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都接納孩子的情緒了,為什麼他還是哭個不停?

PubDate:2021-10-23

在面對孩子哭鬧這件事上,想必大家都已經「身經百戰」了。

孩子一言不合就開哭,你平時都怎麼應對的?來來來,先做一道選擇題:

孩子把辛辛苦苦搭高的積木一不小心碰倒了,難過得大哭,還把積木到處亂扔,這時候你會選以下哪一種做法?

A:馬上過去安慰孩子,說「沒關係,積木倒了還可以再拼,寶寶不哭」

B:制止孩子的行為,告訴他「不可以亂扔積木」

C:允許孩子發洩,說「積木倒了,媽媽知道你一定很生氣,

想哭就哭一會兒吧,但不要亂扔積木」

上面3個選項,對應了大多數爸爸媽媽常見的做法:哄、講道理、 共情,然而你會發現,基本都沒!啥!效!果!

「屢戰屢敗」之後,你心裡可能也嘀咕:哄孩子、講道理沒用我可以理解,但是育兒專家都提倡的共情,為啥還是沒用呢?我都接納孩子情緒了,他還是哭個不停!

不要懷疑,共情的確是個好辦法,但你可能用錯了方法。

共情不是簡單說一句「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就行了,而是需要你具備同理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説明他認識情緒,學會自己找答案。

想要做到真正的共情,你得走好下面這3步。

接納孩子,允許他發洩情緒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有了負面情緒,發洩出來才是最好的。

看到孩子哭,你不免會心疼、煩躁,希望他趕緊停下來。但這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阻止他哭,而是陪伴在他身邊,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到底怎麼了。

有的孩子生氣時可能會亂扔東西、打人甚至打自己,你也不要衝動去嚴厲制止,儘量找一些像抱枕、紙巾這樣的替代品,讓他安全地發洩。

這時候如果你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不能亂扔東西」,那在孩子看來還是在講道理,並沒有真心實意地理解他。

所以共情的第一步,你得確保自己是發自內心的接納。

説明孩子認識情緒

當發現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洩,哭聲由響變弱的時候,安撫的時機就到了。

共情的第二步就是説明孩子認識情緒,你得告訴他這很正常,讓孩子進一步感受到你發自內心地理解他。

你可以緊緊抱住孩子,拍拍他的背,先幫著他冷靜下來,然後說:

「積木倒了,寶寶有生氣的感覺、想扔東西,這都很正常,換媽媽也會很生氣,現在發洩出來是不是好多了?沒關係,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描述出孩子對情緒的感受,

讓他知道原來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生氣」,這才是把共情的第二步走到位了。

如果你覺得説明孩子認識情緒有困難,在平時還可以借助繪本。像《我的情緒小怪獸》,就把抽象的情緒具像化,孩子一看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認識了情緒之後,你也別忘了告訴孩子,

即使他發脾氣了,媽媽的愛也不會變,滿滿的安全感是孩子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的前提。

回顧發生了什麼,要怎麼解決

你可能覺得,孩子不哭了這事兒就算過了,所以共情的第三步也是被忽略最多的——和孩子一起複盤並提出解決方案。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家常便飯,哭過就忘了,等到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依舊會「重蹈覆轍」。

及時和孩子複盤,是為了讓他在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學會怎麼做。

還是拿開頭的搭積木舉例,你可以這樣和孩子複盤:

「剛剛寶寶好不容易搭起來的積木倒了,你又生氣又難過,還把積木扔掉了。」(陳述事實,認識情緒)

「沒關係,你有壞情緒發洩出來就好啦,而且你很厲害,自己打敗了壞情緒,

沒有讓它纏著你太久。」(回顧孩子如何平靜下來的)

「現在積木又搭好啦,原來也沒那麼難對不對?下次再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再試一次,或者找媽媽幫忙。」(提出解決方案)

把孩子每一次的「情緒風暴」,轉化為他學習的機會,這樣他才能夠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作家雷布斯曾說:「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幫他解決問題。」

初階的共情或許只是「共鳴」,但高階的共情一定是讓孩子學會認識情緒、自我疏導,並且自己去找答案。

當然,共情並不是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而是長期調理的過程,需要你每一次都耐心地引導孩子,但總有一天,孩子能學會自己擦乾眼淚,重新出發。

孩子的壞情緒往往來得突然,還可能持續很長時間,哄也不是,罵也不行,讓爸爸媽媽們苦不堪言。

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多一些耐心和關心,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受到他的情緒是被理解的,等到冷靜下來,別忘記引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