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又焦慮又拖延?試試這8個提升行動力的生活小事

PubDate:2022-11-04

最近,不少讀者在后臺給我們留言,表達了類似的困惑:

「本來想好了到了周末就把健身計劃提上日程,但一到周末就開始給自己找各種借口……」

「我發現我總是習慣性拖延,總是想法很多,但遲遲沒有行動。處于一種又焦慮又擺爛的狀態,始終無法開始做我想做的事情。」

不難發現,我們并不是缺少對未來的暢想和規劃,而是缺少足夠的、可持續的行動力。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告別拖延,以更持久的方式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行動力呢?我們為大家準備了8個「提升行動力必備的心理學實操小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Tip 1. 區分「重要(important)」

和「緊急(urgent)」

心理學家Eisenhower教授創建了「緊急 & 重要」理論——把所有事情分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和「不緊急也不重要」四類——然后根據事情的優先級(priority)來依次完成。

我們行動力匱乏的重災區通常是在那些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上,比如健身和閱讀,那些躺在我們to-do list上很久但一直沒有完成的事。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事情往往會增進健康、提升心智,有助于我們保持良好的身心聯結,能真正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可能性和持續的滿足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當你完成了一些「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之后,

可以試著去做一些對你來說「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來重新激活自己的行動力。

Tip 2. 先行動起來,哪怕只是1分鐘

拖延是一種情緒問題。「拖延」這個行為本身也會帶來自我挫敗的感受,在自責的痛苦中,拖延行為往往會加劇(Steel, 2007),從而形成「拖延—自責—痛苦—更拖延」的循環。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提升行動力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是因為我們始終無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所以,你可以有意識地給困難的事情一個更短的啟動時間,比如「先試試看1分鐘的書」。根據Fidelity的調查,大約50%的人表示,只要邁出了第一步,焦慮就會很大程度地被緩解。當真正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后,你會發現其實它并沒有預期的那麼困難,你的信心會極大程度地增加,

行動力也會慢慢增強。

Tip 3. 有策略地分配你的注意力

有時,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三心二意也會導致我們喪失行動力。所以想要提升行動力,培養專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學家Mischel提出,對于提升行動力起關鍵作用的是「有策略地分配你的注意力」。

舉個例子,在你想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工作時,把手機收到抽屜里,就比把手機放在桌面上更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

重要的是有意識地讓可能的誘惑離開自己的視線,從而進一步切斷它對你的意識層面的干擾,幫助你專注于當下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你的行動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Tip 4. 與消極假設建立心理距離

很多時候,在我們真正決定行動之前,我們就已經對自己抱有很多消極的預設,比如認為自己做不到、堅持不下去等等,而這些糟糕的想法會大大限制我們的行動力。對于想要提升行動力的人來說,如何與這些負面認知相處就顯得非常重要。

認知心理學家Steven Hayes提出,察覺到你的負面想法,接受并觀察它,

然后與它保持距離。比如,當你因為拖延覺得自己很失敗,讓這個想法在腦海中保持幾秒,試著將它替換成「我剛才有了一個想法,我好像覺得自己很失敗」。這時你也會意識到,你的想法只是你腦海里一個突然產生的念頭,而并不是現實。

Tip 5. 覺察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

有時我們可能意識不到,一些不太耗費認知資源的行為(比如,消費),反而會讓自己產生已經「完成了一大步」的錯覺。生活中的很多事可能是焦慮的「安慰劑」,比如買了一直沒拆的書、放到快過期的健身卡,于是因為這已經邁出的「一大步」麻痹了自己,沒有真正地開始行動。

覺察和意識到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就相當于掌握了開啟行動力的鑰匙。然而,我們會發現,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件事,我們依然在行為上無動于衷,甚至會為此感到更加內疚和焦慮。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用相對更大的「代價」,開啟某件真正想做的事。比如,想讀書就花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讀書會(時間成本),想學習樂器就在開始就入手一把好琴(經濟成本)等。

這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已經付出了高成本,再不行動就虧了」,同樣地,這種失調推動著認知的改變——「為了不讓自己虧,我更愿意也更喜歡做這件事。」

Tip 6. 減少社交軟件使用、多嘗試「走出去」

研究發現,我們使用社交軟件的頻率越高,我們越有可能會因為過多的信息負擔和社會對比(social comparison)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感受,比如焦慮和不安。

這時我們想要完成某件事的動機很有可能就是由焦慮驅動的,比如「我比別人差」「我很糟」「我不配」。在將這種外在動機付諸行動時,會讓我們經歷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因為那個結果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研究表明,當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時,我們的大腦結構和情緒會得到改善,對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自控力也會產生積極影響(Ming et al., 2021)。所以,有意識地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多嘗試非電子化的創造性活動,參加戶外活動,走出去、去折騰、去挑戰,真正地向外探索自己。這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身心注入活力,幫助我們遠離社會對比的影響,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行動力。

Tip 7. 培養心理靈活性

心理靈活性是一種能力——無論自己有多少不愉快的情緒、想法、感受,心理靈活性強的人,都能夠與這種「不舒服」相處,并根據當下的處境做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行為選擇 (Matthew & Nathan, 2020)。

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水平與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呈正相關,也是人們行動效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Bond et al., 2013)。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不預設結果,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在遇到挫折后及時調整心態,接納可能發生的結果。并且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紛繁的外界和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開放和好奇。

Tip 8. 能做到某件事的前提,

是自己先想要成為某種人

雖然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所有能把一件事以年計地做下去的人,都一定不再認為它是需要「堅持」的,它甚至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關系。

因此提升行動力的方法之一是,你要與想做到的事發生「關系」,想象自己已經成為「做到這件事的人」,通過獲得新的自我身份,來喚起你對達成目標的核心動力,驅使你去挑戰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比如你想擁有好身材,很可能一時興起去健身房辦卡。其實,你需要思考在這一期望背后有怎樣的價值追求和自我認同。或許你會發現,你在乎身材其實是對健康的重視,你想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而這樣的人通常會注意飲食、保持運動。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的引領下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這樣的改變會更自然,讓我們的行動力更加有效。

對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自控力也會產生積極影響(Ming et al., 2021)。所以,有意識地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多嘗試非電子化的創造性活動,參加戶外活動,走出去、去折騰、去挑戰,真正地向外探索自己。這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身心注入活力,幫助我們遠離社會對比的影響,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行動力。

Tip 7. 培養心理靈活性

心理靈活性是一種能力——無論自己有多少不愉快的情緒、想法、感受,心理靈活性強的人,都能夠與這種「不舒服」相處,并根據當下的處境做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行為選擇 (Matthew & Nathan, 2020)。

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水平與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呈正相關,也是人們行動效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Bond et al., 2013)。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不預設結果,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在遇到挫折后及時調整心態,接納可能發生的結果。并且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紛繁的外界和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開放和好奇。

Tip 8. 能做到某件事的前提,

是自己先想要成為某種人

雖然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所有能把一件事以年計地做下去的人,都一定不再認為它是需要「堅持」的,它甚至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關系。

因此提升行動力的方法之一是,你要與想做到的事發生「關系」,想象自己已經成為「做到這件事的人」,通過獲得新的自我身份,來喚起你對達成目標的核心動力,驅使你去挑戰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比如你想擁有好身材,很可能一時興起去健身房辦卡。其實,你需要思考在這一期望背后有怎樣的價值追求和自我認同。或許你會發現,你在乎身材其實是對健康的重視,你想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而這樣的人通常會注意飲食、保持運動。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的引領下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這樣的改變會更自然,讓我們的行動力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