禧元年,刻書完成。看著那本《金石錄》,想必,李清照的心里會有稍許的安慰。

這是他們愛情的見證,里面的每個字,每篇文章,都是他們恩愛的點滴。

品嘗了曠世的孤獨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約詞風格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依然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悲悲切切。在那乍暖還寒的季節,是最難休養生息的。即使喝上兩三杯薄酒,也無法抵擋寒風的入侵。天空有大雁在悲鳴,像是她在嗚咽。

看著滿地的菊花在地上堆積、凋零,卻不知以后還會有誰去采摘。坐在窗前,寂寞里一個人熬到天黑。細雨打在梧桐葉上,發出單調的聲響。雨下得沒完沒了,一直下到了黃昏。看到這樣的場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呀,國破、家亡、夫死...緬對這樣的情況,能不愁嗎?能不哀嗎?能不怨嗎?

唉!真是聲聲慢里聲聲嘆,聲聲嘆里字字愁啊。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寫到這兩句時,該是傷心欲絕了吧。

萬千愁苦堆積于心,怎一個「愁」字說得清?大痛無聲,她已經沒有語言來表述她的悲傷和痛苦了。

愁和寂寞,一直在她的心底蔓延。沒有了深愛的人,她只能一個人在詞里緬懷,一個人在寂寞里跳舞,一個人在角落舔舐傷口,回憶曾經的美好。

無言,傷感,凄苦,淚流。

全詞沒有一個「淚」字,卻滿篇皆是淚。那是痛到極致了吧。

多年的背井離鄉,讓她的心支離破碎,而改嫁、失婚之事,又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污辱和謾罵。

這位既溫柔賢淑,又剛毅堅強,更具愛國情懷的著名女詞人,在那樣的年代,即使有再遠大的理想,高貴的人格,又能怎麼樣?

最終,貧困優苦、漂泊流離的她,在寂寞中死在了江南。她飄然而去,只留給后人一首首或清麗婉約、或沉郁凄婉的詞作,以及她和趙明誠那一片冰心萬古情!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關文章:

李清照的一首《聲聲慢》,短短幾句,卻道盡了心中的千言萬語

人生悲苦之總合:李清照這首詞,短短6字,寫盡人生的悲苦與無奈

花前月下金樽倒,酒意詩情誰與共——李清照飲酒詞里的悲喜人生

李清照:一首靈魂深處的千古絕唱,一曲亂世單身婦女凄涼的悲歌

一剪宋朝光陰:人生如夢,詩酒趁年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人生

曾經,夢里的翩翩少年郎是那麼的模糊,模糊到看不清他的長相。可自那次元宵燈會的邂逅,少年郎的形象就清晰起來,真實起來。

她的心,開始只為他小鹿亂撞。

好的愛情,是雙方的心靈悸動。趙明誠自從見到李清照,便再也忘不掉了。想讓家人向李家提婚,可內向的性格,又讓他不知怎麼和父親說。

輾轉反側,思念到痛后,他告訴父親,他做了一個夢,夢里在背一篇文章,文章什麼內容不記得了,但卻記得有句是「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父親一聽,略一沉思,也便哈哈大笑。

「言與司合」為「詞」,「安上已脫」為「女」,「芝芙草拔」是「之夫」,也就是「文詞之夫」。看來,兒子是要娶個會文詞的妻子呀。

那時,李清照的詞作已經小有名氣,同是官宦家庭,趙明誠的父親趙挺,很快就想起了李家,想起了那個漂亮活潑、靈秀聰慧的李清照。

官宦之家,門當戶對。還有比這更合適的嗎?

因為一場元宵節的邂逅,人世間,便多了一樁絕世好姻緣。

18歲的李清照,21歲的趙明誠。兩情相悅的男女,終于結為連理。

他們太幸運了,在那個洞房火燭之夜才能看清對方長相的年代,他們相知相愛又結為夫妻,實屬少見。

婚后,因為一些政治因素,趙家受到牽連,因此,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去了青州。

福禍相依,因為受牽連不能為官,卻也給了他們一段平淡幸福的生活。

新婚燕爾,她是含羞帶嬌、溫婉多情的小女子;他是博學多才,溫文爾雅的大男人。兩個相愛的人兒,終于可以整日癡纏,卿卿我我了。新婚的喜悅,她用《減字木蘭花》來表達: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從賣花郎那里,她買來一枝含苞欲放的鮮花。那花有沒有因為還未盛開就被人折了去而傷心流淚呢?鮮花上,那朝露想必就是鮮花的淚水吧。

只是,她有些擔心呢,這麼美的花,他會不會說她不如花美?

「哼,我要把它斜插鬢間,讓我的情郎好好看看,是我美還是花美?」

多麼有情趣的畫面!一個嬌滴滴的小女人,浮現在了我們面前。

真真是人面桃花別樣紅啊。那時的李清照,就是那朵嬌艷的花朵,且是只為她的趙明誠綻放的花朵。

這首詞寫的時候,正值李清照新婚之時,從詩里,不難看出他們的恩愛,以及她對趙明誠的深深眷戀。

太愛一個人,會愛到慌張、緊張吧,愛到了肆意嬌縱。她對他發嗲撒嬌,連鮮花都要嫉妒,生怕自己沒有花美。

與鮮花爭艷,只因她的情郎。他們,陶醉在了幸福的甜蜜里。

不用做官,他們過得如膠似漆。趙明誠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金石、字畫、收藏上。好在李清照也喜歡收藏,兩個人便除了填詞外,又有了另一個共同愛好。

每每遇到一個奇物,李清照都會興致勃勃地和趙明誠翻書查資料,解讀它的歷史。

那是一段幸福到滴蜜的日子!

收藏的珍奇物件越來越多,書也看得越來越多,他們沉浸在了不同時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看著滿屋的「寶貝」,飲著茶,他們會爭相向對方提問,讓另一個人做答,答對者喝茶。玩得盡興時,茶水潑到身上也不管,這也就有了「賭書潑茶」的典故。

「賭書潑茶」、切磋詩詞、研究鐘鼎碑石...志趣的相投,讓他們感情越發融洽。

感情,在這樣的互動中,越來越深厚。

雖然收藏太過費錢,使他們尚好的家底也變得捉襟見肘,但是為了喜愛的文物,他們「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

物質的欲望,全被精神欲望替代了,每遇可心的,他們必將傾其所有,將其買回。雖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卻也樂在其中。

僅僅幾年時間,那些珍奇物件,便被他們像螞蟻搬家一樣,搬了回來。那個放置寶貝的「歸來堂」,竟然單是鐘鼎碑碣之類的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

他們過著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日子。李清照寫的詞,趙明誠是第一個讀者;趙明誠編纂《金石錄》時,李清照全力支持。

超強的記憶力,讓這位女才子對金石和古物的了解,絲毫不比夫君少。有時趙明誠遇到不能確定的,她也能很快找到資料證實。

在那個封建的父權、夫權社會,他們卻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沒有大小、權威之分,實屬少見。

互為補充、互相欣賞的他們,真像盧照鄰詩中所說;「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他們是一對令人羨慕的鴛鴦,是靈魂相似的完美伴侶。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真正找到靈魂相通的伴侶?那是需要多大的緣分才能遇到啊!

愛情能讓人沉迷,也能讓人產生激情。愛情的感召,讓李清照文思泉涌、佳作頻出。那段時間,也是她創作進入成熟期的時候,她那栩栩如生的描寫,韻味十足的情感表達,形成了獨特的寫作特點。

可惜,他們這神仙眷侶的日子,卻因趙明誠官職的恢復,結束了。他們不得不承受兩地分居的痛苦。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分離變得那麼漫長。賦閑在家的李清照,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適應丈夫不在的日子,她沉浸在了對趙明誠的思念中。

如果只是暫時的分離,這種相思之痛也就算不上什麼了。可在那個政治動亂的年代,一切政治動向的變化,都將影響他們的生活,以至于感情。

那時候,金兵攻入汴京(開封),掠走了徽、欽二帝,李清照一家不得不過著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

如果這種漂泊是和趙明誠一起,李清照的日子也不會那麼難過。

可趙明誠要為國效勞。這樣,他們相聚的機會也就少之又少了。李清照的相思之情一日甚過一日,由于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

曾經如花的青春,因為思念,過早地逝去了。她不再是那個活潑開朗、風趣幽默的小女子。她變得敏感、傷感,花開花落,四季更迭,都能讓她的心情黯然。她的創作,由于受到心情的影響,也變得消沉起來。

對愛人的思念,她無法訴說,只能通過寫詞來抒發。寫詞,成了她排解苦悶的最好方式。

那段日子,李清照雖然也寫出了很多佳作,但和以前的作品比起來,多了一份哀怨,也看不到那種帶著愉悅的小情小調了。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那獅子形狀的香爐已經冷了,可她卻無心去點燃;那錦被胡亂堆在床上,她也無心去疊;那亂了的頭髮,她也懶得去梳;鏡子上布滿了灰塵,她也無心去擦拭;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怎麼都不想起來。

沒有他的日子,生活過得無滋無味。

離別的哀愁,想寫信讓他知道,但還是忍住了,她不能給他增添煩惱。她越來越瘦,也生了病。可這種瘦和病,和別人不一樣,是不能給外人知的相思。

想著這回他離開時,她將那《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可結果又怎麼樣呢?他還是離開了。

他遠去的背影,消失在了煙霧中。她匆匆上樓遠眺,可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樓前的河里,映出了她的身影。河水,印著她深情的眼眸。眼眸處顯然又多了一份新愁。

這是李清照的思念之作,言辭中,滿是無奈和酸澀。

相愛的人被分隔兩地,一個懷抱愁苦,終日無眠。另一個呢?有思念,也有對政事難了的悲傷。他們的萬千心事,又能和誰說?

和趙明誠分開的那段日子,李清照寫了很多悲愁文字,比如「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等等。

從這些凝聚了李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詞句里,我們能看出,她對現實是多麼無奈,對趙明誠是多麼眷戀。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宇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紅蓮已經凋零了,身下的竹席也涼颼颼的。白天,她脫掉綾羅綢緞,換上便裝去泛舟。夜晚,在悵惘中,她獨自登樓遠望。孤獨寂寞中,抬頭看著天空有雁子飛來,心想,會不會是他的書信來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他們雖然分處兩地,但卻有著同樣的相思,一樣的哀愁。唉!哀愁不斷,一個接著一個,這個才走,另一個又涌上心頭。

短短的幾句詞,看似語淺,實則意濃,每一句都有著說不出的愁情。可見李清照對趙明誠的愛之深、思之切。

那份愁情,是包裹著甜蜜的苦澀,令人動容。當然,從詞句里也能看出,他們在一起時的你儂我依。真是美煞旁人啊。

也許在李清照那段孤獨的歲月里,最開心的事,莫過于給趙明誠寫信了。而趙明誠呢,也常常用李清照的信排解相思和煩惱。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分居兩地的李清照和趙明誠來說,更是如此。深秋時節,重陽節到了,看著樹葉凋落,趙明誠卻不在她的身邊,于是,她寫下了《醉花蔭》,寄給他: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那薄霧彌漫、濃云密布的日子里,看著金獸香爐里的瑞腦香裊裊繞繞,心情很是煩悶。又一個重陽節到了,晚上,她獨自睡在紗賬里,枕著玉枕,深夜涼氣襲來,全身都涼颼颼的。

白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菊花滿地的地方喝酒,直到黃昏。回來時,那淡淡的菊花香,依然在袖間彌漫。誰說清秋不傷神?當那西風卷起珠簾,珠簾里便出現了日漸消瘦的她。相思讓她比菊花還瘦。

這首詞,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百無聊賴、愁緒滿懷的閨中[少.婦]。這一整天,她都是在孤寂中度過的。在佳節里,她看落花自憐。坐不住,睡不著,唯有嘆息。

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驚嘆不已,除了感同身受她的孤獨和寂寞外,還有對她才情的贊嘆。他自愧不如李清照。

只是,也許是不甘敗于妻子,也許是想知道自己哪里不如她。

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地寫了三天三夜。終于,寫出了十多篇他自認為很不錯的詞。

在他將自己寫的十多首詞和李清照的《醉花蔭》摻雜在一起,請友人陸德夫評點時,陸德夫看了一會兒,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

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聽后,既慚愧,又佩服,更感動于李清照對他的深情。

人生自有情癡,李清照將她的情、她的癡,全都用她的詞來表達。那一次次的離別,一次次經受離別的苦和痛,更深地激發出了她的才氣。

相思,在她的文字里開了花。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愛,有別于其他幸福婚姻的是分享。她有好的詞,會讓他第一個欣賞;他遇到令他心動的珍寶,也會想著第一個和她分享。

趙明誠在淄州任職時,有位朋友拿了一本白居易的手寫《楞嚴經》給他看。原本對古人字畫就很癡迷的他,看出是真跡,欣喜不已。竟然當即騎馬奔回家,與李清照共賞。

當那《楞嚴經》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一邊飲酒品茶,一邊欣賞,久久不愿入睡,直至蠟燭燃盡。

如此恩愛的夫妻,如果能一直相守到老,那該多好?即使他們不得不時常忍受分離的痛苦。

可惜,天意弄人。他們的生活,因為政治變動,又發生了改變。

崇元年間,新黨蔡京當政,他極力打擊以蘇軾為首的舊黨,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罷官。而那時,一直忌恨趙挺的蔡京,因為趙挺的去世,便將矛頭對準了趙明誠,趙明誠再次丟官。

不做官,雖然經濟陷入拮據,但兩夫妻卻可以不用承受分離的痛苦,對他們來說,也很幸福。

可那平靜祥和的生活并沒維持多久,政局又發生改變,趙明誠再次上任,先后去萊州(今山東掖縣)、淄州(今山東淄博)任職。

他們的兩地分居生活又開始了。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一生,似乎都與李趙兩家在政治舞臺上的起浮分不開。復官面臨分別,失官又面臨經濟拮據。

總之,都有遺憾。不過,對于李清照來說,也許她情愿丈夫失官,也不愿分居兩地。

浪漫的愛情和現實的生活,一直都是情侶間兩難的選擇,特別是李清照和趙明誠所處的那個年代。

即使再好的感情,也敵不過時局的影響。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的母親病逝,奔完喪后,他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李清照則在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下金陵,與趙明誠會合。

久別的他們,終于能在一起了。那時的他們,一定激動又興奮吧。

金石文物很多,李清照整整裝了十五車,裝不下的,她留在了家里。留在家里的東西,又裝了十間屋。

然而,沒想到的是,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而她家里藏著的那些寶貝,全都毀于一旦。

沒有比失去這些東西,對趙明誠的打擊更大了,那可是他的心血。

所以雖然兩個人得以團聚,但卻感受不到團聚的快樂和溫馨了。除了因為那些丟失的寶貝,還因為戰亂。

他們的婚姻,經歷著婚后的第一次考驗,也是最大的一次考驗。

相聚一起的他們,又面臨搬家。

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李清照跟隨前去。可心還沒從漂泊中安定下來,便發生了一件給他們的婚姻造成極大陰影的事。

趙明誠任知府的地方,發生了叛亂!也許是叛亂發生得太過突然,也許是趙明誠還有很多未了事需要做。總之,情急之下,作為地方官的他,竟然沒有冷靜地指揮平亂,反而偷偷溜走了。

在其他士兵竭力平定叛亂,再去找他時,只看到一根他溜出城門的繩索。

還有比這更恥辱的事情嗎?

這是人性的懦弱。面對危險時,很多人在第一時間都可能做出這樣的反應。可他沒有想到,他的一念之差,竟然影響了他的前程、婚姻,甚至生命。

他,活在了自責和痛苦中。而對李清照而言,這比趙明誠戰死沙場還令她傷心。她最愛的男人,竟然臨陣逃跑了。這件事,令她羞愧不已。

趙明誠被革了職,他們的人生,進入到最艱難,也最黑暗的階段。

雖然生活在一起,再也不用忍受分離的痛苦,但這件事像條鴻溝,擋在了原本恩愛的他們面前。

沒有爭吵,卻也少了交流,更沒有了「賭書潑茶」。

他們曾經嚴絲密合的感情,有了縫隙。李清照從心理上,開始冷淡和疏遠趙明誠。

也許,她的疏遠只是想提醒趙明誠,他做錯了,他不該那麼做。雖然她能理解他的一時懦弱,卻無法接受曾經在她心里的,那偉岸形象的崩塌。

1128年,他們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走到烏江鎮,項羽自刎之地時,李清照心潮澎湃,面對浩浩江水,吟下了《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人活著要當英雄,死了要當鬼雄,千萬不能茍活人世。

這首詩一改她以前所作詞的婉約愁苦,頗為慷慨激昂。此詩除了諷刺朝廷的腐敗無能外,還表達了她堅強豁達、勇敢的愛國情懷。同時,也有對丈夫遇事臨陣逃脫的不滿。

和她心心相印的趙明誠,怎麼會不知她的想法?不知她做這首詩的用意?

羞愧、后悔又自責,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他郁郁寡歡,一蹶不振。第二年,也就是1129年,在他重被召回京城復職時,在獨自去湖州任知事的路上,一病不起。

想必在知道趙明誠病倒時,李清照的心里也是有愧疚的。因為如果不是她的這種態度,趙明誠何曾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李清照得知趙明誠病重時,趙明誠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他強撐著,等著她的到來。他要和她見最后一面,他有很多未了事需要交代。

終于,他等到了她。

經過不停歇的趕路,她見了趙明誠最后一面。那次的訣別,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里有所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離世那年,他49歲,她46歲。

一段近三十年的姻緣,就此落幕。帶著傷感、悲痛和遺憾。

此后,直到客死他鄉,李清照對趙明誠的追憶都沒有停止。而那追憶,應多少是懷著愧疚之情的。

趙明誠去了,理墓前的樹木都能雙手合抱了,可當李清照看著他們共同的心血一一《金石錄》時,依然覺得趙明誠的筆跡,像是剛剛寫上的。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算得上是樁完美婚姻了。他們心心相印,靈魂相通。只是有著精神完美潔癖的李清照,因為丈夫的一次臨陣逃跑,讓她與他有了隔閡。

這,也是他們堪稱完美婚姻里的一個黑點。

將近三十年的恩愛夫妻,有多少魚水之歡,就有多少纏綿記憶。只可惜,李清照沒有為趙明誠生下一兒半女。

這應該是他們夫妻共同的遺憾,而更令李清照痛苦的是,由于逃亡,她所帶的書籍和金石拓片,大多都被金兵掠走了。真正留下的,所剩無幾。

趙明誠臨終前,交代她的事,除了讓她完成未盡的《金石錄》,還有就是好好保管他畢生收藏的文物、金石。可那些文物和金石,還是大量丟失了。

這,也成了她一生中最感內疚的事,她覺得她辜負了他。

其實,在那人生如浮萍的亂世,又怎會是她的錯?

失去了趙明誠,李清照便如一葉孤舟,居無定所。她四處漂泊,身心疲憊。

在無數個白天黑夜,都只能用回憶和思念療傷。她的苦,她的痛,又要向誰訴說?誰又能聽她訴說?只有寄托在詩詞上了。

孤雁兒

藤床紙賬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深夜失眠,從藤床紙賬中醒來,心里有著說不出的哀傷和思念。屋子里空蕩蕩的,只有那斷斷續續的沉香,以及那漸漸變冷的香爐,陪伴她冷寂的心靈。外面有笛聲傳來,接連三次都是吹奏的《梅花落》。笛聲,吹開了梅心。

春天來了,到處春意盎然。

可屋外還是細雨綿綿,下個不停。門內的她,看著淅淅瀝瀝的雨,淚如雨下。她的吹簫人趙明誠已經去了,他們曾經遠眺的樓也空了。不過,即使有再好的景色,她又要與誰去倚欄觀看呢?就是想折枝梅花,也找遍天下,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贈送。

這首《孤雁兒》有著說不出的哀怨,有著對趙明誠的誠摯感情和哀思,想必那時,她早已經原諒了他曾經的臨陣脫逃。她的心里,對他只有深深的思念和愛戀。

李清照的一生,像極了一朵花的一生。兒童少年時的含苞待放,到戀愛結婚時的盛放,直至失去愛人后的凋零...她,衰落得無可奈何。

縱使再悲傷,縱使再想隨他而去,她依然要活著,因為她有未了的事。那個凝聚著她和趙明誠心血的《金石錄》,她還沒有完成。

帶著剩余不多的文物,李清照投親靠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就在那時,她寫下了《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窗前的芭蕉樹是誰種的?那麼枝繁葉茂。芭蕉葉和芭蕉心都能緊緊相依,她卻只能孤孤單單一個人。三更天,躺在床上,她傷心難過,只聽窗外傳來雨落芭蕉的滴答聲。那聲音更加增添了她的愁緒,讓她這個淪落之人,實在難以適應。

李清照的詞里,已經極盡崩潰。

漂泊在外,寄人籬下,失去親人」..還有比這更讓人絕望的嗎?那時的李清照,過得太過凄苦,凄苦得像個落水的人,急欲去抓一根救命稻草。

終于,她看到了一根稻草,可她哪里知道,那稻草不是救她命的,而是將她拉向更痛苦的深淵的。

那個被她當作救命稻草的人是張汝舟。

或許是急欲擺脫孤苦伶仃、擔驚受怕的日子,她跟了他。她不可能愛他,她的愛,已經全都給了趙明誠。或許,她只是希望張汝舟能是個收留她的好心人。

他的甜言蜜語,讓她以為自己遇到了好人,也便嫁給了他。

沒想到,那是一場噩夢,是她一生中,最可怕的噩夢。即使這場噩夢很短,不到一百天,也足以讓李清照心悸后半生。

婚后,不管是李清照還是張汝舟,都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因為,他們各有所圖,但又各自失望。

張汝舟以為李清照很有錢,因為她和趙明誠,曾經收藏了那麼多寶貝;李清照以為他是自己可依靠之人。

結果,李清照收藏的寶貝,所剩無幾。而張汝舟的淺薄、暴虐、惡俗,也在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暴露出來,他開始對她拳腳相加。

曾經,她在趙明誠的溫情和寵愛下,過了三十年的愛情天堂的生活,又怎肯在愛情的地獄里過一天?

幸好她智慧、剛毅、獨立,在不堪忍受這種污辱后,她決定失婚。

在那個只有男人才有權利休妻的年代,她想失婚,談何容易?更何況她面對的還是個無恥卑鄙之人!

她知道,如果想要和他和平失婚,那麼,她和趙明誠收藏的那點東西,必定會被他以籌碼要了去。她怎麼會把她和趙明誠的心血拱手讓人?

那是比她生命還珍貴的東西。

她不是個的普通女人,自然不會按照普通女人的做法去做。她開始搜集他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并一紙狀紙,將他告到朝廷。

張汝舟的犯罪屬實,被查辦,而她,也因是他的妻而被抓。

牢獄之災在她決定這麼做之前,已經知道了,可她情愿忍受牢獄之災,也不愿意與他茍活在一起。

這是她的勇敢,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女人做不到的。

最終,在親戚的幫助下,李清照很快便從牢里出來了。那段荒唐的婚姻,宣告結束。

這段不足百天的婚姻,卻讓她感到猶如過了一百年般漫長。

也許是對男人失望了。此后,她不再想找任何依靠,獨自生活在漂泊中,在孤苦和寂寞里繼續她的詩詞創作,繼續她和趙明誠未意的事業《金石錄》的編纂工作。

國破家亡,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見、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了丈夫交代的事。

1143年,《金石錄》整理完畢,開禧元年,刻書完成。看著那本《金石錄》,想必,李清照的心里會有稍許的安慰。

這是他們愛情的見證,里面的每個字,每篇文章,都是他們恩愛的點滴。

品嘗了曠世的孤獨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約詞風格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依然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悲悲切切。在那乍暖還寒的季節,是最難休養生息的。即使喝上兩三杯薄酒,也無法抵擋寒風的入侵。天空有大雁在悲鳴,像是她在嗚咽。

看著滿地的菊花在地上堆積、凋零,卻不知以后還會有誰去采摘。坐在窗前,寂寞里一個人熬到天黑。細雨打在梧桐葉上,發出單調的聲響。雨下得沒完沒了,一直下到了黃昏。看到這樣的場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呀,國破、家亡、夫死...緬對這樣的情況,能不愁嗎?能不哀嗎?能不怨嗎?

唉!真是聲聲慢里聲聲嘆,聲聲嘆里字字愁啊。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寫到這兩句時,該是傷心欲絕了吧。

萬千愁苦堆積于心,怎一個「愁」字說得清?大痛無聲,她已經沒有語言來表述她的悲傷和痛苦了。

愁和寂寞,一直在她的心底蔓延。沒有了深愛的人,她只能一個人在詞里緬懷,一個人在寂寞里跳舞,一個人在角落舔舐傷口,回憶曾經的美好。

無言,傷感,凄苦,淚流。

全詞沒有一個「淚」字,卻滿篇皆是淚。那是痛到極致了吧。

多年的背井離鄉,讓她的心支離破碎,而改嫁、失婚之事,又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污辱和謾罵。

這位既溫柔賢淑,又剛毅堅強,更具愛國情懷的著名女詞人,在那樣的年代,即使有再遠大的理想,高貴的人格,又能怎麼樣?

最終,貧困優苦、漂泊流離的她,在寂寞中死在了江南。她飄然而去,只留給后人一首首或清麗婉約、或沉郁凄婉的詞作,以及她和趙明誠那一片冰心萬古情!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關文章:

李清照的一首《聲聲慢》,短短幾句,卻道盡了心中的千言萬語

人生悲苦之總合:李清照這首詞,短短6字,寫盡人生的悲苦與無奈

花前月下金樽倒,酒意詩情誰與共——李清照飲酒詞里的悲喜人生

李清照:一首靈魂深處的千古絕唱,一曲亂世單身婦女凄涼的悲歌

一剪宋朝光陰:人生如夢,詩酒趁年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