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計算老出錯,「馬虎」真的不背鍋,來看看這些好習慣吧

PubDate:2021-11-09

最近好多朋友留言,想讓談一談要幫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這個問題我也和孩子媽媽聊過好多次,因為有太多文講習慣養成,所以還挺怕落入俗套,把大家都談過的內容再寫一遍,就一直沒有動筆寫。

前幾天收到孩子媽媽轉給我一位朋友後臺的留言,我突然發現,大家可能對于生活中的習慣有一些瞭解,但是對于學習上的好習慣,可能瞭解還不夠,甚至有一些認知可能是錯誤的。

比如這位朋友提到,他希望二年級的孩子能盡可能的口算,這應該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想法,殊不知,低年級階段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會更受益。

今天我就從老師的視角切入,和大家聊一聊,孩子在數學學習中應養成的好習慣。

計算是整個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重中之重,計算快而準,是一個孩子學習好數學的根本。

孩子的思維能力再好,

但計算總是頻頻出錯,或者計算跟不上思路,數學上想得到很高的分數是比較困難的。教了幾次高年級,我發現數學考不到90分以上的孩子,計算一定扣了不少分。

而那些計算出錯的孩子總會給自己找一個「馬虎」的藉口。其實,所有的粗心都是有跡可循的,學生常見的錯誤總結下來無非以下幾點:

書寫習慣不好,在抄寫數位的過程中,數位寫的不規范,0和6不分,4和9不分等;

點讀習慣不好,加號看成減號,減號看成加號,數字抄寫過程中抄錯;

沒有筆算的習慣,依賴口算,不願意勤做標記,總是忘記進位或退位;

沒有順次做題的習慣,總是漏題。

所以,何來粗心呢,說到底無非是各種做題習慣不好,而這些習慣,都可以在我們日常的學習中慢慢培養。

整個小學階段,孩子在提高計算能力的過程中,要養成很多好習慣。

關于計算,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是所有計算的基礎,而這些內容的學習,都在一二年級,家長千萬不能忽視看似簡單的知識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準確的數數

孩子最初計算加法和減法就是通過數數算出來的。從一個數字開始向後數幾個數,就是在做幾加幾;從一個數字開始向前數幾個數,就是在算幾減幾。所以會按要求數數就是計算加減法的基礎。

①口頭數到100,正數、倒數、從中間任意一個數起接著數;

②能手口一致地點著數(排除物體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擾),說出物體的總數;

③能2個、5個、10個為一組的數數。

數物體的數量時,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點著數的好習慣,

這會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受益無窮。因為「有序」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有序思想」,「有序」也有助于孩子平時做事更有條理性。具體養成點數習慣的方法,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大家可以往前翻看。

孩子在寫題時,也會把點數的習慣應用于讀題之中,一個字一個字的看,抄寫數位時,一個數位一個數位的抄。所以,別再說什麼馬虎了,無非是這些微小的習慣沒養成罷了。

和數字「10」交朋友

在數學中,「10」是個非常重要的數字。數數時:滿十進一;做進位加法,要先「湊十」,做退位減法,需要「借一當十」。

①熟練使用10根手指頭進行計算。

這可是孩子很長一段時間計算的工具,

8歲前的簡單計算,都可以用手指頭來幫忙。經常有朋友發短信問我,孩子一年級,老師不讓掰手指計算怎麼辦?我只能很無奈的說,有些老師太不瞭解孩子的認知特點了,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就是需要借助實物説明他們計算,而手指則是最方便的工具。

我教一年級時,對于計算有困難的孩子,都會鼓勵他們學會熟練使用手指,包括萌萌以前做10以內的計算,也是靠雙手來幫忙的。家長不必焦慮,這就是一個過渡,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孩子積累了足夠的掰手指經驗後,自然會脫離這個「好用」的工具。

 (借助實物計算8+2)

②積累足夠的分物經驗。

可以用10根手指頭分一分,也可以借助一些實物。如:將10個蘋果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在分物的過程中,

完整地敘述相當重要,「10個蘋果,可以分成4個和6個」。這個完整敘述的過程,是在幫助孩子由具體實物,過渡到抽象數字的過程,「湊十」的知識掌握熟練了,在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時孩子就會算得快、算得對。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回到最初那位朋友的諮詢,

我不建議家長要求孩子對待所有的計算題都必須口算,相反,稍微複雜的題目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筆算,在數學學習中,樂于寫一寫,畫一畫,是很好的習慣。我這裡提到的稍微複雜,並不特定指數字有多大,只要孩子計算時有困難的,都是稍複雜的題目。

20以內的計算相對簡單,當孩子遇到困難或不確定算的對不對時,隨手在本子上畫幾條分隔號代表小棒,數一數,圈一圈就找到準確的答案了。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學10以內的計算也是如此,畫圖或擺積木,都是幫助他計算的好習慣。家長千萬別擔心孩子會一直依賴實物,這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待孩子的能力達到後,自然會脫離實物。

隨著孩子接觸計算資料的加大,超過20的計算就建議列豎式了。因為在借助豎式計算時,可以清晰的記錄進退位的情況。低年級孩子養成用豎式計算,標注清楚進退位的情況,到了高年級面對複雜的計算,好習慣就會幫他們規避很多錯誤。

這幾個好習慣,不得不說

讀題要「摳」

我常給我們班的學生說,「做人要大大方方,做題要摳摳縮縮」。平時我要求孩子讀題兩遍,理解題目要求,遍數再多了孩子也做不到,所以我們家長平時提要求時,要清楚對待孩子的度在哪裡。

讀題時,第一遍:孩子用手指題目要求,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告訴孩子;第二遍:帶著數學思維去讀題,也就是關鍵的字詞要重讀,看懂題目要求後再動筆,在這個過程中,我通常會要求孩子圈出重點詞。比如說:有的題目要求是圈一圈,那就不能用畫橫線的方法解答;有的選擇題要求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就不能把正確答案寫上。

我建議一二年級讀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讀出聲,思維過程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研究證明,智力活動起初是依靠有聲語言,到後來才依靠內心的「自言自語」。一二年級,孩子所有的閱讀都建議出聲,三年級後,再開始默讀。

做題順序很重要

做題的時候一道一道挨著做,不要想做哪道就做哪道。一二年級的孩子分辨不出哪道題容易哪道題難,也沒有通觀整張頁面的能力。平時練習就要求孩子按照順序來做題,能有效避免孩子出現漏題的情況。

想好再下筆

少用或不用橡皮,這樣更能夠節約時間和保證做題正確率。我個人的觀點是建議孩子的練習儘量一遍完成,當然也是這樣要求我的學生的。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低年級的孩子不會檢查;中高年級的孩子知道了檢查方法不去檢查;到了國中之後沒有時間檢查。雖然一遍完成是一個理想的境界,但我們還是要鼓勵孩子養成想好再下筆、提高第一遍正確率的好習慣。

這些年,我多次將一個班從低年級帶到高年級,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最終在六年級保持數學成績優秀的孩子,真的不是那些在一年級就表現突出的孩子,也不是所謂的做題快,或聰明的孩子。最終獲勝的,就是那些擁有良好學習習慣,愛思考的孩子,並且跟蹤之前的畢業生,發現那些習慣好的孩子,會在後續的中學學習中,各個科目都越來越優秀。

一個好習慣就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從播種到發芽成長,都離不開每一位家長的辛勤付出,我們一起享受這個過程,期待成功的喜悅。

我常給我們班的學生說,「做人要大大方方,做題要摳摳縮縮」。平時我要求孩子讀題兩遍,理解題目要求,遍數再多了孩子也做不到,所以我們家長平時提要求時,要清楚對待孩子的度在哪裡。

讀題時,第一遍:孩子用手指題目要求,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告訴孩子;第二遍:帶著數學思維去讀題,也就是關鍵的字詞要重讀,看懂題目要求後再動筆,在這個過程中,我通常會要求孩子圈出重點詞。比如說:有的題目要求是圈一圈,那就不能用畫橫線的方法解答;有的選擇題要求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就不能把正確答案寫上。

我建議一二年級讀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讀出聲,思維過程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研究證明,智力活動起初是依靠有聲語言,到後來才依靠內心的「自言自語」。一二年級,孩子所有的閱讀都建議出聲,三年級後,再開始默讀。

做題順序很重要

做題的時候一道一道挨著做,不要想做哪道就做哪道。一二年級的孩子分辨不出哪道題容易哪道題難,也沒有通觀整張頁面的能力。平時練習就要求孩子按照順序來做題,能有效避免孩子出現漏題的情況。

想好再下筆

少用或不用橡皮,這樣更能夠節約時間和保證做題正確率。我個人的觀點是建議孩子的練習儘量一遍完成,當然也是這樣要求我的學生的。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低年級的孩子不會檢查;中高年級的孩子知道了檢查方法不去檢查;到了國中之後沒有時間檢查。雖然一遍完成是一個理想的境界,但我們還是要鼓勵孩子養成想好再下筆、提高第一遍正確率的好習慣。

這些年,我多次將一個班從低年級帶到高年級,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最終在六年級保持數學成績優秀的孩子,真的不是那些在一年級就表現突出的孩子,也不是所謂的做題快,或聰明的孩子。最終獲勝的,就是那些擁有良好學習習慣,愛思考的孩子,並且跟蹤之前的畢業生,發現那些習慣好的孩子,會在後續的中學學習中,各個科目都越來越優秀。

一個好習慣就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從播種到發芽成長,都離不開每一位家長的辛勤付出,我們一起享受這個過程,期待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