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間至味是清歡!李安《飲食男女》:世界上最美味的佳餚,就是家的味道

PubDate:2022-09-08

任憑時代的發展變遷,家作為社會的基礎構成單位,本質似乎從未發生過改變。圍繞家庭的一日三餐和堂前檐下所發生的故事也從未停止。我們反感于分清楚廚房的柴米油鹽,但是又感動在菜肴的苦辣酸甜。從最初的嚶嚶學語到成年后的孑身闖蕩,身體可以離家千里,但家的味道作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不管我們走多遠都未曾發生改變。

《飲食男女》是導演李安「家」三部曲的最終章,也是最廣受好評的電影之一,影片整體的敘事風格平靜而又暗藏沖突。影片圍繞老朱以及三個女兒之間的生活摩擦,

講述了那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臺灣,同一片屋檐下,家庭成員在生活方式上和個人情感上的沖突與和解。

《飲食男女》劇照

影片首映于1994年,雖然該片的年齡超過了許多少年觀眾,但是影片中的人物所構建的家庭矛盾的碰撞與和解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

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該片來審視當下家庭生活。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句源自《禮記》的話,完美地概括了片中人物的生活。

老朱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愛人早逝,自己獨自拉扯著三個女兒直到他們成年,期間的酸甜苦辣不言而喻。在我們的傳統家庭文化里,他不僅有作為一個父親的嚴厲與堅韌,也同樣具有母親的慈祥與柔情。

女兒們長大成人,對于家庭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態度,調和家庭里不同的聲音不能像做菜那樣面面俱到。當口味卻來越多,縱使在星級酒店后廚呼風喚雨的老將,也無法將一桌家宴做得五味俱全,人人滿意。

在這曠日持久的家庭拉扯中,老朱味覺的漸退或許是因為那些壓抑在自己內心的隱忍與遷就,亦或許是對家庭成員的無偏差的包容與理解。在確定三個女兒的人生即將開始新的篇章后,影片結尾那場吐露心聲的家宴不僅是老朱對于家庭生活的感悟,更是一種與過往的和解與自我釋放,

最后老朱在組建了自己新的家庭,再回味二女兒家倩的一碗湯之后,百感交集,歲月的滋味重新涌上舌尖。

家倩作為影片中三個女兒中戲份最多的角色,其身上所承載的對于家庭的反抗與傳承也是最為我所感動的。

家倩的性格各承襲了父母的一半,

自小喜歡在父親的廚房,學著父親的模樣。

但是在父親老朱看來,自己的女兒不該走上和自己一樣的道路,她該有屬于他認為的美好未來,一個他所期望的未來。

養育子女的道路總是磕磕絆絆,充滿誤解,面對嚴厲管束的父親,家倩一直在默默地掙扎,我們在父母選定的道路和自己的理想之間躊躇,像一只風箏,渴望剪斷自己腳下的那根線,飛的更高更遠。

傳統家庭與西方有著一個明顯的差別,我們的父輩給予我們的愛更加的隱忍與深沉。

我們年輕的時候大概都有過這種經歷,年少的時候想要逃離家庭的束縛,渴望自由的生長。

當我們擁有了脫離原有家庭的能力,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重新審視陪伴我們的家人,就像電影中的家倩,當自己投資失敗后聽到父親的那一句「你依然可以住在這里」;當得知父親是想讓自己遠離廚房的油煙而不讓自己進廚房;當無意中瞥見父親獨自邁入醫院電梯的身影,那些原本被我們曲解的情感、忽略的場景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情緒爆發的引子。

在最終的家宴中,父女二人的獨處正是全片情感的[高·潮],家倩接替了父親的角色,在曾經屬于父親的廚房里,烹飪出記憶中的那一道道佳肴。此時的老朱不再是一個嚴厲的船長,因為女兒的船已經掛起長帆。當味覺恢復的那一刻,父女的手緊緊相握,原本的那些隔閡終于被打破,家的味道隨同技藝一起完成了傳承。

親情有時候就像一座密室,我們把自己的情感都鎖了起來,密碼就是童年的那一道道家常。

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密室,我和愛人相遇在大學校園,因為家庭環境和地域的原因,口味也大相徑庭,雖然最終我們也脫離了原有的家庭,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但是我愛人最喜歡的永遠是郫縣豆瓣,而我也最忘不了臭鱖魚那獨有的異香。

持續的疫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肆虐和反復讓我們生活被迫放慢速度。當回家的腳步因為疫情而停下,視訊替代了除夕夜的那一桌團圓飯。曾經存在于我記憶中的家常被喚醒,家里的廚房也慢慢地開始有了煙火氣。川菜與徽菜在自家的廚房里輪番較量,家的味道也在這種味覺的戰爭中被重新感知。

就像老朱在影片中提到的那樣: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里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曾經的我一度以為,和愛人結婚會是我關于生活諸多疑問的最終解釋。但是人生何嘗存在完美的答案,我們攜帶著早已深入骨髓的原本家庭的基因,去和愛的人結合。在新的家庭趨于穩定的過程中,我們徘徊過、掙扎過,甚至爭吵過,直到我們的女兒出生,小生命的到來,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了一些遷就,少了一些自我。

不管曾經的我們有多麼的自詡不凡,也不論現在的我們多麼多落魄潦倒,每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酒過三巡,菜嘗五味,那些藏在相冊里的破舊老照片又被重新提及。我們用自己嶄新的生活不斷地打磨著老去的記憶,就像一道菜,在我們一次次不斷地嘗試中,最終定型成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家常美味。

持續的疫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肆虐和反復讓我們生活被迫放慢速度。當回家的腳步因為疫情而停下,視訊替代了除夕夜的那一桌團圓飯。曾經存在于我記憶中的家常被喚醒,家里的廚房也慢慢地開始有了煙火氣。川菜與徽菜在自家的廚房里輪番較量,家的味道也在這種味覺的戰爭中被重新感知。

就像老朱在影片中提到的那樣: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里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曾經的我一度以為,和愛人結婚會是我關于生活諸多疑問的最終解釋。但是人生何嘗存在完美的答案,我們攜帶著早已深入骨髓的原本家庭的基因,去和愛的人結合。在新的家庭趨于穩定的過程中,我們徘徊過、掙扎過,甚至爭吵過,直到我們的女兒出生,小生命的到來,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了一些遷就,少了一些自我。

不管曾經的我們有多麼的自詡不凡,也不論現在的我們多麼多落魄潦倒,每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酒過三巡,菜嘗五味,那些藏在相冊里的破舊老照片又被重新提及。我們用自己嶄新的生活不斷地打磨著老去的記憶,就像一道菜,在我們一次次不斷地嘗試中,最終定型成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家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