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30+真的比20+快樂很多。這里是7個原因——

PubDate:2022-11-08

看到「年老」這個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不過我的輸入法在我打出「年老」之后,跳出的第一個聯想詞便是:年老體弱。

年老似乎與很多衰弱無力的聯想綁定。比如,我們用「衰老」來形容變老的過程;我們夸贊那些過著積極向上的生活的中老年人是「保持了年輕的心態」,仿佛「積極向上」是一件不屬于中老年的事情。

我們常常害怕老去,希望變老的速度越緩慢越好。在這種希望的背后,是社會對于變老普遍的解讀——變老,就是不可避免地失去魅力、失去生產力、成為對社會無用的人。

當然,我們的身體機能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像年久失修的機器一樣,出現越來越多問題。可是這一定意味著變老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嗎?變老真的必然等于衰老嗎?

我們太經常談論關于變老的恐懼,卻很少注意到有很多東西,只有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才會來到我們身邊。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關于變老的好處。

1. 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和痛苦的東西,

往往不會再對我們產生威脅

年輕時我們總是因為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焦慮和痛苦,盡管我們都知道年輕意味著生活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也是不確定性,這個階段的我們往往對不確定性抱有恐懼。

而這其中最多的恐懼往往與變老有關——「要是我到老還一事無成怎麼辦?」「要是我孤獨終老怎麼辦?」「要是我還沒有享過樂就老了怎麼辦?」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往往會發現變老真的沒那麼可怕。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從中年走向老年,我們會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變老的過程,

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變得更高。也就是說,關于老去后的恐懼,有時候只是年輕人心中的想象。

同時,活得越久,看得越多,我們對于生活的韌性和適應性會被時間打磨得越來越強大。如同打怪升級一般,我們會越來越不畏懼生活中的困難。心理學家Pedder等人(2016)發現,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更超脫,內心焦慮也更少。

美國本地醫院的一項研究,調查了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之初,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面對疫情的態度。結果發現,盡管年長的群體相對年輕人更容易受到病毒威脅,ta們表現出的心理韌性、適應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要高于年輕人(Vahia et al., 2020)。

變老之后生活會變糟嗎?會孤獨嗎?會遭遇過去從沒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嗎?答案是誰也不確定,

未來真的可能有更大的困難等著我們,但可以確定的是,年齡自會賦予我們抵御苦難的力量。

2. 我們可以不再受制于自己的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能力也會逐步提升(Damian et al., 2019),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容易被情緒左右。

一項實驗同時向年輕和年長的人展示了一些積極和消極的圖片,讓ta們在觀看圖片時嘗試調節自身的情緒,并保持平靜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年長的人在控制面部表情上需要花的精力更少,因為ta們對這些圖片產生的情緒反應本身就沒有更年輕的成年人那麼強烈(Pedder et al., 2016)。

這意味著,在面對相同的生活事件時,年長者的情緒反應會更弱,ta們能夠也因此更少地受制于情緒波動的影響,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往往也能更加地心平氣和。

3. 快樂會成為一件更簡單的事,

因為我們很容易忘記煩惱

聽過不少人感嘆「要是快樂能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就好了」。其實,快樂并不只是對孩子而言很簡單,中老年時期的快樂也會變得比我們年輕時更簡單。

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都指出,我們對于生活的態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樂觀,也更感激自己身邊的人和生命本身(Chopik et al., 2017; Schwaba et al., 2019)。

這些變化,都與我們的「玫瑰色濾鏡」有關,即更關注生活中積極的一面,也更容易忘記煩惱和悲傷。一項研究發現,相比年輕人,年長者往往更容易選擇性回憶起那些積極正面的記憶,而遺忘那些消極負面的部分(Mather et al., 2004)。

都說人老了記憶不好,但如果能夠這樣過濾掉不好的回憶,只留下讓人開心的細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我們會擁有更美妙的[性☆生☆活]

我們日常很少討論老年人的[性☆生☆活]和性需求,以至于許多人都會誤以為「性」這個詞是專屬于年輕人的,也容易產生老年人會對性喪失興趣、年紀大了會「不行」的誤解。

然而,一個你最意想不到變老的好處竟然是——更美妙而令人滿意的[性☆生☆活]。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能在性中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64%的人對自己目前的[性☆生☆活]是滿意的。

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發現,在所有人中,那些對自己的[性☆生☆活]最為滿意的一組人,年齡都在50歲及以上(Killelea, 2016; N=1,000)。

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40-50歲時比在20-30歲時更能在[性.愛]中達到[高·潮]。這可能是由于與伴侶相處時間更長,雙方都更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喜好(Shah, 2015)。

誰說年紀大了沒機會享樂?至少在[性☆生☆活]方面,中老年人的快樂比年輕人恐怕豐富得多。

5. 我們的依戀關系也會更穩定

年輕的時候,不少人的關系都會受到內心的不安全感折磨。很多時候,越在乎一個人,越讓我們心生焦慮。焦慮和不安往往使很多年輕的愛情與友情備受挑戰。

好消息是,焦慮與不安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離我們逐漸遠去。心理學家Chopik等人(2019)發現,人們在關系中的焦慮傾向成年后會逐漸下降,并在中老年時期達到最低水平。同時,在中晚年時期,依戀關系中的回避傾向也會處于一生中的最低水平。

在「焦慮」和「回避」這兩個影響依戀關系的負面因素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后,我們的依戀模式會逐漸趨向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們關系的質量也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長(Van Assche et al., 2013)。

6. 我們會學會與世界的復雜性和解

年輕的時候,生活總能給我們新的打擊——我們會不斷地發現社會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更殘酷,更充滿矛盾。有時候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怨氣,覺得世界很糟糕,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世界為敵。

而隨著我們年長,我們更能夠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研究指出,雖然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放緩,大多數認知能力,比如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會緩慢增長直至70歲(Schaie, 2005)。

更加成熟的大腦使年長者更擅長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并運用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人際沖突(Grossman et al., 2010)。

接納世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我們被動地承受自己的無能為力,相反,當我們與世界和解,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灰色地帶,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不是一味地順從也不是一味地反抗,而是決定何時堅持自己,何時順其自然。

7. 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是誰

年輕時的我們,依賴通過他人的認可來定位自己,他人的否定與批評很容易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因為我們往往連自己都還不清楚自己是誰。正是由于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年輕的我們更容易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Karl Pillemer認為,相比年輕人,年長者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如曾經歷戰爭、疾病和其他的種種人生劇變,在這些經驗的積淀下,年長者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曾經歷過些什麼,歲月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更清晰的認知時,便不會再那麼執著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也就更不容易為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困擾(Peck, 1968)。也就是說,逐漸變老使我們的自我認知從波動狀態轉換到穩定狀態,不再輕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看著自己的身體老去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的心靈和大腦也會像身體一樣衰弱。

我們很少去想的是,老去的過程也可以是一段美妙的經歷,畢竟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成長」。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lder Adults. Health and age-related changes.

Chopik, W. J., Edelstein, R. S., & Grimm, K. J. (2019).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attachment orientation over a 59-year peri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4), 598-611.

Damian, R. I., Spengler, M., Sutu, A., & Roberts, B. W. (2019). Sixteen going on sixty-six: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change across 50 yea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3), 674–695.

Grossmann, I., Na, J., Varnum, M. E., Park, D. C., Kitayama, S., & Nisbett, R. E. (2010).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fl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6), 7246-7250.

Killelea, A. (2016). Sex survey. Mirror.

Peck, R. C. (196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In B. 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pp. 88-9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dder, D. J., Terrett, G., Bailey, P. E., Henry, J. D., Ruffman, T., & Rendell, P. G. (2016). Reduced facial reactivity as a contributor to preserved emotion regulation in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1(1), 114.

Shah, Y.(2015). 5 Myths about senior sex that we should believing. The Huffington Post.

Vahia, I. V., Jeste, D. V., & Reynolds, C.F. (2020). Older Adul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OVID-19.

Van Assche, L., Luyten, P., Bruffaerts, R., Persoons, P., Van De Ven, L., & Vandenbulcke, M. (2013). Attachment in old ag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67-81.

并在中老年時期達到最低水平。同時,在中晚年時期,依戀關系中的回避傾向也會處于一生中的最低水平。

在「焦慮」和「回避」這兩個影響依戀關系的負面因素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后,我們的依戀模式會逐漸趨向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們關系的質量也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長(Van Assche et al., 2013)。

6. 我們會學會與世界的復雜性和解

年輕的時候,生活總能給我們新的打擊——我們會不斷地發現社會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更殘酷,更充滿矛盾。有時候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怨氣,覺得世界很糟糕,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世界為敵。

而隨著我們年長,我們更能夠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研究指出,雖然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放緩,大多數認知能力,比如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會緩慢增長直至70歲(Schaie, 2005)。

更加成熟的大腦使年長者更擅長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并運用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人際沖突(Grossman et al., 2010)。

接納世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我們被動地承受自己的無能為力,相反,當我們與世界和解,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灰色地帶,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不是一味地順從也不是一味地反抗,而是決定何時堅持自己,何時順其自然。

7. 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是誰

年輕時的我們,依賴通過他人的認可來定位自己,他人的否定與批評很容易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因為我們往往連自己都還不清楚自己是誰。正是由于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年輕的我們更容易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Karl Pillemer認為,相比年輕人,年長者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如曾經歷戰爭、疾病和其他的種種人生劇變,在這些經驗的積淀下,年長者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曾經歷過些什麼,歲月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更清晰的認知時,便不會再那麼執著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也就更不容易為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困擾(Peck, 1968)。也就是說,逐漸變老使我們的自我認知從波動狀態轉換到穩定狀態,不再輕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看著自己的身體老去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的心靈和大腦也會像身體一樣衰弱。

我們很少去想的是,老去的過程也可以是一段美妙的經歷,畢竟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成長」。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lder Adults. Health and age-related changes.

Chopik, W. J., Edelstein, R. S., & Grimm, K. J. (2019).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attachment orientation over a 59-year peri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4), 598-611.

Damian, R. I., Spengler, M., Sutu, A., & Roberts, B. W. (2019). Sixteen going on sixty-six: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change across 50 yea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3), 674–695.

Grossmann, I., Na, J., Varnum, M. E., Park, D. C., Kitayama, S., & Nisbett, R. E. (2010).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fl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6), 7246-7250.

Killelea, A. (2016). Sex survey. Mirror.

Peck, R. C. (196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In B. 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pp. 88-9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dder, D. J., Terrett, G., Bailey, P. E., Henry, J. D., Ruffman, T., & Rendell, P. G. (2016). Reduced facial reactivity as a contributor to preserved emotion regulation in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1(1), 114.

Shah, Y.(2015). 5 Myths about senior sex that we should believing. The Huffington Post.

Vahia, I. V., Jeste, D. V., & Reynolds, C.F. (2020). Older Adul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OVID-19.

Van Assche, L., Luyten, P., Bruffaerts, R., Persoons, P., Van De Ven, L., & Vandenbulcke, M. (2013). Attachment in old ag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