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晚唐詩人一首詩寫出最失意的秋天,全文無一「秋」字,其中10字已驚艷了千古

PubDate:2022-10-22

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給中國人的骨子里注入了悲秋的傳統。雖然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力爭發現秋天的詩意,但是依然擋不住悲秋文化傳統對整個民族心理的影響。

甚至在很多經典的詩詞當中,沒有出現一個秋字,卻字字都在寫秋天的悲苦。因為秋天所代表的意義實在是太多了,由天地間的蕭瑟之感,想到人自身生命的短暫,想到天涯游子的顛沛流離,想到人生不得志的前途渺茫。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這一首詩歌就是唐代詩人馬戴《灞上秋居》,堪稱是晚唐詩人最失意的秋天,全文無一「秋」字,但其中10字就已經驚艷了千古。「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這兩句最為經典也最為切中主題,面對他鄉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馬戴是晚唐著名詩人,灞上為作者來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進身無門,困居于此,有感于秋節變換,身世落寞,作此詩慰藉愁情。

詩歌一開始,就已經渲染了悲苦的氛圍。「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一個「風雨」,一個「雁」,已經展現出詩歌的主題,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

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大雁都已經回南方越冬了,而詩人自己還在這里悲苦逗留。

頷聯這十個字非常驚艷,「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落葉」進一步說明是令人傷感的秋天,「他鄉」詩人遠離故鄉。「寒燈」所賦予的溫暖實在有限,「獨夜」,漫漫長夜之中,詩人一個人經歷的這種看不到希望的孤獨。

這十個字幾乎每一個字都有豐富的意蘊,驚艷千古,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后面的詩句依然在抒發這種孤獨的悲苦。雖然第一句「灞原風雨定」,但是在詩人的居住之地依然還是「空園白露滴」,后面的詩句非常荒涼,「孤壁野僧鄰」和「獨夜人」相互呼應,更表達出詩人心中的悲苦。

最后的詩句是他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他守候在這里就是為了能夠科舉成名,建功立業。但現在過去這麼長時間了,希望在哪里呢?

人活著最怕的就是沒有希望。整首古詩都在渲染環境之惡劣、之悲苦,詩人心中更是對這種環境有說不盡的涼意。

如果內心堅定,外界的環境是阻力,但更是墊腳石,能夠幫助他看得更遠。但是長期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人的心中難免會有脆弱。而這首古詩中詩人的心境,顯然屬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