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史上最驚艷的一首梅花詩,寥寥14字,清絕出世,艷冠古今

PubDate:2022-10-31

杭州有湖,名西湖。

西湖有山,名孤山。

山中有隱士,名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放懷山林,一生不仕。

林逋有梅花詩,寥寥14字,清絕出世,艷冠古今。

「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千古無詩才」,是為《山園小梅二首》(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梅花自是有風骨,凌寒而放,不同于群芳,必要在草木葳蕤的春日,爭個高下。

在百花凋零的冬日,唯有梅花傲立枝頭,迎霜斗雪。或如女子瓊脂般艷麗,或凝霜皓雪般皎皎,將整個小園的風光都占盡了。

一「獨」一「盡」間,將梅花的幽貞之姿、凌寒之質描摹得淋漓。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是林逋千古流傳的兩句,也是吟詠梅花的絕唱之作。

在朦朧的月色下,詩人在園中漫步。但見那梅枝疏疏落落,在水面上映出清淺倒影。周遭一片靜謐,詩人正凝眸間,鼻端忽聞到絲絲縷縷的幽香,一陣一陣,似浮動在心間。

」疏影「寫梅之骨,」暗香「書梅之韻,「橫斜」傳其嫵媚,「浮動」見其款款而來的風姿。

清冷月色,靜謐園間,梅影疏淡,梅香縷縷,這無邊撩人的景致,

怎不讓人生出無限美的情思?

據說林逋的這兩句詩本是對前人江為殘句的化用,「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短短兩句,無前文鋪陳,又無后文照應,且既寫竹,又寫桂,最后反而既沒能寫出竹的風姿,又無力描出桂花的清韻,終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而經過林逋的一番點染,僅僅是變「竹」為「疏」,更「桂」為「暗」,境界便已然大有不同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點鐵成金」了吧!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如果說頷聯兩句是正面著眼于梅花本身,那麼頸聯這兩句則就是從側面烘托了。

「霜禽」指的是羽毛為白色的禽鳥,但是大家一般都直接把它理解為白鶴。在這里,「霜禽」、「粉蝶」都被詩人賦予了人的情思。

你看啊,那白鶴喜愛梅花簡直到了極點,以至于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賞梅,就已迫不及待地要先偷看梅花幾眼。

那夏日里流連花叢的粉蝶,如果知曉了梅花的美麗,恐怕也是要為之而斷魂了呀!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結尾兩句,原本作為描述主體的梅花一變而為客體,成為了被欣賞的對象。而一直藏在敘述背后的詩人,款款走了出來。

簡單地說,就是前面六句,詩人都是在借物抒懷,而在最后兩句,詩人則開始直抒胸臆。

他說,似梅花這般出塵絕艷、不同流俗,我應該慶幸自己可以吟詠詩句來與梅花親近,

而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必用金樽飲酒來助興。

整首詩都圍繞著梅花展開,寫梅花凌寒的風骨,寫梅花清雅的風韻,而在對梅花的詠嘆間,也傳達出林逋自己清高淡泊、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

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菊以淵明為知己,

梅以和靖為知己。」

所謂知己者,得一人可勝百人,得一日可喻千古。

菊花以淵明為知己,淵明又何嘗不以菊花為知己;梅以林逋為知己,林逋亦是覺得茫茫世間唯有梅花最能明了他的心意的吧。

人生能得一知己,便是大幸,人當得,花兒為什麼當不得?

史書上說,林逋有大才,通曉經史百家。有人勸他去做官,卻被他謝絕了。只因他曾說過:

「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得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我的志向并非功名富貴,唯有那青山綠水與我淡泊的情懷最為相宜。

在江淮間漂泊數十載,40歲以后,林逋便隱居于杭州西湖的孤山中,養鶴、種梅、游湖、訪寺,可稱自在逍遙了。

在百度百科上搜林逋的詞條,一抬眼間赫然見到「職業:詩人」四字,

忽然有些失笑。笑過后又不免想著,說是詩人,其實隱士應該更為貼切吧。

林逋寫詩,也作畫,卻都是隨作隨棄的。有人建議他把詩作集結摘錄下來以留存后世,林逋卻說:

「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

我隱居在山林間,本就沒想過要以詩文揚名,更何況是流傳后世呢?比之稼軒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又該是另一番出塵境界了吧。

世間熙熙攘攘,或為利來,或為利往,總不免墮入名利的羅網中,能夠通透明朗心中志趣,并一心一意地去堅守,再多誘惑也不為所動,蘇軾「絕俗人」三字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寫到這里,林逋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不是已然一副飄飄欲仙、不染塵埃的高人模樣?

可是過滿則溢,太過完美總不免給人以不真實之感。上蒼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于是要用造化的大手,以顛覆來成就另一種缺憾的完滿。

在林逋去世后許久,有盜墓賊潛入他的墓冢中,本想盜些珍貴的金銀器具,卻只發現一只端硯、一支玉簪。

人們許要發問了:端硯自是平常,可這玉簪又是從何而來?不是說林逋一生未娶,梅妻鶴子嗎?

在他的一首名為《長相思》的小詞里,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整首小詞以女子的口吻,書寫與情人訣別的場景。

那一片亙古如斯的青山,不知閱盡多少人世的離合悲歡?在這臨別之際,我倆雙雙淚盈于眶,哽咽不語。那定情的同心結還未打成,便已到了船兒起航的時辰了。

心心相印又如何,終究是眷屬難成。

原來,清心寡欲如林逋,不食人間煙火如林逋,貌似與愛情永無瓜葛如林逋,也是會寫出這樣的情深如許,這樣的悱惻纏綿,這樣的凄楚愛情悵惘的啊!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寧愿相信,在這人世間,也曾有過一個如梅一般清姿卓絕的女子,令他淡泊的心胸間泛起過層層漣漪。

后來他們不幸分離,天涯海角,再不相見,而他用一首詞,將這份低徊的愛意凝成一種永恒的姿態。

可是過滿則溢,太過完美總不免給人以不真實之感。上蒼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于是要用造化的大手,以顛覆來成就另一種缺憾的完滿。

在林逋去世后許久,有盜墓賊潛入他的墓冢中,本想盜些珍貴的金銀器具,卻只發現一只端硯、一支玉簪。

人們許要發問了:端硯自是平常,可這玉簪又是從何而來?不是說林逋一生未娶,梅妻鶴子嗎?

在他的一首名為《長相思》的小詞里,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整首小詞以女子的口吻,書寫與情人訣別的場景。

那一片亙古如斯的青山,不知閱盡多少人世的離合悲歡?在這臨別之際,我倆雙雙淚盈于眶,哽咽不語。那定情的同心結還未打成,便已到了船兒起航的時辰了。

心心相印又如何,終究是眷屬難成。

原來,清心寡欲如林逋,不食人間煙火如林逋,貌似與愛情永無瓜葛如林逋,也是會寫出這樣的情深如許,這樣的悱惻纏綿,這樣的凄楚愛情悵惘的啊!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寧愿相信,在這人世間,也曾有過一個如梅一般清姿卓絕的女子,令他淡泊的心胸間泛起過層層漣漪。

后來他們不幸分離,天涯海角,再不相見,而他用一首詞,將這份低徊的愛意凝成一種永恒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