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人格獨立先要財務自由:四十歲以後,女人有錢和沒錢的區別

PubDate:2021-10-29

這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也正是這樣一個自由的時代,能夠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金錢的態度,或許我們首先應該跳脫出鼓吹和貶斥的兩個極端,站在理性的角度,柴契爾夫人說得好,「金錢不是目的,而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而對於中年女人來說,錢當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但,「貧賤夫妻百事哀」,捉襟見肘的日子或許離幸福更遠。

那麼,四十歲以後,女人有錢和沒錢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生活品質決定了女人的身心狀態

王陽明的心學講求「此心安處是吾鄉」,但對大多數平凡人來說,食不果腹的境況下,再怎麼「反求諸己」,大概也實在捱不過肚子餓的事實、更別說求得「心安」了。

當然,外在充裕的物質條件並不一定就能換得幸福和心安,但畢竟還是能夠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狀態,

不必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也就比每天擔心一日三餐的人、有更充足的精力來專注于人生中其他更為重要的事情。

而且,當一個人的財富能夠支撐其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的時候,他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會提升一個層次,對自身價值的考量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那個物質生活一直相對富足的中年女人,往往對人對事更加包容、溫和,給人一種從容優雅的感覺。

相由心生,久而久之,面相也會受到影響,整個人呈現出的是一種健康積極、大氣從容的狀態。

人格獨立首先要財務自由

現在很流行講「男女平等」,女人們都在強調做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人格獨立」,不依附不取悅不迎合,靠自己的力量尋找並實現自身價值。

而正如法國哲學家盧梭所說的,「我們手裡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人格獨立應該是終極目標,而實現的前提便是財務獨立、財務自由。

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生存所必需的。

能夠獨立生存的人,才有資本操控自己的人生。

對於中年女人來說,同樣是「有錢」,但這裡面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有的女人物質資本的富足完全來自於所嫁的男人,自己既沒有財富積累、又沒有價值變現的能力,就像《回家的誘惑》中前期的林品如,這樣的女人往往很難談人格獨立,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她仍然依附於別人。

而後面涅槃重生的「高珊珊」,既擁有雄厚的娘家實力、又有著自己的事業,此時洪家的人都只有上趕著奉承的份兒、哪還像之前那樣對她百般刁難甚至淩辱?

可見,四十歲以後的女人,即便是嫁了一個多金又體貼的丈夫,也應該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唯有此才能真正走向人格獨立,

而不必牽制於人。

生存下來才有資格談自我價值

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便是,特別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於是大談特談人生理想,卻連眼前的溫飽住行都沒有解決。

所謂「安身立命」,先「安身」,即先解決生存問題,為自己謀求一份能夠讓自己活下來的工作;然後再「立命」,

追隨內心探尋自己人生的意義,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個中年已婚婦女,每天奔於單位和家庭,日子勉強支撐,經常因為給孩子交了補習費而放棄購買心儀已久的衣服。

試問,這樣的生活,有時間、有精力去關心自身的人生意義嗎?有資本去實現自我價值嗎?

其實,很多女人一生囿于父母、丈夫和孩子,從來沒有機會叩問自己的內心,關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又何談人生價值的實現呢?

所以,再次面臨愛情和麵包的抉擇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自己和對方兩個人是否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增加「麵包」的分量。

如果不能,你是否內心還存有自我價值追尋的渴望、是否願意接受一輩子茍且無光的平淡生活?

或許,愛情和麵包之間,可以說,麵包是愛情的基礎;畢竟,我們都是在已經生存下來的前提下,擁有和享受愛情。區別是,眼下這份愛情裡的麵包是寬裕些還是貧瘠些。

錢當然不能換來健康、幸福和快樂,甚至多少有錢人耽溺於享樂和醉生夢死的生活;但至少,

能讓我們擁有生存下去、甚至以更優雅的姿態生存下去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