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李玫瑾:從小自律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PubDate:2022-09-01

每當談起孩子的自律問題,很多家長都非常苦惱。

有的媽媽吐槽自家孩子:

「可以連續看兩個小時電視不帶休息,可一提寫作業和學習,就磨磨蹭蹭,真叫人生氣!」

擁有一個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事情。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長逼出來嗎?

答案是不能。

雖然說孩子的自律不能逼出來,但是可以后天養成。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呢?

01善于給孩子立規矩的家庭

心理學家塞德茲曾經說過,「人生就如同一個陶瓷,小時候會形成一生的雛形」。

就如同中國的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童年時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會貫穿一生。

生命最初的這幾年,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

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讓孩子把自律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孩子小的時候,很難明白,現在如果不肯吃苦、不肯學習,將來要受多少生活的磨難。

白巖松說過:「吃苦教育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別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

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馬,溫室里育不出棟梁材。

告訴孩子:不苦不累,人生無味。父母更不要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你不管教孩子,

總會有人替你狠狠管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

「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

孩子12歲以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

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孩子3-6歲你不管,長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因此,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如果沒有給孩子建立規矩,6歲之后再開始立規矩,將會非常困難,孩子和家長都痛苦。

所以,父母要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不能隨心所欲,任性妄為。

可是要立得規矩實在太多了,

哪些規矩是必要而且從小就要立的呢?

一定要從小給孩子立下這10個規矩。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在公共場合,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7.不要撒謊,誠實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8.不浪費糧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9.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全力以赴。

10.遇到危險的時候,學會保護自己,任何原則都沒有生命更重要。

02給孩子營造獨立環境的家庭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要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

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似乎很難。

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獨立意識很強的孩子,都有著非常不錯的自律能力。

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時,就一定要學會放手;

看著他犯錯不去插手,看著他慢吞吞的不去幫忙。

作為家長,

培養孩子的自律,首先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獨立的環境。

適宜的環境,能讓孩子自由探索,自主成長。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

什麼樣的環境適合孩子呢?其實也很簡單,很重要的一點原則是:生活物品,方便孩子使用。

比如:家中的物品應該擺放要整齊、有條理,有利于孩子的活動;

讓他的書、玩具有固定的位置,從小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盡量提供適合孩子使用真實的東西,如小掃把、水杯、盤子等,尺寸要符合孩子使用并且真實。

不要用塑料的,孩子喜歡使用與成人物品相同的實物。

真實的物品,更能激發孩子獨立動手操作意識。

獨立意識的養成,是孩子形成自律意識的強勁內驅力。

03父母堅持自律的家庭

一個自律、自覺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一個堅持自律的父母。

孩子是否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要想有一個自律的孩子,首先得作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夠自律。

「民國才女」林徽因是著名的建筑師、詩人和作家,她之所以有如此學識,離不開父親的教育和影響。

林徽因出身于充滿書香的官宦之家,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林徽因和父親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從小就深受父親的影響。

林長民在林徽音兩歲時去日本留學,他每次寄回來的書信,也都是寫給父母,卻對女兒產生很大的影響。

父親在信中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林徽因從小就被耳濡目染...

也培養了她的進步思想和愛國情懷。

16歲時,林徽因隨父親游歷歐洲各國,增長見識,感受西方文明。

在這段時間,林徽因的大局觀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正是父親對林徽音獨立思想的培養,為她未來的成就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在自律這一條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讓自律根植于孩子的內心,這才是父母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真愛。

林徽因和父親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從小就深受父親的影響。

林長民在林徽音兩歲時去日本留學,他每次寄回來的書信,也都是寫給父母,卻對女兒產生很大的影響。

父親在信中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林徽因從小就被耳濡目染...

也培養了她的進步思想和愛國情懷。

16歲時,林徽因隨父親游歷歐洲各國,增長見識,感受西方文明。

在這段時間,林徽因的大局觀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正是父親對林徽音獨立思想的培養,為她未來的成就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在自律這一條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讓自律根植于孩子的內心,這才是父母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