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棄尊嚴不顧一切追求張兆和,婚后沈從文卻痛苦地說,她不愛我

PubDate:2022-11-13

一個浪漫的人,卻未必是一個情深的人。

一個情深的人,又未必是一個長情的人。

一個長情的人,又未必是一個忠貞的人。

雖然沈從文寫下許許多多浪漫的詩句,他也說過一生只愛一個人,然而,在愛情這條道路上,沈從文也沒有做到從一而終。

該怎麼去說故事的開始呢?

那是一個激越的年代,新舊交替,文學昌盛,出現了許許多多有才的詩人作家,沈從文就是其中一個。

他雖然只有小學學歷,但是在文學上的成就卻很高,也正是因為如此,胡適聘請他到上海當了老師。

而就在那里,沈從文遇到了張兆和。

該怎麼說兩人的相識呢?我想張兆和之于沈從文,就像是《平凡的世界》里的曉霞之余少平吧,她們都一樣的年輕、漂亮、且富有學識、有良好的修養,是那個時代里,先進優秀的女性代表。

沈從文對張兆和充滿向往,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落后偏僻的地方,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見過張兆和這樣學識氣度的女子,他愛上了張兆和。

而對于張兆和來說,這卻是完全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沈從文是她的老師,她只把他當老師看待。而且,他們相差太多了。

在當時的情況來說,沈從文只不過是個窮小子,充其量是才華比較出眾的窮小子,但卻無法掩蓋他的其他不足,他并沒有廣博全面的知識,也并沒有良好的學者氣度,甚至就連一口普通話都說不準,經常是磕磕巴巴的湘西土話。

而張兆和呢,她出身于名門望族,家族底蘊深厚,不僅是在學識上,在修養氣度上,舉手投足間,都完全是名門淑女的范兒。

這樣的他們,又怎麼會是相配的呢?

可是愛情的風,吹得那樣猛烈,沈從文不愿意放棄。

骨子里,他有點像少平。出身農村卻又接受過教育,愿意去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帶著文人的驕傲骨氣,另一方面在面對更廣闊的的大都市時,又難免自卑。

所以在面對和張兆和的巨大差異時,沈從文也并不是不自卑,只是愛情讓他無從顧及驕傲。他對張兆和展開了熱烈的追求,給她寫了無數的情書。

沈從文這樣高調的追求,終于漸漸傳出了風聲,而張兆和對此感覺很困擾,她直接去找了校長胡適,表示老師騷擾她。

但是,胡適卻當起了說客,他對張兆和說: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兆和馬上回了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因為是沈從文的好朋友,胡適為沈從文說了很多好話,希望她再考慮考慮,但是張兆和始終不為所動。

但是,沈從文并沒有放棄。

他依然給她寫很多很多的情書,在他的文學加持上,他的情書浪漫又多情,而女孩子敏感纖弱的心,又怎能禁得起這樣長期的追求?最終,她默許了沈從文的追求。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園舉行了婚禮。

如果是在小說里,故事應該就此劃上句點,才子和佳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是,生活畢竟不是小說。婚前的風花雪月容易,婚后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驗。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禁不起婚后生活考驗的,居然是一直以來都對張兆和癡心不已的沈從文。

固然最開始張兆和并不喜歡沈從文,可是婚后,她也是抱著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心態的,她一心一意的為他們的小家庭謀劃,油鹽醬醋,日常開支,生活開銷等等,雖繁瑣卻充滿了煙火氣,本該是俗世夫妻最幸福的象征。但是,對這種生活不適應的,卻是沈從文。他的腦子里太多浪漫的想法了,卻忘了了婚姻不僅是戀愛時的風花雪月,還多了責任。他有文人的追求和愛面子,

即便家里已經窮得揭不開鍋,還是會拿所剩無幾的錢,卻買古董、藝術品,也會打腫臉充胖子的借錢給朋友。

這些,都是張兆和所無法理解的,或許因為她操持了一個家庭吧,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也因為這種理念上的差異,他們多次爭吵,沈從文痛苦無比,他在張兆和面前,總是缺了那麼一點自信。他也慢慢發現,當融入現實的生活里,他和張兆和也并不是那麼和諧。

就在這種心情的驅動下,沈從文出軌了,對象是他的女粉絲高青子,高青子帶給沈從文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她崇拜他,尊敬他,把他當成人生的偶像,在高青子這里,他得到了在張兆和身上從未得到的滿足感。

他不一定愛高青子,但卻還是沒有抵制住誘惑,和高青子在一起了。即便如此,在背叛了張兆和的情況下,你很難想象,他的最愛居然還是張兆和,或許說,一直愛的都是張兆和。

明明他已經費盡心思娶到了張兆和,張兆和也一心和他過日子,他卻背叛了張兆和。或許我們只能說,

沈從文的愛情觀還不夠成熟吧。他有追求一個人的勇氣,卻沒有為愛承擔的勇氣。能夠給的了張兆和風花雪月的情話,卻承擔不起她一生的重任。

張兆和終究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她平靜但是失望,骨子里的自傲,讓她不愿意去委曲求全,他們的關系漸漸降至冰點。到了后來,更是因為政見上的不合,到了分居的狀態,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飯,走之前,還要帶著早飯和中飯。沈從文在政治上孤立無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結發妻子和兒子的拒絕。

沒有想到,曾經讓無數人稱羨的才子佳人,最終還是走到這一步。

沈從文在婚姻上一時的迷失,讓他失去了張兆和的心,而他卻在后來的半生,一直想念著張兆和。

即便是晚年被下放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張兆和。張兆和的姐姐張允和去看他,他還拿出一封信,面帶羞澀又傷感的說:這是三姐(張兆和)給我的第一封信。

張允和永遠記得,沈從文寶貝的把信件放在胸前,珍而重之的珍藏,又哭又笑!那樣子,分明還是熱戀中的少年。

他對張兆和的心,一如當年。

而后來,當沈從文去世以后,張兆和去整理他的遺物的時候,看到他的那些稿子,他的那些信件,他的那些思想,像是觸碰到了一個她所不了解的沈從文。張兆和也漸漸明白沈從文的痛苦,在婚姻生活中,她是無可挑剔的妻子,照顧家庭照顧丈夫。然而在感情上,她回應沈從文的實在太少。

她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過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即便是晚年被下放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張兆和。張兆和的姐姐張允和去看他,他還拿出一封信,面帶羞澀又傷感的說:這是三姐(張兆和)給我的第一封信。

張允和永遠記得,沈從文寶貝的把信件放在胸前,珍而重之的珍藏,又哭又笑!那樣子,分明還是熱戀中的少年。

他對張兆和的心,一如當年。

而后來,當沈從文去世以后,張兆和去整理他的遺物的時候,看到他的那些稿子,他的那些信件,他的那些思想,像是觸碰到了一個她所不了解的沈從文。張兆和也漸漸明白沈從文的痛苦,在婚姻生活中,她是無可挑剔的妻子,照顧家庭照顧丈夫。然而在感情上,她回應沈從文的實在太少。

她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過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