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為什么馬來西亞華人,并沒有像泰國、印尼華人被同化?

PubDate:2022-09-02

很多外國朋友初到馬來西亞時,都會感到好奇!

為什么馬來西亞華人,中文能夠說得這么好?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是亞洲首屈一指的,除了大中華地區以外,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

而馬來西亞之所以還能保留這么完善的華文教育,背后是聚集了世世代代致力于維護華文教育的華社的每一份子。

從1819年第一座華文書院的成立到今天的中文教育體系,大馬中文教育存在不僅只是教育本身,而是記錄了大馬華人過去的歷史點滴。

馬來西亞有600多萬華人,

是國家第二大族群,而絕大部分的華人都會說中文、馬來文和英文三語,在華校求學,依循中華風俗習慣生活。

然而這一切并不是垂手可得,而是無數華裔透過百年努力、付出血汗奮斗而得。

我們今天主要和大家談談,馬來西亞華人獨特的身份!

為什么馬來西亞華人,并沒有像泰國 印尼華人被同化?

(1)一無所有的下南洋“豬仔”

華人到南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唐、明朝時期!

但絕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是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下南洋(到東南亞謀求生活)的中國人后裔。那時到南洋謀生的人,來自中國南部的潮州、福建、廣東一代,因為家鄉戰亂、生活困苦,被迫離鄉背井到未知的、由英國人統治的熱帶殖民地,謀求一線生路。

因此下南洋也俗稱“賣豬仔“。華工和南洋東家簽下契約,通常是在住宿條件很差的錫礦廠和種植園做”苦力“,即勞工,長年累月一分一毫攢錢,期望有朝一日衣錦還鄉。

華工在馬來亞日子久了,不少就此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有的憑著努力和機會,脫離苦力生涯,

做起了各種生意。

英殖民殖民時期的第三任甲必丹(華僑首領)葉亞來,就是“豬仔”出身的華工。原籍廣東惠州的他,年少南來打工,后經商致富,1873年正式被雪蘭莪州蘇丹冊封為甲必丹。

在他任職期間,致力開設新礦場、修建道路,開辦私塾教育華人子弟,被譽為吉隆坡開埠,至今吉隆坡還保有一條以他命名的街道。

(2)泰國華人因融合而同化

早期華人到東南亞各地打工,主因是為了求生存。可是,到了不同的國度生活,后續演變,不盡相同。以泰國來說,當地華人多達千萬人,大部分來自潮汕。但是基本上你很難分辨出誰是華裔,誰是正宗泰國人。

華裔和泰人通婚的現象很普遍,混血后代多同化為泰人,以泰語為母語。

第二代之后的泰國華人,統一以泰語交談和書寫,擁有泰文姓名,潮州話是一些華商圈子常用的方言而已。

為什么會這樣?自 17 世紀以來,泰國皇族讓能干的華裔商人晉升為貴族。后來的泰國政府多次落實了華文教育限制政策,例如1918年,泰國政府頒布《暹羅民立學校法》以管理華校。

1938到1944年,政府主張“唯泰主義”,禁止華文教育。華人文化因此逐漸減弱,華人全盤融入泰國文化和習俗。

這樣一來,泰國無分本土泰人或華人,一樣可成為政治領導人,多數前總理和議會成員都有華裔血統。

至今唐人街仍然使用中泰雙語標志,華人有自由維持中華習俗和過傳統節日,但是他們已經和泰國文化同在。

印尼華人因政策被迫同化

比起泰國華人的“溫和”同化,印尼華人卻經歷漫長的排華之痛,被同化是因為政策迫使。印尼華人超過千萬人,但是在印尼前總統蘇哈托統治下,60年代到90年代實施了長期30年多的的排華政策。

印尼華人歷年所遭遇的歧視和暴力可說是最多的。

早在荷蘭殖民時期,印尼土著因為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對華人心存偏見,因此直到60年代,土著感覺華人對他們的經濟地位形成威脅,展開暴動式的排華行動。

法令禁止華人新年和祭祀等慶祝活動,關閉了大約數百所華文學校,公共場合也禁止書寫華文。當地的華人雖然還是可以自由工作、生活和經商致富,

但是不得不放棄華文姓名,改成印尼姓名,以印尼文交流。

除了老一輩人,如今大多數印尼華人不具備華文會話和書寫能力。

雖進入21世紀后不再激烈排華,官方也不在禁止華文教育,但文化斷層早已形成。現在的印尼華人已適應印尼文化,排華年代久遠,他們已經對過去的種族同化運動幾乎無感。

(3) 馬來西亞華人 – 獨特的存在

盡管馬來西亞只有六百萬華人,占總人口不到 25%,卻堅持而嚴謹地延續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華人幾乎都會保有中文姓名(盡管身份證上是以英文字母拼音),大部分華人都說得出本身的籍貫何處,不少還會說本家方言。

華人建華校、辦中文報、起廟宇、開義山,有宗教信仰和學習的自由。小部分華人與回教徒通婚后改信回教并改用回教名字,然而他們還是會保留中文姓氏和過華人的節日。一套完整的中華文化習俗,頑強地被保留至今。

華人的獨特不是必然的,而是前人費勁時間和精神努力保護的成果。

早年來馬的華人,為了凝聚族人而組織社團,以互相協助,逐漸形成各個籍貫公會、商會和工會等組織。他們為社群謀求福利、賑災、辦校,并負責和政府官員交涉。團體的力量,讓華社在過去幾個重大事件中獲得很大的成果。

(4)華人公民地位危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間的華人積極協助抗日,從籌款到投身戰場,做出很大的犧牲。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馬來亞社會百廢待興,英國提出“馬來亞聯盟計劃”,要給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發出公民權,但是引起了馬來人的恐慌,因為華人已經在當地有經濟、教育、文化等的優勢,而馬來人只有政治上的特權。

英國當局于1946年又提出了“馬來亞聯合邦”,特色是強調馬來人的特殊地位,而且,對于非馬來人申請公民權設置嚴格的規定,引起華人社會和團體群起抗議。

陳禎祿出手爭取平等

二戰發生時,陳禎祿曾避難于印度,并在1945年日軍投降前,創立了“海外華人協會”(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擔任主席!

雖然人在海外,他也寫信給當時的殖民地大臣,說明從印度回馬后將成立一個華人協會,以“爭取馬來亞華人的權益”。

陳禎祿在戰后返回馬來亞,通過馬來亞各大華人商會,鄉團聯會,召集全馬代表大會,討論馬來亞華人前途的問題,第一次會議是在1947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召開。

8個月之后,陳禎祿便從商會領袖的角色轉化成創辦了“馬來亞華人公會”,并且出任第一任總會長。

陳禎祿極力反對英殖民政府驅趕50萬華人出境的魯莽無禮舉動,并說服英政府撤消該決定及主動協助在緊急法令下受苦的華人。

隨后,他更帶領馬華公會與友族共同爭取獨立!

并在馬來亞獨立那一年內,成功幫助華人爭取成為馬來亞公民,所以現在才有了“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特殊族群的存在!

除了馬華公會,當年在確定馬來亞即將獨立后。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的林連玉,也配合陳禎祿積極發動“全馬華人注冊社團爭取公民權代表大會”。

在各個華社代表的大力推動下,馬華在獨立那一年內,爭取讓超過百萬名華人成為馬來亞公民,也因此奠定了馬華公會作為最大華基政黨的地位。

終于,在獨立后,依據《馬來西亞憲法》,馬來西亞華人被認定為非土著身份,而馬來族及沙巴、砂拉越等原住民族則屬于土著。但是,擁有馬來亞公民權的華人,同樣擁有學習母語的權利、12年的免費教育、醫療福利、選民投票和參選為國家議員等平等權利。

(5)華社四大支柱

馬來西亞華人與其他同樣地緣區域的國家能夠不一樣,除了際遇以外,更合適的說法是馬來西亞華社有著四大支柱的支撐,才能讓中華文化與教育得以完善保存和傳承下來。

這四大支柱分別是華人社團、中文教育、華人政黨和中文媒體!

華團和華教在維護中華文化與教育的角色上 起了關鍵性作用,

華團代表著華人基層、華商!

而華教則是教總與董總,他們都是支撐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基石。

華基政黨則是在朝的力量,無論民間抗爭如何,如果在國家政治上沒有話語權,下情是無法上達!

中文媒體就是以中文為媒介的主流媒體,透過媒體的第三方力量,為華族發聲和形成輿論,這些都是在野的力量!

所以可以這樣說,從馬來西亞周邊國家的華人文化與教育的保留程度,

就不難發現支撐馬來西亞華社的四大支柱是多么的重要!

也就是這四大支柱,我們才可以看到馬來西亞華人今天的存在!

不忘前人血淚與犧牲

幸福不是必然的,馬來西亞華人如今享有的一切優勢,曾都是先人的痛苦之處,他們不畏艱難,極力爭取,鍥而不舍的追求,最終謀得成功,福延后代。

早年來馬的華人,為了凝聚族人而組織社團,以互相協助,逐漸形成各個籍貫公會、商會和工會等組織。他們為社群謀求福利、賑災、辦校,并負責和政府官員交涉。團體的力量,讓華社在過去幾個重大事件中獲得很大的成果。

(4)華人公民地位危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間的華人積極協助抗日,從籌款到投身戰場,做出很大的犧牲。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馬來亞社會百廢待興,英國提出“馬來亞聯盟計劃”,要給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發出公民權,但是引起了馬來人的恐慌,因為華人已經在當地有經濟、教育、文化等的優勢,而馬來人只有政治上的特權。

英國當局于1946年又提出了“馬來亞聯合邦”,特色是強調馬來人的特殊地位,而且,對于非馬來人申請公民權設置嚴格的規定,引起華人社會和團體群起抗議。

陳禎祿出手爭取平等

二戰發生時,陳禎祿曾避難于印度,并在1945年日軍投降前,創立了“海外華人協會”(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擔任主席!

雖然人在海外,他也寫信給當時的殖民地大臣,說明從印度回馬后將成立一個華人協會,以“爭取馬來亞華人的權益”。

陳禎祿在戰后返回馬來亞,通過馬來亞各大華人商會,鄉團聯會,召集全馬代表大會,討論馬來亞華人前途的問題,第一次會議是在1947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召開。

8個月之后,陳禎祿便從商會領袖的角色轉化成創辦了“馬來亞華人公會”,并且出任第一任總會長。

陳禎祿極力反對英殖民政府驅趕50萬華人出境的魯莽無禮舉動,并說服英政府撤消該決定及主動協助在緊急法令下受苦的華人。

隨后,他更帶領馬華公會與友族共同爭取獨立!

并在馬來亞獨立那一年內,成功幫助華人爭取成為馬來亞公民,所以現在才有了“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特殊族群的存在!

除了馬華公會,當年在確定馬來亞即將獨立后。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的林連玉,也配合陳禎祿積極發動“全馬華人注冊社團爭取公民權代表大會”。

在各個華社代表的大力推動下,馬華在獨立那一年內,爭取讓超過百萬名華人成為馬來亞公民,也因此奠定了馬華公會作為最大華基政黨的地位。

終于,在獨立后,依據《馬來西亞憲法》,馬來西亞華人被認定為非土著身份,而馬來族及沙巴、砂拉越等原住民族則屬于土著。但是,擁有馬來亞公民權的華人,同樣擁有學習母語的權利、12年的免費教育、醫療福利、選民投票和參選為國家議員等平等權利。

(5)華社四大支柱

馬來西亞華人與其他同樣地緣區域的國家能夠不一樣,除了際遇以外,更合適的說法是馬來西亞華社有著四大支柱的支撐,才能讓中華文化與教育得以完善保存和傳承下來。

這四大支柱分別是華人社團、中文教育、華人政黨和中文媒體!

華團和華教在維護中華文化與教育的角色上 起了關鍵性作用,

華團代表著華人基層、華商!

而華教則是教總與董總,他們都是支撐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基石。

華基政黨則是在朝的力量,無論民間抗爭如何,如果在國家政治上沒有話語權,下情是無法上達!

中文媒體就是以中文為媒介的主流媒體,透過媒體的第三方力量,為華族發聲和形成輿論,這些都是在野的力量!

所以可以這樣說,從馬來西亞周邊國家的華人文化與教育的保留程度,

就不難發現支撐馬來西亞華社的四大支柱是多么的重要!

也就是這四大支柱,我們才可以看到馬來西亞華人今天的存在!

不忘前人血淚與犧牲

幸福不是必然的,馬來西亞華人如今享有的一切優勢,曾都是先人的痛苦之處,他們不畏艱難,極力爭取,鍥而不舍的追求,最終謀得成功,福延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