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茅以升雖膝下有六個兒女,臨終卻無一人前來

PubDate:2022-11-04

1989年,著名的土木工程學家、橋梁設計師茅以升先生,已經進入了彌留之際。

老先生最后幾年精神一直不好,如今更是連神智也不清楚了。

但他一直念叨一個人的名字:蕙君。那是他已經去世的結發妻子戴傳蕙的昵稱。

他不僅一直念叨她,而且一直說「我對不起你」。然而,此時他的身邊,除了和后來的情人權桂云生下的小女兒茅玉麟以外,和蕙君的6個孩子,一個都沒有露面。

后來據茅玉麟回憶,父親最后的那幾年,因為阿爾茲海默癥,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連最親近的人都不認識了。但他始終記得蕙君媽媽,一直念叨她,一直想找她。

「十年生ㄙˇ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若是只看這些,這好像是一個至ㄙˇ不渝的愛情故事。

但民國才子多風流,文人墨客如此,茅以升也沒逃過。年輕時的錯誤導致了晚年悲涼的結局,他應該是后悔了吧。

那麼,他和妻子之間到底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包辦婚姻下少有的幸福夫妻

其實茅以升和戴傳蕙,說起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年代里,雖沒逃過這枷鎖一樣的命運。但他們是幸運的,雖不是自主選擇,卻也頗為情深。

茅以升小的時候,就表現得天資聰穎,

勤奮好學,因此在眾多孫輩中脫穎而出,深得其祖父喜愛。

他的祖父茅謙是晚清重臣,那個年代不多的水利工程師,要說追根溯源的話,茅以升和橋梁一輩子的緣分,也許最初就是從祖父這里結下的。

茅謙對茅以升是寄予厚望的,因此,他也在他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為了茅以升將來的仕途之路能夠早見輝煌,茅謙給他請了最好的私塾老師,并且親自監督他的學習。

晨起誦讀夜半而息,茅以升小小年紀的時候堅持了多年,因為那個時候他的目標也就是爺爺規劃的那樣——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光耀門楣。

然而10歲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他之后所有的人生道路。那天是端午節,有賽龍舟比賽,很多人就站在橋上看,茅以升也跑去湊熱鬧。

中途他內急,離開那小橋去上廁所。結果沒走多遠,身后傳來一聲巨響,那座橋承載不住這麼多人的重量塌了。

橋上的人都掉進了水里,有很多還被塌方的石塊砸中,ㄙˇ傷很嚴重。這對驚險逃過一劫的茅謙觸動很大,他從那個時候暗下誓言,

將來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識,造出中華最堅實的橋梁。

為此,他放棄了要去考仕途的規劃,開始在土木、橋梁工程方面下力氣學習。1916年,他考上了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后來又去清華大學繼續深造。

再后來,他為了能學到更先進的橋梁知識,

選擇出國深造。而在這之前,他已經娶妻有了家室,妻子就是戴傳蕙。

他們的緣分,同樣是因為祖父。茅謙和戴傳蕙的祖父戴祝堯是一輩子的好兄弟,在他們孫子孫女十七八歲的時候,兩個老人一合計,干脆我們做個親家多好!

于是就由戴傳蕙的姑媽出面給兩人說了親。戴祝堯是他們那一帶有名的書法家,名傳十里八鄉,他們家也是代代書香世家。

戴傳蕙就是那時候大戶人家小姐的模樣,模樣端正,知書達禮,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盡顯優雅知性的氣質。

茅以升自七八歲開始就上的是新式學堂,后來更是離家去讀大學,接受的都是先進教育思想,所以對這種全聽長輩安排的婚姻選擇非常排斥。但沒法和家長硬抗,

他還是去戴家見了戴傳蕙。

結果一見面他就被對方的氣質深深吸引了,不自覺盯著人家看了好久。那之后,他對這門婚事不再排斥,反而偷偷慶幸自己的幸運,能以這種方式遇到想要攜手一生的人。

不久之后,二人完婚。洞房花燭夜,兩顆心帶著對未來憧憬,

彼此慢慢靠近。

可能在茅以升晚年的時候,感慨世事滄桑,總會想起年輕的時候,和妻子相攜相守,溫情蜜意,只不過這美好的日子只短短幾年。

婚后一年,夫妻相敬如賓,也成為他們那里的一段佳話,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大兒子茅于越,也是他最看重,傾盡心力培養的一個孩子。但在后來的日子里,茅于越也恨他最深。

命運從來不吝嗇跟人開玩笑,對茅以升來說,最痛苦的也許不是晚年孤單凄涼,而是這種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他不能怪兒子狠心,只能說自己活該。

夫妻久別重聚,愛妻卻彌患抑郁

有孩子的時候,茅以升才不到二十歲,他的志向很大,遠不止在家鄉。即使對溫暖的家庭無比眷戀,他還是告別妻兒,到外地去上大學。

1916年,茅以升參加了清華學堂的官費留美研究生入學考試,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次年取得碩士學位。

因成績特優,又進入卡耐基理工學院攻讀工科博士,為中華人和母校賺足了榮譽。

他在外求學的多年,家里父母孩子全靠戴傳蕙一人照料。對此,她絲毫沒有怨言。

她懂丈夫的志向,好男兒志在四方。她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伺候公婆盡心盡力,兩個老人都很喜歡這個兒媳婦,把她當親女兒看待,一家人其樂融融,茅以升在外也非常安心。

1920年,茅以升學成回國,先后在唐山、長沙、杭州、寧德等多地的大學任教,從教授、主任到校長,他的事業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就是輾轉多地,總也安頓不下來。

但即便是這樣,為了彌補以前缺失的陪伴,他一直把妻兒帶在身邊。他們總算是有了很多可以朝夕相處的日子,感情一直很好,同時又生下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那個時候的茅以升其實是擁有很多人羨慕的生活的,事業上節節攀升,家里妻子溫婉大方,夫妻感情甚篤,且又兒女雙全,妥妥的人生贏家。

但戴傳蕙不同,她雖熬過了多年夫妻分居兩地,自己既當爹又當媽的日子,終于盼來了夫妻團聚,但她操的心一點都沒比以前少。

茅以升是個工作狂,在他的生活里,工作永遠排在第一位。當時他在大學工作,帶學生做科研,每天恨不得住在學校。

家里的事情,小到洗衣做飯,大到子女的教育,租房子搬家,基本都是她一人操持。

茅以升雖不是那種習慣當甩手掌柜的人,但在很多時候他能給予妻子的,都只是溫言細語的安慰,他工作太忙,常常無暇他顧。

而對于戴傳蕙來說,生活的辛勞和疾苦只有自己知道。在外人眼中,她是丈夫事業有成有頭有臉的茅太太,是有兒有女的成功母親,但沒人真正懂得她的艱難,獨自拉扯孩子多年,如今雖有丈夫陪伴身邊,可并不能幫她分擔多少。

這些可能都為她之后患病埋下了隱疾。

1930年,茅以升調任江蘇水利局局長,上任后兢兢業業,省內水系情況大為改善。

但第二年,南京突發大洪水,基礎設施毀壞無數,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其實這就是天災,非人力所能挽救。

但茅以升自覺愧對百姓,主動引咎辭職,上級領導挽留無果,也就隨他去了。

不想這事兒卻在戴傳蕙心里結了一個疙瘩。她多年操持家務撫育子女勞心勞力,又時常擔心丈夫在外工作會不會很辛苦,會不會出事情,本就心理脆弱,這次出了這檔子事兒,她便因此得了抑郁癥。

作為丈夫的茅以升頗感愧疚,這些年他雖盡力把妻兒帶在身邊,但卻沒能真的照顧她們多少,反而讓妻子跟著自己擔驚受怕。

南京的事兒出了之后,茅以升選擇回到高校,每天盡量早回家,給妻子盡可能多的陪伴和照料。

在他的關心下,那幾年戴傳蕙的病情趨于穩定,他們一家子也難得地擁有了一段美好的相伴時光。

但橋梁建筑對茅以升來講就同他的生命一樣重要,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在中華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大橋,為此他已經準備多年。

1934年的時候,有老友邀他去做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接到消息的茅以升激動不已,再次舉家遷往杭州。

錢塘江底部地勢復雜,江潮更是洶涌詭譎。在其上建跨江大橋,難度可想而知。

茅以升為此嘔心瀝血,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單位,甚至晚上都不回家,戴傳蕙又開始了那種擔驚受怕的樣子。

總是見不到丈夫,再加上之前南京的事情,又知道在錢塘江上建橋的風險和難度,戴傳蕙日日夜不能寐,總擔心出什麼意外。

白天她還得打起精神操持家里,時間一長,抑郁癥又找上了她,而且這次來勢洶洶。

茅以升深知妻子的艱難,帶她去看醫生,結果被告知她的抑郁癥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沒辦法,自己脫不開身,茅以升只好托朋友把妻子帶到北京香山去休養。

后來大橋建成通車,茅以升作為總設計師一時間名震四方。戴傳蕙得到消息,心終于放到了肚子里,病情也再次好轉。

其實她就是太在意丈夫,關心則亂,自己的身體,反而總是忽略。

1937年,為阻撓日軍進一步侵略,不得不炸毀剛剛通車幾個月的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心痛無以復加,但國難當頭,他還是親手布置炸藥,幾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最艱難的時候,多虧戴傳蕙的陪伴和鼓勵。后來他主動請纓修復了大橋,此為后話。

其實到這里,茅以升一直都是一個細心負責的丈夫。雖因為工作常常在外忙碌,但他一直都是盡可能關心妻兒,盡可能給他們陪伴。

戴傳蕙曾經說,跟茅以升在一起是很放心的,意思就是他心里都是工作,不可能沾花惹草。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最后空留一聲嘆息。他們夫妻多年同甘共苦的感情,終究敵不過一個年輕女子的出現。

文人風流,終難逃貪戀美色

1946年,茅以升在上海工作,此時戴傳蕙沒在身邊,而是在老家帶著孩子。

那幾年考慮到她的病情,沒再跟著丈夫各地奔波輾轉。然而,就是這次分離,讓他們再也沒能回到過去。

那時茅以升的一位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位女子認識,名叫權桂云,當時才21歲,花一樣的年紀。

結果茅以升一見那女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年輕的臉龐上透著未經世事滄桑的天真和笑意,說話溫溫軟軟。

可能是在荷爾蒙的驅使下吧,茅以升就和權桂云在一起了,當時權桂云也沒有介意他已經五十歲了,比自己的年齡大了兩倍還不止。

雖然茅以升沒有明說,但他這麼大年紀了,一般情況下怎麼可能還沒結婚,所以對此,權桂云沒問,但應該是知道的,至少是冒著風險的。

這兩人就這麼突破道德底線在一起了,幾年后還有了女兒茅玉麟。

而這期間,茅以升還是和之前一樣,隔段時間回家探望妻兒,對妻子的關心也絲毫未有減少,反而可能因為愧疚更多了些。

那幾年,因為茅以升一如既往的愛,也因為聚少離多,戴傳蕙對丈夫出軌竟未有絲毫察覺。

就這樣到了建國后,1950年,一場「忠誠老實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此運動意在讓所有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向組織坦白交代自己的一切錯誤。

迫于壓力,茅以升才說出了權桂云的存在,以及自己已于四年前背ㄆㄢˋ婚姻的事實。

對此,戴傳蕙的表現讓人心疼。她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吵鬧斥責,而是默默流淚,然后平靜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只是從此郁郁寡歡,再次舊病復發,這次已經到了能夠把一個活脫脫的人折磨到形容枯槁的地步。

她總是把最深的傷痛留給自己,一輩子替丈夫考慮,即使他已經背ㄆㄢˋ了自己。茅以升那段時間也不好過,他在家小心翼翼照顧著妻子,希望能求得她的原諒。

這些戴傳蕙都看到了,一段時間后,她長嘆一聲:「算了,他也不容易」。倆人的日子就這麼照舊往下過著。

茅以升雖保證不和權桂云見面,但依然每個月給她們母女寄生活費和一些吃的用的,這些戴傳蕙都知道,她還會說多寄一些,別虧待了孩子。

戴傳蕙其實是包容了所有人,包容了出軌的丈夫,包容了丈夫的情人,以及他們的小孩。

但她唯獨沒能包容她自己,她把所有的苦都自己咽進了肚子里,然后被疾病折磨著,終日郁郁寡歡,心病的折磨讓她的整個晚年都處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1967年,戴傳蕙病逝。雖然茅以升一直陪伴左右,盡力彌補,但還是不能解開她心里的疙瘩。

幾個孩子認為,就是因為父親的出軌,才給母親帶來了這麼大的痛苦,以至于早早離世。

終生未得子女原諒

自權桂云的事情出來以后,幾個兒女對他都非常冷淡,基本是能避就避,遇到什麼事情也從來不跟他說,只找母親商量。

戴傳蕙病逝后不久,茅以升就把權桂云母女接了回來。對此,幾個孩子反對,但還是沒能阻止得了父親。于是幾個孩子紛紛離家,出外求學或工作,鮮少與父親聯系。

茅以升最看重的長子茅于越,對此表現得最為激烈,他從此不再踏進家門半步,在國外工作的他即使回到家鄉,也都住在賓館。

有親戚勸他父親畢竟年紀大了,非常掛念他,讓他好歹回家看看,他扔下一句:「他要想見我的話可以來賓館」,扭頭就走。

可悲的是,權桂云也因此早早離世。茅家的親戚雖不好說什麼,但對她的態度都十分微妙。

戴傳蕙的子女恨透了她,她深知自己沒理,面對他們總是唯唯諾諾,極盡討好,但得不到一個好臉。每次孩子們回來探親,她就自覺帶著女兒能躲就躲,等人家走了再回家。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她心理壓力也非常大,年僅50歲就撒手人寰,甚至走在了茅以升前面。

她走了之后,茅以升心里愈發蒼涼,愈發后悔自己對婚姻的背ㄆㄢˋ,愈發思念之前和戴傳蕙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無邪日子,也愈發想念遠在他國的幾個子女。

后來,他得了阿爾茲海默癥,但始終念叨「蕙君」的名字。也許在他心里,戴傳蕙永遠是那個最愛最重要的人吧。

可悲的是,他傷了她的心,再也無法彌補。而他的晚年,只有小女兒陪伴左右,其他幾個孩子,帶著對他的怨恨,很少過問他的生活。

彌留之際,茅以升始終想見茅于越一面,遲遲不肯閉眼。最后沒辦法,茅玉麟只好模仿哥哥的字跡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原諒他了。這個在中華橋梁史上會名垂青史的老人,眼里滑下一顆清亮的淚水,緩緩閉上了雙眼。

夫妻久別重聚,愛妻卻彌患抑郁

有孩子的時候,茅以升才不到二十歲,他的志向很大,遠不止在家鄉。即使對溫暖的家庭無比眷戀,他還是告別妻兒,到外地去上大學。

1916年,茅以升參加了清華學堂的官費留美研究生入學考試,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次年取得碩士學位。

因成績特優,又進入卡耐基理工學院攻讀工科博士,為中華人和母校賺足了榮譽。

他在外求學的多年,家里父母孩子全靠戴傳蕙一人照料。對此,她絲毫沒有怨言。

她懂丈夫的志向,好男兒志在四方。她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伺候公婆盡心盡力,兩個老人都很喜歡這個兒媳婦,把她當親女兒看待,一家人其樂融融,茅以升在外也非常安心。

1920年,茅以升學成回國,先后在唐山、長沙、杭州、寧德等多地的大學任教,從教授、主任到校長,他的事業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就是輾轉多地,總也安頓不下來。

但即便是這樣,為了彌補以前缺失的陪伴,他一直把妻兒帶在身邊。他們總算是有了很多可以朝夕相處的日子,感情一直很好,同時又生下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那個時候的茅以升其實是擁有很多人羨慕的生活的,事業上節節攀升,家里妻子溫婉大方,夫妻感情甚篤,且又兒女雙全,妥妥的人生贏家。

但戴傳蕙不同,她雖熬過了多年夫妻分居兩地,自己既當爹又當媽的日子,終于盼來了夫妻團聚,但她操的心一點都沒比以前少。

茅以升是個工作狂,在他的生活里,工作永遠排在第一位。當時他在大學工作,帶學生做科研,每天恨不得住在學校。

家里的事情,小到洗衣做飯,大到子女的教育,租房子搬家,基本都是她一人操持。

茅以升雖不是那種習慣當甩手掌柜的人,但在很多時候他能給予妻子的,都只是溫言細語的安慰,他工作太忙,常常無暇他顧。

而對于戴傳蕙來說,生活的辛勞和疾苦只有自己知道。在外人眼中,她是丈夫事業有成有頭有臉的茅太太,是有兒有女的成功母親,但沒人真正懂得她的艱難,獨自拉扯孩子多年,如今雖有丈夫陪伴身邊,可并不能幫她分擔多少。

這些可能都為她之后患病埋下了隱疾。

1930年,茅以升調任江蘇水利局局長,上任后兢兢業業,省內水系情況大為改善。

但第二年,南京突發大洪水,基礎設施毀壞無數,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其實這就是天災,非人力所能挽救。

但茅以升自覺愧對百姓,主動引咎辭職,上級領導挽留無果,也就隨他去了。

不想這事兒卻在戴傳蕙心里結了一個疙瘩。她多年操持家務撫育子女勞心勞力,又時常擔心丈夫在外工作會不會很辛苦,會不會出事情,本就心理脆弱,這次出了這檔子事兒,她便因此得了抑郁癥。

作為丈夫的茅以升頗感愧疚,這些年他雖盡力把妻兒帶在身邊,但卻沒能真的照顧她們多少,反而讓妻子跟著自己擔驚受怕。

南京的事兒出了之后,茅以升選擇回到高校,每天盡量早回家,給妻子盡可能多的陪伴和照料。

在他的關心下,那幾年戴傳蕙的病情趨于穩定,他們一家子也難得地擁有了一段美好的相伴時光。

但橋梁建筑對茅以升來講就同他的生命一樣重要,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在中華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大橋,為此他已經準備多年。

1934年的時候,有老友邀他去做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接到消息的茅以升激動不已,再次舉家遷往杭州。

錢塘江底部地勢復雜,江潮更是洶涌詭譎。在其上建跨江大橋,難度可想而知。

茅以升為此嘔心瀝血,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單位,甚至晚上都不回家,戴傳蕙又開始了那種擔驚受怕的樣子。

總是見不到丈夫,再加上之前南京的事情,又知道在錢塘江上建橋的風險和難度,戴傳蕙日日夜不能寐,總擔心出什麼意外。

白天她還得打起精神操持家里,時間一長,抑郁癥又找上了她,而且這次來勢洶洶。

茅以升深知妻子的艱難,帶她去看醫生,結果被告知她的抑郁癥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沒辦法,自己脫不開身,茅以升只好托朋友把妻子帶到北京香山去休養。

后來大橋建成通車,茅以升作為總設計師一時間名震四方。戴傳蕙得到消息,心終于放到了肚子里,病情也再次好轉。

其實她就是太在意丈夫,關心則亂,自己的身體,反而總是忽略。

1937年,為阻撓日軍進一步侵略,不得不炸毀剛剛通車幾個月的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心痛無以復加,但國難當頭,他還是親手布置炸藥,幾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最艱難的時候,多虧戴傳蕙的陪伴和鼓勵。后來他主動請纓修復了大橋,此為后話。

其實到這里,茅以升一直都是一個細心負責的丈夫。雖因為工作常常在外忙碌,但他一直都是盡可能關心妻兒,盡可能給他們陪伴。

戴傳蕙曾經說,跟茅以升在一起是很放心的,意思就是他心里都是工作,不可能沾花惹草。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最后空留一聲嘆息。他們夫妻多年同甘共苦的感情,終究敵不過一個年輕女子的出現。

文人風流,終難逃貪戀美色

1946年,茅以升在上海工作,此時戴傳蕙沒在身邊,而是在老家帶著孩子。

那幾年考慮到她的病情,沒再跟著丈夫各地奔波輾轉。然而,就是這次分離,讓他們再也沒能回到過去。

那時茅以升的一位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位女子認識,名叫權桂云,當時才21歲,花一樣的年紀。

結果茅以升一見那女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年輕的臉龐上透著未經世事滄桑的天真和笑意,說話溫溫軟軟。

可能是在荷爾蒙的驅使下吧,茅以升就和權桂云在一起了,當時權桂云也沒有介意他已經五十歲了,比自己的年齡大了兩倍還不止。

雖然茅以升沒有明說,但他這麼大年紀了,一般情況下怎麼可能還沒結婚,所以對此,權桂云沒問,但應該是知道的,至少是冒著風險的。

這兩人就這麼突破道德底線在一起了,幾年后還有了女兒茅玉麟。

而這期間,茅以升還是和之前一樣,隔段時間回家探望妻兒,對妻子的關心也絲毫未有減少,反而可能因為愧疚更多了些。

那幾年,因為茅以升一如既往的愛,也因為聚少離多,戴傳蕙對丈夫出軌竟未有絲毫察覺。

就這樣到了建國后,1950年,一場「忠誠老實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此運動意在讓所有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向組織坦白交代自己的一切錯誤。

迫于壓力,茅以升才說出了權桂云的存在,以及自己已于四年前背ㄆㄢˋ婚姻的事實。

對此,戴傳蕙的表現讓人心疼。她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吵鬧斥責,而是默默流淚,然后平靜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只是從此郁郁寡歡,再次舊病復發,這次已經到了能夠把一個活脫脫的人折磨到形容枯槁的地步。

她總是把最深的傷痛留給自己,一輩子替丈夫考慮,即使他已經背ㄆㄢˋ了自己。茅以升那段時間也不好過,他在家小心翼翼照顧著妻子,希望能求得她的原諒。

這些戴傳蕙都看到了,一段時間后,她長嘆一聲:「算了,他也不容易」。倆人的日子就這麼照舊往下過著。

茅以升雖保證不和權桂云見面,但依然每個月給她們母女寄生活費和一些吃的用的,這些戴傳蕙都知道,她還會說多寄一些,別虧待了孩子。

戴傳蕙其實是包容了所有人,包容了出軌的丈夫,包容了丈夫的情人,以及他們的小孩。

但她唯獨沒能包容她自己,她把所有的苦都自己咽進了肚子里,然后被疾病折磨著,終日郁郁寡歡,心病的折磨讓她的整個晚年都處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1967年,戴傳蕙病逝。雖然茅以升一直陪伴左右,盡力彌補,但還是不能解開她心里的疙瘩。

幾個孩子認為,就是因為父親的出軌,才給母親帶來了這麼大的痛苦,以至于早早離世。

終生未得子女原諒

自權桂云的事情出來以后,幾個兒女對他都非常冷淡,基本是能避就避,遇到什麼事情也從來不跟他說,只找母親商量。

戴傳蕙病逝后不久,茅以升就把權桂云母女接了回來。對此,幾個孩子反對,但還是沒能阻止得了父親。于是幾個孩子紛紛離家,出外求學或工作,鮮少與父親聯系。

茅以升最看重的長子茅于越,對此表現得最為激烈,他從此不再踏進家門半步,在國外工作的他即使回到家鄉,也都住在賓館。

有親戚勸他父親畢竟年紀大了,非常掛念他,讓他好歹回家看看,他扔下一句:「他要想見我的話可以來賓館」,扭頭就走。

可悲的是,權桂云也因此早早離世。茅家的親戚雖不好說什麼,但對她的態度都十分微妙。

戴傳蕙的子女恨透了她,她深知自己沒理,面對他們總是唯唯諾諾,極盡討好,但得不到一個好臉。每次孩子們回來探親,她就自覺帶著女兒能躲就躲,等人家走了再回家。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她心理壓力也非常大,年僅50歲就撒手人寰,甚至走在了茅以升前面。

她走了之后,茅以升心里愈發蒼涼,愈發后悔自己對婚姻的背ㄆㄢˋ,愈發思念之前和戴傳蕙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無邪日子,也愈發想念遠在他國的幾個子女。

后來,他得了阿爾茲海默癥,但始終念叨「蕙君」的名字。也許在他心里,戴傳蕙永遠是那個最愛最重要的人吧。

可悲的是,他傷了她的心,再也無法彌補。而他的晚年,只有小女兒陪伴左右,其他幾個孩子,帶著對他的怨恨,很少過問他的生活。

彌留之際,茅以升始終想見茅于越一面,遲遲不肯閉眼。最后沒辦法,茅玉麟只好模仿哥哥的字跡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原諒他了。這個在中華橋梁史上會名垂青史的老人,眼里滑下一顆清亮的淚水,緩緩閉上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