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像要飯一樣!4子女「輪流養老」每家住3個月 80歲老人哭訴:還不如把我送去養老院

PubDate:2022-09-01

文 | 奶嘴媽媽,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

輪流式養老,是指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年齡大后,在子女家庭之間輪流生活的一種養這種養老方式對于子女來說看似公平,

因為老人在每個子女家生活的時間都一樣長,每個人照顧老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但是對于老人來說,卻是不公平的。

有人不解,老人能夠在每個子女的家中享受到不同的生活環境,這樣不是更加快樂嗎?

可是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一位八十歲老人的哭訴:子女們輪流養老,不如送我去養老院算了。

張大爺今年八十歲,在他人眼里,張大爺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幾個孩子都很孝順,無論張大爺去哪個兒女家住,都會被照顧的很妥帖。

但是張大爺心里卻不是這麼想的。

幾年前老伴去世時,幾個孩子出于孝心,提出接張大爺去家里住,省的一個人不方便,再說了張大爺年紀也大了,要是生什麼病也好有個人照料。

其他幾個孩子都很贊同,但是問題來了,張大爺去誰家里住呢?

經過一番商量,幾個孩子決定輪流接張大爺去自己家里住,每次住四個月,然后又去下一個兄弟姐妹那里生活。

最先開始的,是大兒子家。

剛來到大兒子家的張大爺覺得一切都很新鮮,

身邊的空氣都是清新的,周圍的樓也高高聳立。

但是大兒子家在六樓,張大爺腿腳不方便,上下樓十分不容易,每次上下樓都要費好長時間,走過兩次后張大爺就不想再走了,干脆呆在家里。

兒媳兒子都要上班,孫子孫女都在外地上學,望著這個空蕩蕩的房子,張大爺覺得還不如農村里自由自在的舒服。

度過了四個月的孤單生活,終于到了二兒子家了,好在二兒子家雖然樓層高,但是有樓梯,上下挺方便的。

但是兒子兒媳也是每日白天上班,晚上雖然回家,但是已經很晚了,張大爺也不好打擾兒子休息。

好不容易熬到了去女兒家住的時間,雖然女兒家在農村,但是卻自由自在的,沒有太多拘束。

閑時就去幫女兒干點農活,和外孫說說話,女婿還經常買張大爺喜歡吃的東西孝敬他。

張大爺終于找到了家的感覺。

但是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四個月到期時,張大爺很舍不得,向女兒提出能不能以后就住在女兒家,不去兩個兒子家了,但是女兒卻說:「這件事,

我得和兩個哥哥商量一下。」

張大爺聽到這句話很心涼,終于領悟自己于幾個孩子而言不過是個負擔,雖然能夠去幾個孩子家輪流住,但張大爺反倒沒有了家的感覺。

與其這樣,他寧愿去養老院生活,好過這樣顛沛流離。

輪流養老或許對于兒女而言是一種孝順,對于老人而言卻是一種心酸

幾個人兒女輪流撫養老人,在他人眼里看似是有孝心,但是老人心里恐怕不是這麼想的。

當老人從一個孩子到另一個孩子家,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這包括需要適應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還有一些觀念的不同。

比如在多數老人的觀念里,勤儉節約是一種習慣。

他們哪怕有剩菜剩飯也想存下來留到第二天,還有沖水式馬桶,

老一輩的都是用洗菜水沖馬桶的,這種沖水式馬桶在老人眼里或許是一種浪費。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的不方便之處,就如張大爺的大兒子家一樣。

家住在六樓,這對于已經八十的張大爺來說顯然是吃不消的。因為這不僅需要耗費很多的精力,

還需要耗費很多的體力。

輪流式養老,意味著老人好不容易適應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又要被迫去另一個地方。

對于老人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幸福,不如說是一種折騰。

贍養老人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

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長大,老了卻連一個定所都沒有,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有時候老人想要的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日子,只是一個簡單的安穩生活,僅此而已。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人們所說的孝,僅僅只是贍養父母,但是僅僅犬馬也能夠做到這點,如果僅僅贍養父母而不尊重父母,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之類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現如今的很多子女卻總是忘記了這句話,認為贍養父母就是一種孝順,卻沒有問過父母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還有些子女忙起來更是連一個電話都沒有打回家,何況是回家看看父母呢?

寫在最后:

父母陪著我們從牙牙學語到能說會道,陪著我們從蹣跚學步到步履安詳。

每一步走來都那麼不容易,等到老時,卻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家,怎能讓人不感嘆。

有句話說得好:「其實,父母也是一個希望被愛、會害怕黑暗、遇到困難也會傷心難過會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可是歲月叫他們偉大。」

每一個老人其實也是孩子,也渴望被愛和被呵護。

所以希望每個子女也能陪著「老小孩」慢慢變老,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時光

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等到老時,卻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家,怎能讓人不感嘆。

有句話說得好:「其實,父母也是一個希望被愛、會害怕黑暗、遇到困難也會傷心難過會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可是歲月叫他們偉大。」

每一個老人其實也是孩子,也渴望被愛和被呵護。

所以希望每個子女也能陪著「老小孩」慢慢變老,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時光

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