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看不慣一個人,請記住這四種回應方式

PubDate:2022-08-09

01

任何一份感情,都是雙向奔赴的。

你看不慣的人,大機率會看不慣你。

「投射效應」說明,很多人習慣把自己的特點,歸于別人身上。用自己的認知去衡量別人,甚至強加于別人。這是認知的障礙。

低層次的人,想辦法控制別人,拉別人下水;高層次的人,努力控制自己,把別人抬上去。

因此,如果看不慣一個人,請記住以下四種回應方式,別動不動就鬧翻臉,認為別人一無是處。

02

第一,別太在乎,自我解嘲。

東晉時,有一個名人叫康僧淵。因為相貌丑陋,常常被人取笑。

有一天,大臣王導看著他,露出不友好的笑容。

康僧淵說:「我這個人,鼻子是臉上的山峰,眼睛是臉上的深淵。山高有靈氣,潭深才明亮。」

王導聽了,就改變了態度。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孔子身上。

孔子帶著弟子到鄭國時,走散了。有陌生人看到孔子,如此形容:「東門有個人,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

孔子聽到了陌生人的話,高興地說:「哎呀,形容得太對了。」

那些看不慣你的人,多半會說風涼話,甚至會在背后亂說,把你的人生、樣子,添油加醋地形容一番。

對于「風涼話」,你越在乎,越難受。如果你不計較,還能勇敢地剖析自己,內心就輕松多了。

別人嘲諷你,自己嘲諷自己,就像說一個「與己無關」的人一樣,這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境界。也會讓你看清真實的自己,壞事變成了好事。

03

第二,默默蓄力,超越對方。

孔子是孫子孔伋,從小讀書,傳播儒家的思想。

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去了宋國,和宋國的大夫樂塑談論了很久。

因為兩個人對《夏書》《堯典》等幾本書的理解有偏差,產生了爭執。

樂塑對手下的人說:「請允許我們圍攻孔伋。」

宋國的國君聞訊趕來,

解救孔伋。

事后,孔伋想,周文王在被囚禁的時候,寫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寫了《春秋》,他應該做點什麼呢?

回到家,孔伋著手寫了《中庸》四十九篇。

因為遇到了看不慣的人,所以要及時調整自己。而調整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讓別人刮目相待。

一個人的能力超出了別人很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看不慣的人就少了,仰慕自己的人就多了。從而,人生的局面就真正打開了。

把人與人交往的過節,當成一種開始。那麼人生會有一次次出發的機會,從而把「難受的事」,變成開心的事。

04

第三,接納對方,大肚能容。

古人說:「眼中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

世界那麼大,人口那麼多,你為什麼要和某一個人針鋒相對呢?

所有的風景你都錯過了,唯獨記住了一個垃圾桶、一塊變味的面包,這是為什麼呢?

說來說去,就是因為你的格局太小了。心中有世界,世界就像自己家的花園一樣。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年輕的時候,希望自己做一個隱者。后來,朝廷多次下詔,安排他做官。

當謝安在大臣桓溫手下做司馬的時候,有人送了一棵草給桓溫。

按照藥方來說,這棵草的名字是——遠志。

桓溫問:「一棵草,為什麼叫遠志呢?」

站在一旁的郝隆帶著嘲笑的口氣說:「人啊,隱在深山,就是遠志;出山為官,就是小草。」

謝安不僅不生氣,還拍手稱快,說:「亦極有會。」

你沖著別人生氣,習慣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過是讓矛盾升級罷了,而真正靠譜的相處方式,是接納別人的意見,容許別人說三道四。

只要玩笑不是太過分,「看不慣」的層次不是很高,都可以降低自己,做出「海納百川」的姿態。

用你的大度去襯托別人的小氣,從境界上來看,已經贏了。

爭得面紅耳赤,沒有面子;包容一切,給別人點個贊,彼此都有面子。

05

第四,

主動走開,保持距離。

割席斷交的故事,我們不陌生。

管寧和華歆在一起讀書,窗外很熱鬧,有人穿著禮服,洋洋得意地經過。

華歆出去觀看,管寧繼續專心讀書。等華歆回來時,管寧把坐的草席割斷,表示「斷交」。

如果矛盾不能調和、彼此看不慣到了一定的高度,那就不要委曲求全了,你主動走遠點,直到看不到對方,你就好受了。

「眼不見為凈」,不管是誰,只要不在眼前晃蕩,你就會慢慢淡忘。

那個看不慣的人,時不時冒出來,估計你也會時不時難受,并且加深印象。這是不對的,為難了自己。

北島在《青燈》里寫道:「一個人的行走范圍,就是他的世界。」

不必讓太多的人走進你的世界,也不要主動走進不合適的人的世界。

06

真正成熟的人,看什麼都順眼。萬一有不順眼的人,就換位思考,把對方當成一面鏡子,而不是一個仇人。

在喧鬧的世界里,做安靜的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哄自己開心。

詩人杜甫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行走在塵世間,總要習慣一個人走路,愿意同行的,友好歡迎,不愿意同行的,

恕不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