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韓國發現一封信,推翻已定公案,引清軍入關的人,并不是吳三桂

PubDate:2022-11-13

「沖冠一怒為紅顏,千古罵名洗不掉!」在古代叛徒奸臣排行榜上,吳三桂因為放滿清入關,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原的罪名,一下子就「成功」地在歷史上「出圈」了。

然而,歷史之所以能夠讓無數后人孜孜不倦地去「考古」,就是在于歷史始終存在不小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很多我們常識下的歷史,卻在后人的不斷「搜集證據」下,發現這段歷史的真相堪稱細思極恐的反轉。

回到吳三桂身上,在他身上最污的標簽無疑就是背叛了明朝,放清軍入關,最終致使天下易主。

然而據說,在韓國發現了一封信,從信中的一字一句中,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個罪名,似乎被推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朝的滅亡原因,一直是無數人研究的一個「熱點項目」,如果僅僅將明朝的滅亡定性為滿清鐵騎的兇狠,這絕對是一種片面。

必須肯定一點,當時的滿清鐵騎的確是東亞大陸第一戰力,和明朝軍隊戰斗力的對比,以一敵三甚至敵五都是可能的。

但是明朝畢竟是瘦倒的駱駝比馬大,滿清再強,如果獨獨靠滿清一家之力,是很難真正推倒它的,畢竟,那個時候的滿清的國力體量和明朝是遠遠沒法比的。

明朝的滅亡,滿清自然是一個主要原因,

但是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不斷捅刀子,明朝文臣集團的自私自利、貪污腐化、內斗不斷,這些都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甚至連老天都不看好明朝,接連的大冰川小冰川讓整個明朝的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不間斷的攻擊,終于讓明朝緩緩倒下。

在推倒明朝的過程中,吳三桂是一個「主角式人物」,作為一個手握重兵,掌握著當時明朝一等一戰力的關寧鐵騎的指揮官。

吳三桂如果當時可以忠誠為國,那麼,哪怕崇禎捐軀了,只要吳三桂守住山海關,那麼滿清的大部隊就很難進入關內。

那麼以李自成在北京城的一系列「難看表現」,南明朝廷拿下李自成也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然而,吳三桂最終放清軍入關,讓中原大好河山終于徹底亂了。

而在《千年悖論》中,作者卻分享了一個震驚無數人的事情,那就是在韓國有關部門,居然保存著一份來自清朝時期的書信。

這是一份韓國當時朝貢使者寫下的書信,這封信的標題是《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

在這封信中,出現了一段關鍵性的描述,大體意思就是說這位清朝的皇室高官說:你吳三桂當年就是一個區區總兵,卻請我們清軍來幫助你剿滅李自成的賊兵,你對明朝當真是忠誠啊!

以當時韓國使者的立場,他和吳三桂沒有交集,

他似乎沒有為吳三桂洗白的必要,而且如果他真的要為吳三桂洗白,在當年三藩之亂的時候,他就應該拿出來了。

而從信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清朝一位皇室高官說出來的話,作為清朝一方,他更沒有為吳三桂洗白的必要,洗白了,這反而會幫助吳三桂取得民心。

因此,如果這封信真的存在,那麼放清軍入關的,或許真的是另有其人了。

結合這封來自韓國的書信,者再次結合當時山海關的具體形勢進行了仔細分析,他們指出,當時的山海關實際總指揮,吳三桂并不是最高指揮官。

薊遼總督王永吉才是當時山海關真正的一把手,

查看王永吉的履歷資料可以知道,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城的時候,王永吉就和吳三桂在一起。

而且令人非常意外的是,在1644年4月22日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關鍵時刻,作為整個遼東方向的明軍總指揮,王永吉不在山海關坐鎮防范清軍。

居然在17日帶著少量隨從秘密回鄉了,從種種跡象表明,如果韓國的這封信是真的,那麼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很有可能來自王永吉的命令。

而吳三桂不管是主動投降,還是被迫接受命令,他都是第二負責人,并不是事件的第一主謀。而且,從王永吉后來一系列「忠于滿清」的人生履歷來看,王永吉是很有可能命令吳三桂這樣做的。

后世吳三桂一系列事情,很有可能都是清朝為了讓吳三桂4心塌地給清朝干,讓他沒有退路的「適當的改編歷史」。

這種說法哪怕是真的,吳三桂也絕對不能洗清自己叛徒的罪名,畢竟,引清軍入關,他是直接參與人。

而且從吳三桂后來對南明朝廷的斬草除根,對中原江南百姓的血/腥手段上看,吳三桂的漢奸罪名,是永遠也洗不掉的!

當然,一部分歷史學者也對「王永吉主謀吳三桂執行論」提出了質疑,在明末那個有兵就是王的時代里,王永吉雖然是長官,但是整個山海關的關寧鐵騎都是唯吳三桂馬首是瞻的。

哪怕王永吉真的有投降清朝的想法,如果吳三桂真的有心報國,那麼清朝也不可能成功入關。

而且如果在引清軍入關這件事上是被迫的,無辜的,那麼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的時候,他不可能不說出這段「委屈」。

要知道,這可是他重新獲取民心的一個有力武器,然而,他至始至終都沒有提到一句。

整整三百多年過去了,這段久遠的歷史迷霧還沒有完全散去,引清軍入關的罪魁禍首是吳三桂,到底是否存在「冤枉」。

這已經很難通過簡單的一封難辨真偽的韓國書信去考證,這封書信也只是給了后人一個辯證去考究歷史的歷史資料。

但不管怎樣,吳三桂在投降滿清后,對南明朝廷和百姓的殘忍殺戮,甚至親手結果了南明皇帝,這些鐵板釘釘的叛徒行徑,都讓他永遠也撕不了漢奸叛徒的標簽,這也正是為什麼吳三桂最后「抗清」,卻落得一個兵敗病4的悲慘結局的原因。

而吳三桂不管是主動投降,還是被迫接受命令,他都是第二負責人,并不是事件的第一主謀。而且,從王永吉后來一系列「忠于滿清」的人生履歷來看,王永吉是很有可能命令吳三桂這樣做的。

后世吳三桂一系列事情,很有可能都是清朝為了讓吳三桂4心塌地給清朝干,讓他沒有退路的「適當的改編歷史」。

這種說法哪怕是真的,吳三桂也絕對不能洗清自己叛徒的罪名,畢竟,引清軍入關,他是直接參與人。

而且從吳三桂后來對南明朝廷的斬草除根,對中原江南百姓的血/腥手段上看,吳三桂的漢奸罪名,是永遠也洗不掉的!

當然,一部分歷史學者也對「王永吉主謀吳三桂執行論」提出了質疑,在明末那個有兵就是王的時代里,王永吉雖然是長官,但是整個山海關的關寧鐵騎都是唯吳三桂馬首是瞻的。

哪怕王永吉真的有投降清朝的想法,如果吳三桂真的有心報國,那麼清朝也不可能成功入關。

而且如果在引清軍入關這件事上是被迫的,無辜的,那麼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的時候,他不可能不說出這段「委屈」。

要知道,這可是他重新獲取民心的一個有力武器,然而,他至始至終都沒有提到一句。

整整三百多年過去了,這段久遠的歷史迷霧還沒有完全散去,引清軍入關的罪魁禍首是吳三桂,到底是否存在「冤枉」。

這已經很難通過簡單的一封難辨真偽的韓國書信去考證,這封書信也只是給了后人一個辯證去考究歷史的歷史資料。

但不管怎樣,吳三桂在投降滿清后,對南明朝廷和百姓的殘忍殺戮,甚至親手結果了南明皇帝,這些鐵板釘釘的叛徒行徑,都讓他永遠也撕不了漢奸叛徒的標簽,這也正是為什麼吳三桂最后「抗清」,卻落得一個兵敗病4的悲慘結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