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功的人皆是逆水行舟,只有懶惰平庸之人,才會順著自己的習氣混日子

PubDate:2021-11-03
禪門祖師的一席話道出了“知行合一”的關鍵

一代禪門巨匠大慧宗杲,曾經對業力與道力的關係有過一番精彩的開示,他說:

蓋無始時來,熟處太熟,生處太生,雖暫識得破,終是道力不能勝他業力。且那個是業力?熟處是。那個是道力?生處是。然道力業力,本無定度,但看日用現行處,一個昧與不昧耳。昧卻道力,則被業力勝卻。業力勝,則觸途成滯。觸途成滯,則處處染著。處處染著,則以苦為樂。

作為普通人,業力與道力則兩個詞好像很玄乎,其實我們只要想一句中國的古語就明白了:順則凡,逆則仙。順的就是那個業力,逆那個業力,反其道而行,長得就是道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道力簡單的理解成正能量或大智慧,把業力簡單的理解成負能量或者習氣。

那麼什麼是熟處和生處呢?就是你潛意識裡面最相應的和最不相應的。

比如說一個生意人,他到哪裡,看到什麼,都會與賺錢聯繫起來,這就是他的熟處,已經成了骨子裡的東西。讓一個將軍像書生一樣整天花前月下,這是為難他,因為花前月下是他的生處。

凡夫往往都是順著自己的習氣而不自知,比如脾氣不好的人,易動嗔心,這是他的熟處;如果告訴他每次在發脾氣的那一瞬間,

猛然驚醒,深呼吸,讓心柔軟下來,他可能聽得懂,但做不到,因為這是生處,沒有力量。

這個愛發脾氣的人,如果一心要逆天改命,發誓不再任性發脾氣,遇事要忍辱柔和,這便是一個熟處轉生、生處轉熟的過程。如果他有那個大魄力,久而久之,氣質自然就會改變。遇事就上火的那個熟處會慢慢變得生疏,力量會越來越小。而忍辱、柔和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這便是生處轉熟。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剛上班的時候不愛跑步,有好幾次都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必須起來跑步,但都是堅持了兩三個星期便半途而廢,因為沒能打敗那個懶惰的習氣。

後來因為一件事痛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有意思的是,堅持幾個月後,如果哪一天早上不跑步,總覺得渾身不得勁。這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這跟知行合一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能知卻不能行,就是因為那個知還沒能生處轉熟,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或知識層面,還沒有變成潛意識或本能。

只有生處變成熟處的時候,才能變成你的本能,變成靈魂深處的東西。

所以總結起來,不管你學到了什麼,如果沒有生處轉熟的功夫,那是沒有大用的,起碼達不到一流的水準。如何才能生處轉熟?念念不忘。在過去,考驗一個人有沒有學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事情緊急之時,他還能不能當下即行,而不是左思右想。只有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才能生處轉成熟處。

事到緊急之時,往往是容不得半刻延誤的,那個時候如果還費心思考,只能說明生處還沒有轉熟。

曾經有一個故事,講一位老和尚每天開示如何一心不亂,而有一個小和尚則私下裡和同參們說:“師父在吹牛呢,不信你們一會兒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老和尚照常開示,突然小和尚大叫,地震來啦,房子要塌了,老和尚眼珠一轉,第一個沖出來跑到了門外,下面的弟子們哈哈大笑。可見知道不一定能行,還要看能不能生處轉熟。老和尚聽到房子要塌了那一剎那,是那個“恐懼”的熟處在起作用,而不是一心不亂。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這個事上練、做功夫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生處轉熟的過程,也是消業力、長道力的過程。知行合一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長道力的過程。

在世俗層面上,同樣有一種說法,任何一件事要做好,起碼需要10000個小時,在這10000個小時裡,我們會不斷的去建立新的思維架構和心理習慣。

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是逆水行舟的過程,那些懶惰平庸之人,只會順著自己的習氣混日子;而那些真正有大志的人,則是不停地在實踐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直到徹底的變化氣質,讓自己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