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歲男孩遭同學爸爸鎖喉「你想死嗎」:​孩子被欺淩,家長該不​該親自去報仇?

PubDate:2021-12-03

這幾天,25歲青年攝影師鹿道森死亡事件引起了全網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他在遺書中說到自己「留守兒童」和「校園霸淩經歷者」的經歷,格外讓人心疼。

昨天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25歲青年鹿道森確認身亡:他的長篇遺書看哭全網父母後,也有不少讀者給我們私信留言: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幾天前看到的一則新聞:

廣東佛山,放學後的校門口,一名40歲左右的男子緊緊卡住一個小男孩的脖子,把男孩按倒在地上,大聲呵斥:你想死嗎! 小男孩整個臉部漲得通紅,想呼救卻喊不出來,好在學校的老師和保安上前阻止,
把男孩解救了出來。 原來,這名男子的女兒和這個小男孩是同班同學,由于女兒受了欺負,男子前來替女兒「報仇」。 該男子還將傷害小男孩的視訊發到家長群中,並配文稱:老師家長不教育他,我來給他個深刻教訓。 幸好,這個家長雖然行為和言語有些過激,但也只是想嚇嚇他,也沒打算將小男孩怎麼樣。 男孩就此確實收斂了很多,這個爸爸這次的出手教訓,看起來也似乎很奏效。 我當然理解父母對于孩子被欺淩的憤怒。 可是,當大多數人都在以「正義」的名義,對無論力氣還是心智都比我們更弱的孩子下手,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欺淩?

01

還記得幾年前的這個新聞嗎? 女兒在學校與男同學發生衝突,眼睛受了輕傷,
父親第二天帶著水果刀,直接捅死了那個男同學! 現場真的太慘,我根本不敢去直視那張圖。

無論過程中到底還有什麼其他過結,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個成年人,殺死了一個手無寸鐵的孩子。

一個才10歲的孩子!

後面曝出的現場圖,我們可以看到殺完人後,這個父親坐在血泊裡,沒有要逃。

他還在抽煙。

那一刻,他到底在想什麼?誰也不得而知。

最可怕的是,哪怕是在這樣極端的新聞下面,依然有網友這樣評論:

言下之意:熊孩子該殺。

這樣的評論太可怖了,然而卻又很熟悉。

網路上曾經有一張廣為流傳的動圖:一輛公車上,一個成年男子把熊孩子狠狠暴打了一頓,用力地往孩子頭上踹和踢打。

發後,網友們一片叫好聲。

他們說:

我忍不住想,那些為「孩子報仇」的家長們,是否也曾經在網路上留下過這樣充滿戾氣的聲音?

你們到底是在保護孩子,還是在發洩憤怒?

02

有資料顯示,當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欺負,60%的家長主張教孩子「打回去」。

更有為數眾多的父母,恨不得親手教訓對方熊孩子,或者已經動了手。

很多媒體也都在反復探討這個問題:孩子被欺負,到底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總之,所有的聲音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孩子被欺負這件事,似乎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忍受,要麼打回去。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從小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長大的。

一開始,他在學校被欺負了,還會去跟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兩下他。多說幾次後,爸媽變得很憤怒,批評他:

他始終沒能打回去。

他只是帶著滿腔的挫敗和屈辱,學會了忍,忍,忍。

成家立業後,他始終對于早年的遭遇耿耿于懷。

他曾信誓旦旦地說:我一定不會讓我的孩子受同樣的苦。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咬牙切齒,言語中含一股怨氣。

那個怨氣,不是針對眼前事,

而是針對自己過往的不公平待遇。

甚至,那怨氣很大一部分並非來自于被同學的欺負,而是來自父母的不理解,不接納,以及變相的指責。

因為當父母恨鐵不成鋼地說:

潛臺詞其實是:

這不是在教方法,這是在詆毀一個本已經很委屈、很受傷的小孩。

這是在原有傷口上再踹一腳的雪上加霜的行為。

從這個角度看,不論是替女兒報仇鎖喉男同學的父親,還是那個捅死10歲男孩的父親,他們當時一定被一種強大的憤怒挾裹著。

那個憤怒一定勾起了他的過往經歷才會有那麼大的戾氣。

那個時候,他已然不是一個具有掌控力的成年人,他變成了一個受傷的孩子,一頭野獸。

《烏合之眾》中有這麼一句話:

在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時候,
如果做家長的反應過度,那麼這個時候,最需要照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過往的那些隱秘情緒。

若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處理好,你是無法真正客觀地看到孩子當下的處境的,更難為孩子提供真正符合他情境的幫助、支持。 

03

其實很多時候,「打回去」這個解決辦法很難奏效。

處理情緒是第一步,採取行動是第二步。

如果遇到搶劫、[強.奸]之類的惡性事件,打回去的確是個很有效的方法。但是,校園欺淩,卻跟我們日常理解的街頭遇到的惡意欺淩不一樣。

首先,因為很多父母傾向于把孩子之間的正常衝突,理解為欺淩。

什麼是欺淩?是沒有任何目的,長期的,一個人或者一夥人反復欺負一個孩子,以他的痛苦為樂趣,而不是出于爭執。

孩子之間因為具體的事情發生衝突、爭吵,甚至打架受傷,這叫衝突。

它不是校園暴力。

其次,絕大多數的欺淩,「打回去」是很難實施的。

有些欺淩,的確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的傷痕去做判斷。

但更多時候,我們做不到。

比如,一個媽媽說,她9歲的兒子近來突然很抵觸上學。為什麼?因為他的課本,文具經常會被同學惡意損壞。

他不知道究竟是誰在惡作劇。你讓他打回去?打誰呢?

再比如,一個小女孩是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安安靜靜從不惹事。某一次,她不小心弄壞了同班女生的心愛之物,于是那個女生悄悄發起全班所有女生孤立她。

這樣的欺淩,並沒有嚴重到對你的身體造成侵害。這個時候,你怎麼打回去?打遍全班女生嗎?

絕大部分的校園欺淩,都是非常隱蔽的。

比如,非常常見的人際關係霸淩,比如排擠、污蔑、造謠。這些都是孩子們難以在第一時間就去描述清楚並求助的。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依然只會教孩子「打回去」,孩子只能感受到挫敗,無助,甚至開始自責。

我並非說,打回去是個不該用的方法。

如果你堅持用,並且覺得好用,那麼我祝福你。

我只是反對把它變成解決欺淩的唯一方法,變成我們去指導孩子的唯一角度。

這個世上,任何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認為一個育兒招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要麼就是無知,要麼就是智力上太過懶惰。

說到底,校園霸淩,從來不是簡單的力量對抗。

除了在第一時間盡可能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去處理問題,我們還需要更多地從關係的層面去思考這一社會問題。 

04

看過一部關于校園霸淩的電影,名字叫做《悲傷逆流成河》。電影中的女主角經受的,其實就是一種不信任、被孤立的欺淩。

這樣的欺淩,表面上甚至了無痕跡,卻可以殺人于無形。

可如果你看過完整的故事,會發現,這個女孩在人際關係上的困境,不是後來才有的。

她的母親,才是她人生中第一個霸淩者。

那是個吃過很多苦的女人。一個自己匱乏的女人,她尤其擅長把女兒也帶入絕境。

她張口就罵她「賠錢貨」。

她不給女兒買鞋子的錢,結果導致女兒每天都要成為學校體操隊伍裡,最扎眼的那個。

于是同學們在她背後,悄悄議論開了……

欺淩是從這裡開始的,也不是從這裡。

真正的欺淩是從媽媽對女兒的貶低和忽略開始的。

我並不是說,遭遇校園霸淩的孩子,他們都有糟糕的父母。我想說的是,校園霸淩這件事,我們是可以從家庭教育入手,去做好預防的。

預防永遠好過等到事情發生後,再去收拾爛攤子。

畢竟,現實資料在不斷地告訴我們,那些不被父母關注的孩子,從小缺愛、缺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霸淩的對象,或者去霸淩他人。

而那些父母跟孩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哪怕孩子遭遇霸淩,父母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採取恰當的措施,比如安撫孩子,與學校溝通,等等。

很多父母會擔心,如果我們客客氣氣地解決問題,那下次對方還欺負我孩子怎麼辦?

我的一個朋友也是這麼想的。

這種想法背後透露父母的深重憂慮。

出于這種憂慮,她的4歲兒子只要在外面玩,她都如同老母雞,死死看住自家孩子別被欺負。

可是問題來了。

後來她發現,兒子在外頭玩,一旦有小朋友靠近就會哭。為何?因為媽媽的過分擔心,讓孩子認定:外部世界是危險的,不可信任的,我是脆弱的,容易受傷害的。

其實孩子原本是自足的。

比如,我從未教過我兒子,如何跟小朋友交往,但我觀察會發現:

遇到一些小衝突,他會笑笑就過去了;

遇到一些他無法忍受的,一定就抬手打回去了;

還有時候對方塊頭太大,他會暫時忍受,也會向我傾訴。那個時候,我就安慰他。

我的孩子從來不主動欺負別人,也未曾被真正欺負過。

我只盡力去做到一點,那就是盡可能去尊重孩子成長中的個人意志,在他脆弱的時候接受並安撫他的情緒。 

簡言之,親子關係很重要。

跟孩子相處時,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會更自然地去面對人際交往中的挑戰。

甚至不用教,孩子自然懂得如何應對。

關鍵在于理解孩子的情緒,包括害怕,委屈。

我們在心靈上的支援與接納,才會真正賦予孩子力量。

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校園霸淩從來都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政府和學校、老師、家長一起配合才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暴力,甚至殺人,絕對不該是我們解決霸淩的辦法。

衝動之餘,請一定停下來,看一看,是否還有更合適的辦法?

用柴靜的話說就是:

我們還需要更多地從關係的層面去思考這一社會問題。 

04

看過一部關于校園霸淩的電影,名字叫做《悲傷逆流成河》。電影中的女主角經受的,其實就是一種不信任、被孤立的欺淩。

這樣的欺淩,表面上甚至了無痕跡,卻可以殺人于無形。

可如果你看過完整的故事,會發現,這個女孩在人際關係上的困境,不是後來才有的。

她的母親,才是她人生中第一個霸淩者。

那是個吃過很多苦的女人。一個自己匱乏的女人,她尤其擅長把女兒也帶入絕境。

她張口就罵她「賠錢貨」。

她不給女兒買鞋子的錢,結果導致女兒每天都要成為學校體操隊伍裡,最扎眼的那個。

于是同學們在她背後,悄悄議論開了……

欺淩是從這裡開始的,也不是從這裡。

真正的欺淩是從媽媽對女兒的貶低和忽略開始的。

我並不是說,遭遇校園霸淩的孩子,他們都有糟糕的父母。我想說的是,校園霸淩這件事,我們是可以從家庭教育入手,去做好預防的。

預防永遠好過等到事情發生後,再去收拾爛攤子。

畢竟,現實資料在不斷地告訴我們,那些不被父母關注的孩子,從小缺愛、缺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霸淩的對象,或者去霸淩他人。

而那些父母跟孩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哪怕孩子遭遇霸淩,父母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採取恰當的措施,比如安撫孩子,與學校溝通,等等。

很多父母會擔心,如果我們客客氣氣地解決問題,那下次對方還欺負我孩子怎麼辦?

我的一個朋友也是這麼想的。

這種想法背後透露父母的深重憂慮。

出于這種憂慮,她的4歲兒子只要在外面玩,她都如同老母雞,死死看住自家孩子別被欺負。

可是問題來了。

後來她發現,兒子在外頭玩,一旦有小朋友靠近就會哭。為何?因為媽媽的過分擔心,讓孩子認定:外部世界是危險的,不可信任的,我是脆弱的,容易受傷害的。

其實孩子原本是自足的。

比如,我從未教過我兒子,如何跟小朋友交往,但我觀察會發現:

遇到一些小衝突,他會笑笑就過去了;

遇到一些他無法忍受的,一定就抬手打回去了;

還有時候對方塊頭太大,他會暫時忍受,也會向我傾訴。那個時候,我就安慰他。

我的孩子從來不主動欺負別人,也未曾被真正欺負過。

我只盡力去做到一點,那就是盡可能去尊重孩子成長中的個人意志,在他脆弱的時候接受並安撫他的情緒。 

簡言之,親子關係很重要。

跟孩子相處時,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會更自然地去面對人際交往中的挑戰。

甚至不用教,孩子自然懂得如何應對。

關鍵在于理解孩子的情緒,包括害怕,委屈。

我們在心靈上的支援與接納,才會真正賦予孩子力量。

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校園霸淩從來都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政府和學校、老師、家長一起配合才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暴力,甚至殺人,絕對不該是我們解決霸淩的辦法。

衝動之餘,請一定停下來,看一看,是否還有更合適的辦法?

用柴靜的話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