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能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有沒有這4步結果大不同

PubDate:2021-12-04

面對孩子的需要,你是不是常常糾結于滿足的「度」:少了怕虧待,多了怕溺愛,到底怎麼平衡?

其實,比這更重要的,是你的態度。

有能力、也願意滿足的時候,輕鬆愉快地給孩子,一起開開心心享受就好。那在不能立即滿足,或者無法滿足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們不妨自己先來感受下,如果小時候,你很想要一個玩具,但父母不能買給你,下面2個回答,你覺得哪個更好受呢?

「不買就是不買,怎麼哭都不會給你買的!」

「哇,這個模型太酷了!你真的很想要吧,但600塊太貴了。如果明天你還是很喜歡,我們再想想怎麼辦好不好?」

比起被簡單粗暴地拒絕,你一定更希望被誠實告知,好好商量吧。很多時候孩子並非一定要某樣東西,只不過爸爸媽媽強硬的態度讓他更想哭鬧反抗。那父母具體要如何做到呢?

接納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需求很正常,打擊否定只會引發反抗,

而你真誠的接納有助于逐漸平復衝動的情緒。

想想換做是你,希望被如何對待?試著感同身受地對他說:

「如果我想要什麼卻得不到,我也會像你一樣不開心,你可以哭一會兒,我陪著你。」

「你真的很想要這個玩具吧,確實很漂亮很酷炫,看著就好玩。」

有媽媽表示,我是這樣做的,孩子照樣哭。

同樣都是哭,否定讓孩子感到絕望,接納會讓他感受到支持。你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理解的,自己的需求是被重視的,他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情緒宜疏不宜堵,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不讓他哭,而是你們互相理解的第一步,陪伴他體驗情緒的過程,會讓你嘗試共情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從而幫助他梳理清楚,更合理地表達。

告知不能滿足的原因

等到孩子慢慢冷靜下來,你可以誠實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通常來說,都是因為預算、精力不足,或者孩子的行為你不認可。

誠實告訴他,就不必哭窮賣慘,「爸爸媽媽掙錢很難,買不起這個」,這樣就算你勉強答應了孩子,也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家裡的負擔,變得很沉重,不敢表達自己。

更不應該直接拒絕或指責,因為這等于全盤否定了他的需求:想買玩具是錯的,看動畫片是錯的,希望和媽媽一起玩是錯的。

實際上,喜歡、嚮往更好的玩具並沒有錯;看一兩集動畫片和沉迷于動畫片,也完全是兩個概念。

客觀地告知原因,對事不對人:

「這個玩具的價格太貴,超出媽媽的預算了。

「媽媽今天很累,腳好酸哦,不能陪你玩了。」

「一次最多只能看2集動畫片哦,多了對眼睛不好,眼睛受傷了就會看不清楚的。」

平時,也應該多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科普相關知識。

比如通過繪本、影視作品等讓想連續看動畫片的孩子發現,保護眼睛的重要性;或者讓孩子戴著兒童墨鏡,體驗長時間戴近視眼鏡的不舒適感等等。

△《保護視力成就偉大夢想》公益宣傳片

比如給孩子進行簡單的財商啟蒙,幫助他搞明白「為什麼我不能全都買?」

△《小兔子學花錢》

引導孩子想辦法

為了避免孩子陷在得不到的沮喪裡出不來,你還可以引導他思考接來下可以怎麼辦,讓孩子看到希望。

怎麼引導呢?比如以退為進,提供有限的選擇:

「現在不能看動畫片了,你是想媽媽帶你出去玩一會兒,還是給你講故事呢?」

「媽媽腳好酸,你是想當小醫生幫我看看,還是當按摩師幫我捏捏呀?」

更進階一點,啟發式提問,考驗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家裡的玩具模型已經有很多了,媽媽想不到一定要再買一個的理由,

要不然你說一個?」

「你的零食已經吃完了,今天媽媽實在沒時間去買,怎麼辦呢?」

還可以助攻一下,把行動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這會讓他有一些掌控感,也有助于他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

看第2集動畫片的時候提醒孩子:這集看完之後,自己關掉哦!

鼓勵好的行為

當孩子不再糾纏哭鬧,甚至能主動約束自己的時候,你可以肯定他:「這對小孩子來說很不容易,你今天願意和媽媽商量,做得很棒!」

孩子得到了你的肯定和情感安慰,慢慢會懂得和你合理溝通自己的需求,哭鬧也就不會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了。

這一整套回應下來,給孩子傳遞了一種積極的心態,讓他學著理解現狀,考慮多種解決辦法,思維也會更靈活。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更好商量,因為他知道,哪怕這個需求是不合理的,我也可以知道原因;哪怕我想要的暫時不能擁有,我也可以努力去追求。

你的真誠對待,也能讓孩子學會誠實面對內心願望,引導他理解,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接納孩子的感受,告知不能滿足的原因,再引導孩子思考,最後給予孩子肯定。

教會孩子好好商量很重要,最好的教育一定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而是用父母的愛去接納,成人的智慧去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