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考古發現共工怒觸不周山真相,中國第一個王朝或許不是夏朝

PubDate:2022-11-15

神話故事并非是空穴來風,多數都是基于現實而創造出的故事,它們在超越現實的同時往往能夠反映當時的現實狀況,甚至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夸父逐日,從女媧補天到后羿射日,可以說都是對當時人們最美好的反映。其中還有一段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兩大神王大打出手的背后,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狀況。

在專家研究出真相之后,甚至會推翻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大格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或許不是夏朝。

共工的敗仗

從神話故事的簡短描寫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共工之所以怒觸不周山引發天崩地裂,是因為和顓頊的斗爭之中自己失敗了。據傳說,顓頊乃是黃帝的孫子,在民間的威信很高,為人非常聰慧,主要在河北地區扎根。

顓頊在社會治理方面也并非全都是優點,由于當時的社會發展,女性的地位逐漸下降,

男性在社會中逐漸處于主導地位,所以顓頊規定,但凡是行走在路上,女性見了男性必須主動避讓,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規定已經導致早期社會矛盾的出現。

幾乎和顓頊同時代的共工,乃是炎帝的后代,姓姜。相傳他是人頭蛇面,駕馭兩條龍為坐騎,

滿頭紅髮,主要負責統治河南地區。黃帝和炎帝部落早期也是水火不容,雖然在抵抗外族的時候走向了聯合,但是矛盾依舊存在。

此時分地而治的顓頊和共工雖然暫時在明面上沒有大打出手,但是暗地里較勁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在農業治理方面,雙方就產生了爭執。

共工認為田埂的高低不平不利于灌溉,這個提議讓顓頊很不滿,認為自己是部落之中的最高領導,不應讓他人干涉。最終雙方相持不下,雙方就農業和水利灌溉方式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看似是方式的對立,其實是領導權與話語權的爭奪。雙方手段盡出,各顯神通,最終共工氏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愿意用生命來證明自己的決心。

于是共工來到不周山,騰起飛龍一頭撞向山腰,最終這猛烈的撞擊造成了天空傾倒,星辰東升西落,大地塌陷,大水奔流向東。

共工形象與水災驅趕的可能性

共工用生命對自己的詮釋在最開始的時候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但是這僅僅是對于黃帝來說。對炎帝部落來說,

共工奪權的失敗無疑是將自己放在了罪人的位置,而后在雙方的統治地區再一次爆發了水災,所以當時就有人懷疑共工在與顓頊戰敗之后被驅趕。

這種懷疑并非是空穴來風,因為后續部落爆發水災的時候,還有另外一人肩負起了治水的責任,

那就是大禹。當時號稱擅長于水利田埂工程的共工氏并未現身,所以有理由懷疑此前心懷天下的共工氏已經移居或消失。

共工和顓頊相爭之后,華夏民族的部落矛盾減少,逐漸形成統一。到了禪讓制的堯舜時期,這也是華夏中原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堯舜」作為當時部落的領導者,讓華夏民族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原本的炎黃部落摒棄矛盾,和平共存。

正是因為如此,五千年之后的考古工作者才能在此地發現許多的文物古跡、部落殘留等時間性的歷史證據,原本這些原始社會的文物,可以促進歷史的推進,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了問題,這些代表堯舜文化的文物其實并不完整。

根據時間線的推動,考古學家發現在堯舜氏族向第一個奴隸制社會轉變期間的這段歷史文物出現了缺失,期初的時候人們以為水平受限并沒有發現,但是多年之后,對河南地區的古跡開發如火如荼,唯一這一段依舊是空白。

為此人們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整個歷史脈絡之中只有關于這段時間的文明是消失的,

前后的文物都保存良好,這就說明不可能是遺失造成的,一定是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遼西地區的文化延續

這個疑問困擾了人們許久,最終伴隨遼西地區文物的開發得到了解決。此地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豫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并且不是本土產生的,而是遷徙而至,根據專家分析,很有可能就是當時被多方打壓驅趕的共工氏族。

也就是說,當時共工在與顓頊的戰/爭失敗之后,被氏族驅趕,被迫流落此處。當時驅趕共工一氏的中原領導人,其實就是大禹,關于大禹驅趕他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他在主導治水的時候發現了共工早年的弊端。

共工為了更好地灌溉,主張在河流上游地區筑起高溝深壑,這種行為造成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大禹將共工這種片面性的方法定義為損人利己,在水患治理完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列出共工的罪狀,并將其部落趕出中原。

最終共工一氏的人來到了偏遠的遼西地區,延續了中原的文化,這也能夠說明為何堯舜文化在中途會出現斷層,而又在遼西這種偏遠的地方延續。

我們都知道,大禹最終因為治水有功繼承了堯舜的大位,并且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隨后建立了夏朝。如果說當時共工的治理方法足夠完善和成熟,或許就不會造成大量的泛濫區,大禹自然也不會有治水的功勞。

如果按照堯舜的禪讓方式,那麼部落首領的位置就會落在共工或其后人的身上,那麼夏朝也許不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開端。

凡事自有定數,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種微小的失誤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樣,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背后,或許不是對歷史的改變,而是對歷史的成就。

也就是說,當時共工在與顓頊的戰/爭失敗之后,被氏族驅趕,被迫流落此處。當時驅趕共工一氏的中原領導人,其實就是大禹,關于大禹驅趕他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他在主導治水的時候發現了共工早年的弊端。

共工為了更好地灌溉,主張在河流上游地區筑起高溝深壑,這種行為造成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大禹將共工這種片面性的方法定義為損人利己,在水患治理完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列出共工的罪狀,并將其部落趕出中原。

最終共工一氏的人來到了偏遠的遼西地區,延續了中原的文化,這也能夠說明為何堯舜文化在中途會出現斷層,而又在遼西這種偏遠的地方延續。

我們都知道,大禹最終因為治水有功繼承了堯舜的大位,并且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隨后建立了夏朝。如果說當時共工的治理方法足夠完善和成熟,或許就不會造成大量的泛濫區,大禹自然也不會有治水的功勞。

如果按照堯舜的禪讓方式,那麼部落首領的位置就會落在共工或其后人的身上,那麼夏朝也許不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開端。

凡事自有定數,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種微小的失誤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樣,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背后,或許不是對歷史的改變,而是對歷史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