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結婚後,女人遇到兩種情況,不要保持沉默

PubDate:2021-10-22

易蔔生說:「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大考驗。」

常聽人們說:結婚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

有很多女人結婚之後,她們大部分「後知後覺」,等到中年時期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是想要一個表面和諧內裡受盡委屈的家庭,還是想要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人生。

其實,無論想要什麼,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去換,也許只有走到最後才會發現,婚姻並不是非有不可,家庭和諧也不一定非要靠忍耐來維持。

習慣逆來順受的女人,往往在婚姻裡吃盡了苦頭,而大大咧咧有一說一,不願意受氣的女人,或許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01如果有人干涉你的婚姻生活,不要保持沉默

為什麼說婚姻必定要經歷磨合期,就是因為無論夫妻之間再恩愛,兩個人之間的生活習慣也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我朋友舉例子,她跟男友談戀愛五年,感情好得令人羨慕,是大家眼裡神仙眷侶般的存在,可即便這樣當他們結婚後,也不可避免地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生爭吵。

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洗碗,婚前兩個人說好了她負責做飯,對方負責洗碗,但是誰也沒想到兩個人會因為洗碗的順序產生矛盾。

男生家裡幾十年的習慣,是晚飯後將碗筷泡一夜,第二天連帶著早飯的碗一起刷,理由是晚飯一般偏油,用洗潔精泡著既除汙,又殺菌。

而女生十分看不慣,她認為這樣滋生細菌,應該吃完立刻馬上刷。

於是一來二去,夫妻兩個人又制定了新的規則,比如各退一步,買個洗碗機,解放人力,

既解決了泡碗問題,又解決了細菌問題,還能高溫消毒。

你看,夫妻兩個人有生活矛盾,會爭吵,但是沒有誰對誰錯,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

但是有些問題,一旦第三個人摻和站隊,矛盾就會激化。

比如我一個讀者說,她也曾因洗碗問題跟丈夫發生爭執,

但是婆婆卻站出來指責她,認為男人天生不該洗碗,家務活應該女人做。

原本夫妻倆之間的小情趣,因為婆婆的參戰直接上升到了家庭分工問題、男女歧視問題,讀者自然不痛快,又聯想到婆婆屢次三番干涉她的個人生活,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於是,

一場積怨已久的控訴爆發了,她說到了婆婆干涉她穿衣服,嫌棄她作息有問題,甚至還意圖控制她的經濟,她的忍耐換來了變本加厲,如今連刷個碗都要被教育,她實在忍不下去了。

或許,大部分人都以為這場控訴的結果是她輸了,實際上沒有,從那之後婆婆退避三舍,不再干預小倆口之間的事,家裡的掌控權一下子落在她的手上,別提多開心了。

「早知道會這樣,我就早點爆發了,以前真是白流了多少隱忍的淚」,讀者後知後覺地說。

02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要沉默

對於女人來講,個人生活被別人說三道四,忍忍就算了。

但是如果連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要忍耐,那就十分沒必要。

我有一個朋友,是典型的好性格,由於婚後跟公婆在一起住,所以秉承著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原則,十分乖巧好脾氣。

長輩說什麼是什麼,輕易不反駁。

但這一切,在生了孩子之後就變了,因為她發現,她作為孩子的母親,教育權被架空剝奪了,公婆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溺愛有餘,管教不足就算了,

帶孩子還遵循老一套。

只要她一想教育孩子,公婆就趕緊上前攔著,仿佛她就是個後媽一樣,弄得孩子都不願意跟她親近。

於是她思來想去,也就豁出去了,大不了出去租房住,也要一家三口過日子,要不孩子的未來就廢了。

朋友剛剛宣佈要搬出去住,家裡瞬間就炸了鍋,丈夫一臉蒙圈:「你怎麼也不給我商量商量就做決定?」

朋友沒好氣地回答:「我早跟你說過了,你自己不當回事而已,再說你天天上班忙,十天有九點半不在家,商量什麼,你能解決什麼。」

看,顯然又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

婆婆不解:「好好的作什麼妖,家裡好吃好喝,出去住我孫子怎麼辦,你一個人能帶了嗎?」

朋友反駁:「今天話說開了,我能生就能帶,也比在家當個透明人,人人都覺得我要害了自己孩子的好。」

一句話,大家都愣了,於是她慢條斯理把這些年公婆是怎樣插手孩子教育,不聽科學育兒理念的委屈說出來,最後表示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不勞別人費心了。

朋友家這一夜雞飛狗跳,後續不知如何解決,但這絕不是一家特例的矛盾,都說「隔輩親」,許多家庭都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朋友的做法或許是積怨許久的過激行為,但問題卻是客觀存在。

女人面對育兒問題,可以忍一時沒必要忍一世,畢竟教育權還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03忍耐是一種苦,少吃點

老話說「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似乎忍耐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越忍越會得到幸福。

實際上,有些忍耐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尤其是徹底顛覆自己三觀與習慣的忍耐,只能讓自己越活越痛苦。

說白了,每個人結婚都是為了過上更加輕鬆自在的生活,如果你忍耐和沉默是婚姻的主題,那麼這所「牢籠」真的是不進也罷。

女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將「逆來順受」當做約束自己的箴言,因為真正做錯的,是那些非要改變別人生活,要求別人屈從的人,而不是只想過好自己小日子的人。

家裡瞬間就炸了鍋,丈夫一臉蒙圈:「你怎麼也不給我商量商量就做決定?」

朋友沒好氣地回答:「我早跟你說過了,你自己不當回事而已,再說你天天上班忙,十天有九點半不在家,商量什麼,你能解決什麼。」

看,顯然又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

婆婆不解:「好好的作什麼妖,家裡好吃好喝,出去住我孫子怎麼辦,你一個人能帶了嗎?」

朋友反駁:「今天話說開了,我能生就能帶,也比在家當個透明人,人人都覺得我要害了自己孩子的好。」

一句話,大家都愣了,於是她慢條斯理把這些年公婆是怎樣插手孩子教育,不聽科學育兒理念的委屈說出來,最後表示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不勞別人費心了。

朋友家這一夜雞飛狗跳,後續不知如何解決,但這絕不是一家特例的矛盾,都說「隔輩親」,許多家庭都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朋友的做法或許是積怨許久的過激行為,但問題卻是客觀存在。

女人面對育兒問題,可以忍一時沒必要忍一世,畢竟教育權還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03忍耐是一種苦,少吃點

老話說「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似乎忍耐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越忍越會得到幸福。

實際上,有些忍耐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尤其是徹底顛覆自己三觀與習慣的忍耐,只能讓自己越活越痛苦。

說白了,每個人結婚都是為了過上更加輕鬆自在的生活,如果你忍耐和沉默是婚姻的主題,那麼這所「牢籠」真的是不進也罷。

女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將「逆來順受」當做約束自己的箴言,因為真正做錯的,是那些非要改變別人生活,要求別人屈從的人,而不是只想過好自己小日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