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這件事每個成年人都會經歷,不是失戀卻比失戀還難過——

PubDate:2022-11-08

前段時間,見到了從國外回來不久的朋友。我們是研究生時期的同學,兩人聊起當時的生活。我想起那時ta有個關系極其親近的同性好友D,親近到盡管知道ta們的性取向都很筆直,我們還是喜歡調侃ta倆是一對。

可是當我問到D的近況時,朋友只是有些郁悶地回了句,「我們已經不聯系了。」想要細問,也只追問出一句「追求不同吧」,朋友便不愿再多說。

看著朋友的沉默和回避,我忍住了那個很想問出的問題:明明是曾經親密到如同戀人的朋友,中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才會導致兩人的分道揚鑣?

我和身邊有相關經歷的人聊了聊,

也讀了一些文章和研究,想和大家聊聊成年人的另一種分手——友誼分手。

成年人結束一次重要友誼,

經歷的痛苦并不比分手少

相比愛情,友情往往是不排他的關系,這也使得很多人對于失去朋友的想象停留在「朋友可以再交」和「也不缺這一個朋友」,

而忽略了一段友誼結束可能帶來的痛苦。

可實際上,就好像在愛情中我們會和伴侶建立緊密的依戀關系一樣,在重要的友誼中,同樣存在獨特而親密的依戀關系。失去一段友誼,并不只是「失去一個朋友」,而是失去了一個在我們生命中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人。

我和她是大學時認識的好朋友,我們之間出現了一些矛盾,后來我們不再聯系了。我表面上和以前一樣,照樣吃喝玩樂,可我不敢告訴任何人,怕別人覺得我太矯情......不過是少了個朋友,沒想到會這麼難過。

——Carrie,女,29歲

我以前有個很好的哥們,大學時我們搞了個組合,一起彈吉他,當時還有人會磕我和他的CP。畢業后,我們去了不同的城市,工作太忙,

我們的組合散了,聯系也越來越少。我經常感覺很迷茫,下班后不知道要做什麼。

——Gary,男,27歲

與失去愛情不同的是,和朋友分手有時候更像是一場「緩慢的死亡」。研究指出,大部分成年人友誼結束的方式是被動的漸行漸遠(Vieth et al., 2022)。

這種「緩慢的死亡」,給那些失去重要友誼的人帶來的是一種模糊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痛楚(Zamani, 2020)。在逐漸失去一段友誼的過程中,我們開始不確定這段友誼是否對彼此有同樣的價值,而當我們回顧自己逐漸淡去的友誼時,也往往不確定自己是在哪個時間點真的失去對方的。

剛開始,我們都很自信地認為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地理距離而變淡。可現在我倆的關系也就是朋友圈里點點贊。我還是會稱她為閨蜜,

但心里也清楚,這個身份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只是個稱呼了。

——葵醬,女,25歲

另一方面,我們日常語境中對于「和朋友分手」又是陌生的。在大部分人眼里,和朋友漸行漸遠似乎再普通不過,也不值得花精力去為之哀悼。

大家會說和朋友漸行漸遠很正常,

沒有誰能一直陪著你。所以看到他和其他朋友更加親密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傷感像一個笑話,說出來過一次,還被嘲笑說我是不是喜歡上那個哥們兒了。也就自己憋著吧。

——TD,男,22歲

還有些時候,友誼的結束是來自一次突然爆發的事件,比如爭吵、矛盾、背叛(Zamani,2020)。相比逐漸結束的友誼,因為彼此不和而主動結束的友誼中,痛苦往往還夾雜著憤怒。

我跟我一個室友當時關系很好,無話不說的那種,所以做夢都沒想到會被對方背叛。到現在想到還是覺得難以置信。更惡心的是ta一點悔意都沒有,我覺得不僅是失去朋友吧,就是感覺整段友情都像一個騙局。

——放放,非二元性別,26歲

不管是哪種情況,失去要好的朋友,都很容易讓我們的自我變得格外脆弱。

一方面,我們越在乎對方,往往越傾向于將一段友誼的結束歸結為自身的原因——「我是不是沒有維持一段友誼的能力」「是不是ta的其他朋友比我更懂ta」「我是不是一個糟糕的朋友」。

我和大學的朋友們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原本會是一輩子的好朋友的。現在我覺得自己年紀越大,越像是喪失了結交新朋友的欲望和能力。以前的朋友不在了,我是不是不會再交到新朋友了?

——悶悶,女,35歲

另一方面,與重要朋友的關系往往是我們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人的自我認知很多時候是建立在人際聯結之上的。好友之間互相分享的夢想與野心,快樂和悲傷的經歷,關于世界和生活的看法……這些朋友之間再日常不過的談話和互相鼓勵,

一點點加強著成年人對于自我的搭建(Antony, 2015)。

自然,當我們失去那個可以與之分享這一切的朋友時,聯結斷裂,我們依賴于這部分聯結的自我也會隨之受到威脅。

平時各種應酬,人來人往,真正想聊天的時候卻不知道要找誰、無人說話。原來,我現在是如此孤獨的一個人。

——Gary,男,27歲

回不去曾經的親密無間,

究竟是什麼變了?

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親密好友間友誼的結束,往往不是因為交往的機會和時間變少(Vieth et al., 2022)。有些好友間即便很少聯系,也能長年保持親密的高質量關系。對這些友誼打擊更大的,是雙方之間產生的差距。

有些差距是時光和不同的經歷帶來的。搬去不同的城市,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生活逐漸失去交集……這些人生中不得不經歷的無奈,使得我們難免會經歷友誼的漸行漸遠。

不同的經歷讓彼此在人生追求、世界觀、價值觀上的不同越來越明顯,而為了維持這段友誼,我們往往會選擇性地讓聊天話題變窄,避開可能產生分歧的內容(Khullar et al., 2021)。然而,當話題變窄時,也正意味著這段關系無法像以前一樣暢所欲言了。

不過,還有一些差距的產生,不是因為雙方的距離變遠,反倒是因為雙方距離太近了。

我覺得我和朋友絕交就是因為跟ta關系走得太近了。關系越近,暴露出的需求就越大。我們一邊期待對方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一邊又無能為力滿足對方的需求。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不那麼親近,可能也不至于絕交吧。

——河豚,女,23歲

作家Andrew Sullivan(1998)在他闡述友情的書中指出一段好的友誼需要在保持親密的同時,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

當這種距離上的平衡感被破壞,友誼中的對稱性也很難維持。這里說的對稱性指的是友誼之間的「雙向奔赴」,比如角色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支持等等(Doherty,2021)。

關系的對稱性除了保證雙方在關系中是對等的個體外,還確保了兩人在關系中是保持同頻的——并非在所有具體的事件中保持同頻,而是對于關系有相似的期待和投入關系的意愿。

在一段友誼中,如果關系失去了對稱性,矛盾的出現便越來越難以避免。同時,因為缺乏對稱性,矛盾出現時,雙方解決這段矛盾的意愿也會往往出現差異。可能在一方試圖解決矛盾時,另一方選擇回避;或一方嘗試溝通,另一方卻只是抱怨。最后,導致友誼結束的往往并非矛盾本身,而是缺乏對稱性的關系。

面對朋友分手,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越是重要的友誼,結束時越難放下。我們可能會悔恨,可能會想要挽回,可能會產生怨氣,也可能時隔多年仍然悵然若失。

這篇文章給不出挽回朋友的建議(當然如果能夠挽回一段珍貴的友誼自然最好),但或許能幫大家為自己失去的那些重要友誼做一次告別。

給自己哀悼友誼的空間

Zamani(2020)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失去了重要友誼的人會出現各種心理癥狀,比如抑郁、驚恐發作、創傷癥狀、焦慮等。一位被訪在形容自己的狀態時表示,這段友誼的結束使她對其他的關系也產生了恐懼,如果10年的摯友都會背叛和拋棄自己,那其他人為什麼不會呢?

與好友分手不是一件可以一笑了之的事。它可能帶來創傷,可能摧毀我們對于關系的信念,可能讓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自我產生懷疑。比起假裝一切安好,我們不如給自己一些哀悼這段關系的時間。

重新適應你們現在的新關系

結束友誼之后,你們的關系是熟人、陌生人、還是徹底拉黑了彼此?不論是哪一種,重新劃定并適應新的關系界限對于告別這段關系都是很重要的。劃清界限通常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心中賦予對方一個全新的身份——ta不再是我的好友之后,ta是什麼呢?

一些現實情況可能會讓雙方的新關系顯得格外尷尬,比如雙方存在共同好友。在這種時候,劃清關系邊界也意味著需要盡量避免雙方的關系變化影響到其他人。或許我們已經與對方結束了友誼,但雙方的共同好友仍然有權利同時保持雙方的關系。這麼做有時可能會讓人覺得尷尬,但實際上是在保護雙方各自的社交生活都能夠最大程度的維持原狀。

在心中為友情畫上句號

與友情做一次正式的告別,往往和愛情中的「好好分手」一樣,看上去很健康,但實際操作很困難。和關系已經疏遠的朋友做一次關于友誼的告別可能感到尷尬;和因為矛盾斷交的朋友做告別也可能再次激起激烈的情緒。

當友誼結束時,我們的告別對象實際上并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記憶中的那段友誼。可以用信件,日記,繪畫等形式書寫我們自己的結局,和自己記憶中那段友誼告別。

今日互動:你經歷過與親密好友的「分手」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當話題變窄時,也正意味著這段關系無法像以前一樣暢所欲言了。

不過,還有一些差距的產生,不是因為雙方的距離變遠,反倒是因為雙方距離太近了。

我覺得我和朋友絕交就是因為跟ta關系走得太近了。關系越近,暴露出的需求就越大。我們一邊期待對方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一邊又無能為力滿足對方的需求。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不那麼親近,可能也不至于絕交吧。

——河豚,女,23歲

作家Andrew Sullivan(1998)在他闡述友情的書中指出一段好的友誼需要在保持親密的同時,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

當這種距離上的平衡感被破壞,友誼中的對稱性也很難維持。這里說的對稱性指的是友誼之間的「雙向奔赴」,比如角色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支持等等(Doherty,2021)。

關系的對稱性除了保證雙方在關系中是對等的個體外,還確保了兩人在關系中是保持同頻的——并非在所有具體的事件中保持同頻,而是對于關系有相似的期待和投入關系的意愿。

在一段友誼中,如果關系失去了對稱性,矛盾的出現便越來越難以避免。同時,因為缺乏對稱性,矛盾出現時,雙方解決這段矛盾的意愿也會往往出現差異。可能在一方試圖解決矛盾時,另一方選擇回避;或一方嘗試溝通,另一方卻只是抱怨。最后,導致友誼結束的往往并非矛盾本身,而是缺乏對稱性的關系。

面對朋友分手,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越是重要的友誼,結束時越難放下。我們可能會悔恨,可能會想要挽回,可能會產生怨氣,也可能時隔多年仍然悵然若失。

這篇文章給不出挽回朋友的建議(當然如果能夠挽回一段珍貴的友誼自然最好),但或許能幫大家為自己失去的那些重要友誼做一次告別。

給自己哀悼友誼的空間

Zamani(2020)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失去了重要友誼的人會出現各種心理癥狀,比如抑郁、驚恐發作、創傷癥狀、焦慮等。一位被訪在形容自己的狀態時表示,這段友誼的結束使她對其他的關系也產生了恐懼,如果10年的摯友都會背叛和拋棄自己,那其他人為什麼不會呢?

與好友分手不是一件可以一笑了之的事。它可能帶來創傷,可能摧毀我們對于關系的信念,可能讓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自我產生懷疑。比起假裝一切安好,我們不如給自己一些哀悼這段關系的時間。

重新適應你們現在的新關系

結束友誼之后,你們的關系是熟人、陌生人、還是徹底拉黑了彼此?不論是哪一種,重新劃定并適應新的關系界限對于告別這段關系都是很重要的。劃清界限通常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心中賦予對方一個全新的身份——ta不再是我的好友之后,ta是什麼呢?

一些現實情況可能會讓雙方的新關系顯得格外尷尬,比如雙方存在共同好友。在這種時候,劃清關系邊界也意味著需要盡量避免雙方的關系變化影響到其他人。或許我們已經與對方結束了友誼,但雙方的共同好友仍然有權利同時保持雙方的關系。這麼做有時可能會讓人覺得尷尬,但實際上是在保護雙方各自的社交生活都能夠最大程度的維持原狀。

在心中為友情畫上句號

與友情做一次正式的告別,往往和愛情中的「好好分手」一樣,看上去很健康,但實際操作很困難。和關系已經疏遠的朋友做一次關于友誼的告別可能感到尷尬;和因為矛盾斷交的朋友做告別也可能再次激起激烈的情緒。

當友誼結束時,我們的告別對象實際上并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記憶中的那段友誼。可以用信件,日記,繪畫等形式書寫我們自己的結局,和自己記憶中那段友誼告別。

今日互動:你經歷過與親密好友的「分手」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快來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