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中最大的「冤案」:世人都說魏延要謀反,其實,他是被人「謀害」的

PubDate:2022-09-03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出師北伐,他令大將魏延為大軍的先鋒,先行開拔,而諸葛亮坐鎮中軍,尾隨其后。但是,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無力回天,便在五丈原病逝了。在諸葛亮過世后,大軍在考慮退回蜀中的事情,偏偏這個時候,蜀軍內部出現了分歧,沒辦法達成一致。

而魏延,就是這次蜀軍內訌的的犧牲者,他被楊儀以謀反罪誅ㄕㄚ了,連族人都受到了牽連。在我們常看的小說中,魏延始終都是一個反復無常、事主不忠的小人形象。那麼,這真的是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嗎?怎麼會有人說魏延的謀反是一件冤案呢?

魏延是義陽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在劉備征討南方四郡的過程中,投靠他的。由于,諸葛亮覺得魏延后腦有反骨,執意要處決他,最終,還是劉備出面勸阻,才免去一ㄙˇ,使得魏延成為了蜀軍的一員大將。其實,在史書中,并沒有記載諸葛亮要處決前來投靠的魏延這一段。

魏延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211年,此時,劉備應劉璋的請求入川相助,魏延隨劉備入川。在益州戰役中,魏延戰功卓著,被封為牙門將軍。這個稱呼似乎非常熟悉,因為,趙子龍也曾被封為牙門將軍,那時候的他,是在長坂坡戰役中,成功保護了劉備的公子阿斗,才得到了這個封號。

公元218年,劉備帶著大軍前往漢中,準備攻入曹魏的領土。曹操聽到這個情況后,親自帶兵前來抵御,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大戰。在此次戰役中,魏延身先士卒,為劉備贏下了漢中之戰。公元219年,劉備晉封為了漢中王,將成都定為了國家的首都。

漢中已被攻下,肯定需要有大將來鎮守。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大家都覺得應該讓張飛去鎮守,就連張飛自己也覺得應該是這樣,但是,結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劉備宣布了最終的結果,全軍上下都震驚了,劉備提拔的竟是魏延。劉備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封為漢中太守,奉命鎮守漢中,同時,他的軍銜從原來的牙門將軍提升為鎮遠將軍。而魏延的破格提拔,

似乎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劉備當眾考驗了魏延,讓大家看看魏延的實力。

劉備在群臣面前詢問魏延:現在你承擔了這個重任,打算怎麼把工作做好?魏延高聲說到:「如果曹操領大軍前來攻打漢中,他能夠設法抵抗,讓他們無法進入川蜀;如果是其他將軍領著十萬兵馬前來挑釁,他可以聚而殲滅,將他們吞并。」劉備對這個答案十分滿意,群臣更是稱贊魏延的豪邁。

魏延負責鎮守漢中,時間長達八年,直至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他跟魏延商討北伐的事宜。公元230年,魏延帶兵攻入涼州地區,這個過程中,他將費瑤、郭淮的魏將全部打敗了。因為這次的功勞,魏延被提拔為大軍的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后來,他還被封為南鄭侯。

因此,每次諸葛亮北伐魏延都想做先鋒,甚至,請求諸葛亮讓他統領前軍從子午谷方向攻入關中。只是諸葛亮為人謹慎,一直不同意魏延的作戰策略,而魏延覺得諸葛亮膽子太小不適合做主帥,自己在他的下面也不能夠完全的施展才干。

魏延作戰英勇過人,對手下的士卒也非常好,但是,他的性格比較高傲、脾氣暴躁,大家對他都比較畏懼。而他也很像晚年的關羽,性情高傲,沒幾個人能被他看上。在蜀軍中,可能只有丞相長史楊儀對他比較不屑,導致兩人的相處并不融洽,甚至,魏延都想ㄕㄚㄙˇ楊儀,還好有人及時阻擋。

諸葛亮比較愛才,他經常擔任勸架的那個角色。這種情況被東吳的孫權知道了,他就曾說到:「楊儀和魏延是水火不容的,雖然,都能夠承擔重任,但是,對他們不能放心呀。如果有一天諸葛亮不在了,他們肯定會打起來,無法收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即將撒手人寰,臨ㄙˇ之前他留下遺言:「大軍要退回漢中,由魏延斷后,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同意退兵,大軍可以自行退回,

不用理會他。」

諸葛亮過世后,楊儀派人去試探魏延的情況,魏延的答復十分果斷:「丞相雖然已經仙逝,但是,我魏延還在。丞相的下屬及親兵可以護送丞相的遺體回成都安葬,而這里,可以留給我魏延,由我率兵沖擊敵軍,總不能因為丞相過世了,

就放棄謀取天下的大業吧。」

說到底,魏延還是不服從諸葛亮的安排。魏延想和前來試探的將軍一起向大軍說明情況,穩住軍中,繼續北伐。而魏延雖然不服節制,但是,他卻沒有造反之心。即使魏延不服從,大軍還是要退回漢中的,這是丞相的遺命。當魏延知道大軍已經退去,十分生氣,他日夜兼程趕上了楊儀的軍隊。

甚至,為了阻擋他們返回,魏延干脆將軍隊必經的棧道都給拆了。可見,魏延的做法有些激進。最終,由于爭執不下,魏延和楊儀同時向皇帝劉禪進言,指責對方謀反。由于,魏延的武將身份,劉禪身邊的人大多站在楊儀那邊,為楊儀做擔保。

當魏延的先頭部隊攔截大軍時,王平出來大罵魏延,說他:「在丞相尸骨未寒的時候,讓大軍發生爭執,這豈不是讓丞相寒心!」

魏延的軍隊不知道情況,紛紛退去,而魏延也和其他人一起逃跑了。楊儀雖然注意到他們是往漢中逃竄,但是,還是決定處置魏延。于是,派出馬岱去追趕魏延,并成功將其斬ㄕㄚ。當楊儀看到魏延的首級時,用腳踩了踩,很不屑地說:「蠢才,看你再作惡!」

楊儀勝利了,自然魏延的謀反罪也坐實了,畢竟,ㄙˇ人是不能為自己辯解的。然而,《三國志》的作者認為,魏延的本意是處ㄙˇ楊儀,而不是背叛蜀國。魏延和楊儀不和由來已久,現在楊儀占據上風,魏延也沒有辦法,只能設法逃跑。但是,沒想到還是被楊儀ㄕㄚ害了。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受諸葛亮托付帶領大軍返回,而此時的他是挾私報復,故意給魏延按下罪名。所以說,魏延的謀反罪確實是被強加的,后來,經過小說的渲染,使得他這個影響更加深入民心,可以說是千古冤案!另外,再說一下陷害魏延的主角楊儀最后的下場。

公元235年,楊儀因為居功自滿而多有怨言,最終被去職流放。可惜,楊儀還是ㄙˇ不悔改,總是上書諷刺他人,使得他人不能容忍,最終被處決了。

讓大軍發生爭執,這豈不是讓丞相寒心!」

魏延的軍隊不知道情況,紛紛退去,而魏延也和其他人一起逃跑了。楊儀雖然注意到他們是往漢中逃竄,但是,還是決定處置魏延。于是,派出馬岱去追趕魏延,并成功將其斬ㄕㄚ。當楊儀看到魏延的首級時,用腳踩了踩,很不屑地說:「蠢才,看你再作惡!」

楊儀勝利了,自然魏延的謀反罪也坐實了,畢竟,ㄙˇ人是不能為自己辯解的。然而,《三國志》的作者認為,魏延的本意是處ㄙˇ楊儀,而不是背叛蜀國。魏延和楊儀不和由來已久,現在楊儀占據上風,魏延也沒有辦法,只能設法逃跑。但是,沒想到還是被楊儀ㄕㄚ害了。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受諸葛亮托付帶領大軍返回,而此時的他是挾私報復,故意給魏延按下罪名。所以說,魏延的謀反罪確實是被強加的,后來,經過小說的渲染,使得他這個影響更加深入民心,可以說是千古冤案!另外,再說一下陷害魏延的主角楊儀最后的下場。

公元235年,楊儀因為居功自滿而多有怨言,最終被去職流放。可惜,楊儀還是ㄙˇ不悔改,總是上書諷刺他人,使得他人不能容忍,最終被處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