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這8個關鍵階段,父母的主動退出將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PubDate:2022-11-14

父母的放手里,藏著最真的深情。

世上只有一種愛是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父母不是孩子的上帝,我們只是有幸獲得了教養他們的資格。

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和照顧,方能健康長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需要一次次的分離,他們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照顧和分離是為人父母的兩大課題,我們的一次次退出將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尤其是孩子成長中的這8個階段,父母一定要主動退出。

三歲退出餐桌

「我家小寶眼看要上幼兒園,別說自己吃飯,連勺子都拿不好......」閨蜜找我訴苦,

一問才知道,平時在家公婆總追著喂飯。

問她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吃?她說孩子一碗飯吃半天,沒多少進嘴里,大部分都掉身上和地上了。公婆心疼,說孩子吃不飽,最后還要收拾半天,不如直接喂。

這看似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卻是對孩子自我發展的一種剝奪。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關于人腦發育的研究,其中表明:2歲左右是「自我意識形成」時期,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完成一些自主進食等標志事件,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獨立人格,提升自驅力的。

吃飯是人的本能,自主進食不僅是生活必備,也是他們發展獨立人格的重要過程。

他們通過自己吃飯,可獲得自信心和掌控感,也能增強他們對自己的管理。

吃飯不應該是家長和孩子的一場戰斗,

退出餐桌,享受一起吃飯的小幸福。

五歲退出臥室

哈佛大學法伯博士說:

睡眠本就意味著分離,孩子學著離開父母、獨自睡覺,實際上是他學著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

在《超級育兒師》中有一個青春期還在和奶奶睡的男孩,他叫俞劉益。

13歲的他性格內向,不愿表達,沉迷網絡,只要和家人產生矛盾就離家出走;

雖已是青春期,還是脫不掉幼兒的氣息;面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姑姑,雖不服氣卻選擇隱忍......

直到育兒師發現他的不正常,幫助他一步步建立邊界,首先就是給他一個獨立的物理空間。

在整理房間時,他提出姑姑的床放在他的房間不好看,這一刻他才完成了一個由依賴向獨立的轉變。

我們不可能陪孩子睡一輩子,他終究要長大,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退出臥室是建立邊界的第一步。

睡覺時,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更好的休息。

六歲退出浴室

都說女大避父,男大避母,洗澡事雖小,卻和孩子的性教育息息相關。

性心理發展上認為3-6歲是一個特殊階段,稱為「性蕾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了性別意識。

如果沒有盡早讓孩子獨立洗澡,對孩子性意識的發展是有影響的。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同學的兒子讀高一了,夏天洗完澡還光屁股走來走去。爸媽提醒他長大了,不可以總這樣。他回答:我是你們生的,

啥沒見過?

自己洗澡,是兒童性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孩子發展獨立人格的尊重,對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護。

當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我們就要通過退出浴室,來建立「邊界感」、「隱私概念」。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不僅給予充分的愛,也能適時放手,給其應有的自由。

八歲退出私人空間

教育心理學教授金伯利·肖內特曾說:

青少年時期對隱私的需要,超過他一生任何其他時期。如果你認為隱私對你很重要,那麼它對你的孩子更重要。

在《少年說》中,一個高一的男孩說自己給QQ空間上了鎖,沒想到激怒了媽媽。

臺下的媽媽說:「我不希望你上鎖,不是想偷窺你的隱私。你要我尊重你,可是你尊重媽媽了嗎?」面對媽媽的質問,兒子一陣默然,只好道歉收場。

我們愛孩子,更應該尊重孩子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私人領域。隨著長大,一個人的生命不再是百分百透明。

正如主持人陳銘說:「信任,應該是允許你上鎖。」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要學習怎麼獨立,而父母要學習怎麼放手讓他獨立。

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間,要相信他自有自己的方向。

十二歲適當退出廚房

教育部正式發布,今年9月份起,中小學生們要開始學習做飯!

消息一出,家長圈一片嘩然。

買菜做飯不過是我們的基本生存技能,但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去父母家蹭飯,

就是外賣。

所以,在上海封控期間,有人吃了一個多月的泡面,有人三天燒糊了兩個鍋,有人感嘆「再不解封,就要餓死在家里」......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也是修行。

抖音上有一個寶藏男孩小魚,年紀不大,卻是家里的大廚,做得一手好菜。

在得知教育部新規時,他的媽媽自豪的說:「那估計我們是滿分。」

因為爸媽比較忙,小魚很小就開始學習照顧自己。第一次下廚時,他切得不好,自信心受挫。但在媽媽的鼓勵下,漸入佳境。

智慧的父母都知道,生活就藏在一粥一飯中。

學會做飯,不僅僅是為了不餓肚子,還為了在沮喪失意時,能用美食治愈自己,與生活握手言和。

十三歲適當退出家務

說起家務,很多爸媽認為:

孩子這麼小,好好學習就行。

家務這東西,不用特意學,大了就會。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

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和收入更高,且婚姻更幸福。

在《少年說》中有一位七年級的男孩對臺下的媽媽說:「您能別再逼我做家務了嗎?」

媽媽說:

不能,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爸爸在你姥姥家刷了三年的碗,才娶到了媽媽。

我身體不好,你10歲以前,我沒擦過地。因為你的爸爸有擔當有責任,所以我不后悔嫁給你的爸爸。希望將來你的另一半也能像媽媽這樣,驕傲的說不后悔嫁給你。

正如教育專家詹文玲所說:「生活即教育,家務勞動使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成長,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睿智的父母都知道:要適當退出家務,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父母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就是成長。

十八歲退出選擇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霍布森選擇效應」,指一種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多父母根本不讓孩子做選擇,或者無形中限定了選擇范圍。

比如《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大學聯考時為了不去媽媽想讓她考的大學,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她控訴媽媽假借民主之名,實則是專制。她說:「我一定要去外面看看世界,我一定要去外面摔跟頭,我一定要去吃苦,我要看看我自己到底能奔成什麼樣......」

她的反抗是決絕,又慘烈的。

《殺鵪鶉的少女》中說:

生活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只有擁有良好‘選擇力’的人,才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人生路漫漫,父母無法陪他們走一生。

當未來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是迷茫無措還是自信篤定,正取決于父母有沒有讓孩子學會選擇。

孩子結婚后退出他們的家庭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邊界模糊效應」,它是指父母與孩子形成了一種情感共生關系,與父母之間保持高度依賴時,親子邊界被人為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在《加油!媽媽》中高鑫飾演的田思揚是一個十足的媽寶男,田母是一個趾高氣昂、重男輕女的婆婆。

經常對生下孫女的兒媳百般刁難和羞辱,田思揚作為老公,情愿戴著耳機看球賽,也不幫老婆說話。

為了抱孫子,田母不顧兒媳反對,逼著喝藥甚至監控排卵期。好不容易盼來了二胎,以為是個女孩就硬要兒媳做掉。

孫女也因此患上了性別認同障礙。

一切的雞飛狗跳,都是因為田母缺少邊界感,硬要插手兒子的家庭造成。而田思揚則過于依附母親,一味的愚孝。

老話說的好:婆婆和兒媳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一碗湯。

孩子結婚后,主動退出他們的家庭,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最好的愛就是拎得清,懂進退。

寫在最后

孩子成年后,需要與父母完成雙向分離的過程,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

如龍應臺所說: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如同望著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他們到了轉彎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不必追了。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修行,需要取舍進退。

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擁有主動退出的父母,成為獨立的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

十三歲適當退出家務

說起家務,很多爸媽認為:

孩子這麼小,好好學習就行。

家務這東西,不用特意學,大了就會。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

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和收入更高,且婚姻更幸福。

在《少年說》中有一位七年級的男孩對臺下的媽媽說:「您能別再逼我做家務了嗎?」

媽媽說:

不能,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爸爸在你姥姥家刷了三年的碗,才娶到了媽媽。

我身體不好,你10歲以前,我沒擦過地。因為你的爸爸有擔當有責任,所以我不后悔嫁給你的爸爸。希望將來你的另一半也能像媽媽這樣,驕傲的說不后悔嫁給你。

正如教育專家詹文玲所說:「生活即教育,家務勞動使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成長,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睿智的父母都知道:要適當退出家務,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父母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就是成長。

十八歲退出選擇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霍布森選擇效應」,指一種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多父母根本不讓孩子做選擇,或者無形中限定了選擇范圍。

比如《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大學聯考時為了不去媽媽想讓她考的大學,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她控訴媽媽假借民主之名,實則是專制。她說:「我一定要去外面看看世界,我一定要去外面摔跟頭,我一定要去吃苦,我要看看我自己到底能奔成什麼樣......」

她的反抗是決絕,又慘烈的。

《殺鵪鶉的少女》中說:

生活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只有擁有良好‘選擇力’的人,才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人生路漫漫,父母無法陪他們走一生。

當未來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是迷茫無措還是自信篤定,正取決于父母有沒有讓孩子學會選擇。

孩子結婚后退出他們的家庭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邊界模糊效應」,它是指父母與孩子形成了一種情感共生關系,與父母之間保持高度依賴時,親子邊界被人為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在《加油!媽媽》中高鑫飾演的田思揚是一個十足的媽寶男,田母是一個趾高氣昂、重男輕女的婆婆。

經常對生下孫女的兒媳百般刁難和羞辱,田思揚作為老公,情愿戴著耳機看球賽,也不幫老婆說話。

為了抱孫子,田母不顧兒媳反對,逼著喝藥甚至監控排卵期。好不容易盼來了二胎,以為是個女孩就硬要兒媳做掉。

孫女也因此患上了性別認同障礙。

一切的雞飛狗跳,都是因為田母缺少邊界感,硬要插手兒子的家庭造成。而田思揚則過于依附母親,一味的愚孝。

老話說的好:婆婆和兒媳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一碗湯。

孩子結婚后,主動退出他們的家庭,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最好的愛就是拎得清,懂進退。

寫在最后

孩子成年后,需要與父母完成雙向分離的過程,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

如龍應臺所說: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如同望著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他們到了轉彎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不必追了。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修行,需要取舍進退。

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擁有主動退出的父母,成為獨立的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