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是否對孩子發火,並不是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PubDate:2021-11-17

春節的時候,好友向我哭訴,現在育兒觀太為難家長了。

現在的育兒觀已經從「棍棒教育」向「愛與自由」轉變,但很多家長在執行過程中非常苦悶:孩子做錯了事情,我明明就很生氣,卻不能對孩子發火嗎?

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壓制下來,用「溫柔」的一面去對待孩子,才是對孩子負責嗎?

1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但其實,一個準許自己發怒的大人,才有可能準許孩子有同樣的情緒;一個認可自己悲傷情緒的大人,才有可能坐下來細細聆聽孩子的悲傷。

而這一切,需要從父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開始。

很多專家都分享過,

要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可是在我看來 ,很多家長自己都深陷麻煩,無法處理生活和工作上的苦悶,又談何去引導自己的孩子呢?

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去引導孩子。正如飛機上的安全提示說的,你必須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才能幫助自己的孩子。

1、感知情緒

感知情緒,意味著當你感受到一種情緒時, 你能發現並認識這種情緒,並對他人的情緒有敏銳的覺察力。

我是一個曾經深受情緒困擾的人,直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才學到了感知自己的情緒。

每當看到「共情」這個詞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當我突然不愛上課了我媽媽震驚地說:幹嘛不想上課,你必須上課……

當我和媽媽說,我的朋友一起去玩了,沒有叫上我,媽媽不屑地說:那你找別人玩吧……

當我和媽媽說,我的發質好差,媽媽卻說:小孩子發質有什麼差的?

回頭過來感知曾經那個弱小的自己,我才知道當初種種心煩意亂叫做:

學業跟不上了,我很焦慮。

朋友不喜歡我,我很傷心。

形象不好看,我很自卑。

「焦慮」、「傷心」、「自卑」……這些詞幫助我們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

如果我早一點學會自我情緒感知能力,無力感就不會糾纏自己這麼多年了。並且,「讀懂」自己,也讓我更加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 ,感同身受他的感受。

2、接納情緒

接納情緒,是指不為負面情緒感到羞恥、自責或擔憂,不會認為自己「不應該感受到負面情緒」,不被情緒牽著走。

我發現 ,在我熟練感知了自己的情緒以及孩子的情緒後,我還是不擅長處理孩子的情緒。

起初每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只能溫柔地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的玩具壞了,你現在很生氣。除此以外,我啞口無言。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告知,這些情緒是不對的。

跟同學相處不好是自己做得不對;

學業跟不上了,是自己不夠努力;

形象不好看有什麼重要的?讀書才重要。

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糟糕,不敢承認對于優秀同事的嫉妒心,也不敢承認不敢發言是因為自卑,而不是什麼不屑。

特別是對于男性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壓抑、掩蓋甚至否定自己的情緒。有理論認為,男人這樣做,是因為這個社會期望男人更堅強。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時,逃避、困惑、羞恥感將通通湧現出來。而當我們認可了這些負面情緒,反而像是給自己吃了一顆「定心丸」,更有勇氣去面對、解決它們。

因為和老公吵架而憤怒,這是可以的。

因為努力了很久的項目失敗而傷心,這是可以的。

因為孩子做錯事情而憤怒,

這是可以的。

接納情緒,代表我們認識到那些「不好」的情緒是我們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們都會經歷憤怒、傷心和害怕等情緒,我們需要接納這些情緒,然後才是處理好它們。

3、表達情緒

表達情緒,是指將自己感受的情緒精準地表達出來,而且,情緒有時候又以複合形式出現,同時感受到兩種以上不同的情緒是完全正常的。

對于內斂的中國家長來說,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更擅長把情緒悶在心裡。

但是當有一次被孩子「逼急了」,我誠實地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情緒,發現其實展露自己也沒有那麼難。

第一天上幼稚園中班時,孩子說害怕老師,扭扭捏捏不肯出門。

奶奶用老人一貫的糊弄作風說:老師有什麼可怕的?不怕不怕,準備把孩子騙出門,沒想到孩子越哭越大聲。

于是我蹲下來說:

你好久沒見到老師和同學了,你想念他們,但又有點害怕吧?

是啊,我不要去上學。

媽媽第一天去上班的時候,雖然期待,但也會有點害怕。

媽媽,你怕誰啊?

你怕老師,我怕老闆,這是很正常的。不過當我適應了工作內容,我就沒那麼怕了,現在還挺享受上班的感覺哦。

和孩子一邊走一邊聊著,不一會兒就到了幼稚園門口,孩子也沒再提害怕的事了。

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作者John Gottman也表達了父母的情緒表露才是對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最有效的詮釋。

在表達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時,需要調動掌控語言和邏輯思維的左腦,

因而能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恢復平靜。而且,當我們向孩子分享情緒時,孩子的情商也大大提高了。

2

父母應該誠實地

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是,很多家長尤其不願意向孩子展露自己的憤怒情緒,他們擔心這樣會疏遠自己的孩子,還可能成為他們的壞榜樣,會讓孩子在憤怒時失控。

但是,正因為家長處處掩蓋自己的情緒,他們的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往往很差,倒不如學著將自己的情緒通過非暴力的途徑發洩出來。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認為:如果孩子做了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關鍵在于,要用無害的方式表達。

是否對孩子發火,並不是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陳小春和應采兒這對脾氣火爆夫妻,就培養出了一個非常拎得清的兒子jasper。

2017年,陳小春帶著兒子jasper參加《爸爸去哪兒》,記憶裡的山雞哥,古惑仔,冷面人物的代表,很難想象他對待兒子吃喝拉撒會是什麼樣子。

山雞哥果然沒有令人失望,對待親兒子一言不合就發火。

最有名的是福建平潭那一集,從海邊撈完食材,幾個爸爸帶著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準備晚飯,Jasper慢悠悠地走路,沉迷于村長李銳送他的擴音器,邊走邊玩,著急趕回去做飯的陳小春怒氣值一路飆升,終于爆發了:你在幹嘛!Hurry up !

如果換成心裡比較脆弱的孩子,面對憤怒的老爸,肯定就要委屈地哭了。

可是jasper的反應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他非常淡定地拿起喇叭,對著生氣的爸爸發出靈魂拷問:

What‘s wrong with you ?

Can you stop angrying?

這兩句話把山雞哥唬住了,他怔了一下,然後馬上向兒子道歉:

I am so sorry。

這句話萌化了多少人啊,甚至有人說,這是jasper帶著陳小春參加《變形記》去了。

在節目中,山雞哥對自己的火爆脾氣從不避諱,當jasper的行為突破了自己的界限,他會毫不留情地批評:

比如jasper上車以後還活蹦亂跳影響司機開車,山雞哥馬上就發火了;比如jasper沒有遵守規則,自己拿了獎品準備開吃,山雞哥發火了……

應采兒也在採訪中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一個火爆的人啊。

面對爸媽的火爆脾氣,jasper卻表現得異常冷靜。這恰好說明了在他們家,生氣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生氣只是一種情緒而已,完全可以表達出來。

孩子接收到了訊息,明白了父母的界限所在,改正就可以了。

而且當山雞哥意識到自己確實「過火」的時候,他也很敢于向孩子道歉。

有人說,陳小春最man的時刻是對兒子說出「 I‘m so sorry」的時候。任何父母都會犯錯,會向孩子發脾氣,說一些時候會後悔的話,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當你發現自己的錯誤時,記得要向孩子道歉哦。

後來,jasper意識到老爸快要火山爆發的時候,會對爸爸說:你可不可以不要生氣啊?還會說:I love you forever~

3

結語:

微博上都是這樣的評論:大家都沒想到,陳小春和應采兒兩個暴脾氣朝天椒,竟然培養出一個超級軟萌的彩色小甜椒。

所以說,是否對孩子發火,並不是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關鍵是,父母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然後真誠地對待你的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的行為設定界限。

有時候你做得可能不像標準答案那樣「準確」,但是你的愛孩子會接收到。

如果換成心裡比較脆弱的孩子,面對憤怒的老爸,肯定就要委屈地哭了。

可是jasper的反應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他非常淡定地拿起喇叭,對著生氣的爸爸發出靈魂拷問:

What‘s wrong with you ?

Can you stop angrying?

這兩句話把山雞哥唬住了,他怔了一下,然後馬上向兒子道歉:

I am so sorry。

這句話萌化了多少人啊,甚至有人說,這是jasper帶著陳小春參加《變形記》去了。

在節目中,山雞哥對自己的火爆脾氣從不避諱,當jasper的行為突破了自己的界限,他會毫不留情地批評:

比如jasper上車以後還活蹦亂跳影響司機開車,山雞哥馬上就發火了;比如jasper沒有遵守規則,自己拿了獎品準備開吃,山雞哥發火了……

應采兒也在採訪中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一個火爆的人啊。

面對爸媽的火爆脾氣,jasper卻表現得異常冷靜。這恰好說明了在他們家,生氣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生氣只是一種情緒而已,完全可以表達出來。

孩子接收到了訊息,明白了父母的界限所在,改正就可以了。

而且當山雞哥意識到自己確實「過火」的時候,他也很敢于向孩子道歉。

有人說,陳小春最man的時刻是對兒子說出「 I‘m so sorry」的時候。任何父母都會犯錯,會向孩子發脾氣,說一些時候會後悔的話,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當你發現自己的錯誤時,記得要向孩子道歉哦。

後來,jasper意識到老爸快要火山爆發的時候,會對爸爸說:你可不可以不要生氣啊?還會說:I love you forever~

3

結語:

微博上都是這樣的評論:大家都沒想到,陳小春和應采兒兩個暴脾氣朝天椒,竟然培養出一個超級軟萌的彩色小甜椒。

所以說,是否對孩子發火,並不是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關鍵是,父母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然後真誠地對待你的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的行為設定界限。

有時候你做得可能不像標準答案那樣「準確」,但是你的愛孩子會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