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勸現在的父母,別太對孩子「負責」。

PubDate:2021-11-17

1

曾在一則新聞中看過這樣一幕:

上海街頭,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阿姨在路上走著,後面一男子突然沖過來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老阿姨試圖掙扎,男子則加大了力度,強行將她往地上按。

瘦弱的老阿姨一個踉蹌摔倒在地,無奈地坐在臺階上,男子接著脫掉上衣,用力地朝著老阿姨的頭部抽打,甚至將衣服甩在了她臉上。

後來經過調查才得知,這名老阿姨,正是男子的母親。

當天,

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但母親說自己沒錢。男子便讓她去向親戚借,母親不同意,憤怒之下,他就對母親動起手來。

這種成人世界中的「巨嬰」現象,在如今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生理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心理層面卻依然是沒長大的孩子。

他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沒什麼自信,心理很脆弱,面對壓力和失敗的能力不足,不能承擔責任。

在多年教育諮詢工作和社會案例分析中,我們發現: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往往都站著過度負責的父母。

2

上海48歲海歸碩士宅家啃老7年,82歲的母親丁阿婆患重病,無奈將孩子告上法庭,在接受採訪時懊悔不已:

「我教育不對,樣樣自己包辦,他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山東一位70多歲的阿婆,兒子在家啃老二十多年,她為了幫兒子找工作,每天頂著酷暑奔走于街頭,一個個人打聽······

中國的父母,可以說是最甘願為孩子犧牲一切的人,從上學、工作到找物件、結婚、育兒,只要是孩子的事,都竭盡所能地付出。

對孩子的愛、對教育的焦慮,

常常導致他們缺少理智和分寸,過多地承擔了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為孩子做了太多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

結果,孩子沒有成長為他們期待中的樣子,反而出現了更多的問題,所以這些家長經常感到心累和迷茫:

「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卻教不出優秀的孩子?」

殊不知,問題恰恰就出在「付出過多」——

過度包辦,從孩子穿衣吃飯到作業、學習,能做的事情都幫孩子做好,不讓孩子動手做事;

過度參與,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甚至吃飯睡覺這樣的小事也要催促孩子,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安排地細緻入微,干涉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劉軒,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並出版了四本書,女兒叫劉倚帆,才貌雙全, 14 歲便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總統獎」。

他從多年教育子女的經驗中,總結教訓說:

「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地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珍惜,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事。」

過度負責的父母,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導致孩子獨立性、自覺性和自製力發展緩慢,事事都要依賴父母,出了差錯時也只會責怪父母。

就拿吃飯、睡覺、寫作業這樣的小事來說,家長表現得比孩子還要著急,成天盯著孩子、督促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家長不催、不罵,孩子就不去做,造成思維上的惰性,懈怠、拖延。

家長把洗衣服、整理房間、收拾書包、家務都攬下來,不給孩子做事的機會,會導致孩子的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低下,將來獨立生活能力差。

平時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家長就沖上去幫孩子擺平一切,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將來遇到困難就害怕、退縮、情緒崩潰。

這樣的孩子,將來在人際交往、工作中都容易碰壁,個人成長發展受限。

3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只需提供「恰到好處」的參與。

這份「恰到好處」,最關鍵的就是需要父母分清楚:

在孩子的成長中,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孩子的責任;

在平時想管教孩子時,多想想現在的「管」,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

靠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瑣事做好,聽從父母的經驗道理,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做選擇做決定,這樣的孩子往往是長不大的。

孩子的成長,關鍵在于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獨立生活的技能、通過各種體驗、嘗試、探索去觀察、思考、調整行為,收穫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發展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

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真正從心理上實現了成長。

具體來說,家長應該從這些方面做起:

孩子能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穿衣穿鞋系鞋帶、洗簡單的衣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不要過多關注、督促孩子寫作業、學習,給孩子適當的自我管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這會增強他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不要總是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給他一些參考和建議,但真正的決定權還是交給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立刻幫助他擺平一切,給他時間去觀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會提升他的自信心;

不要苛責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而是引導他在錯誤和失敗中總結經驗,自我修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給孩子適當的自我管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這會增強他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不要總是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給他一些參考和建議,但真正的決定權還是交給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立刻幫助他擺平一切,給他時間去觀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會提升他的自信心;

不要苛責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而是引導他在錯誤和失敗中總結經驗,自我修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