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越早出生越聰明?40萬人研究揭開了殘酷真相

PubDate:2021-10-21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一家,老大寶拉智力超群,上的是首爾大學,妥妥的學霸;老二德善是不折不扣的學渣,當她說想要考大學的時候,家人都投來不可思議的目光;老三餘暉傻傻的,也不是聰明樣。

人們都說,「老大傻,老二精,老三滑」,德善家卻跟這個說法背道而馳。話說回來,出生順序真的會影響智商嗎?

1973 年,心理學家貝爾蒙特為了研究出生順序與智商的關係,開展了一場高達40萬人參與的大型實驗研究,結果發現,越早出生的孩子智商越高。

他們還發現,來自大家庭(孩子多)的孩子,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要比小家庭(孩子少)的孩子要低。

老實說,這項研究有點顛覆了我的認知。因為在我看來,影響孩子智商高低的,只有兩個,那就是遺傳+後天的成長環境。

不過從研究物件來看,40萬人幾乎都是19歲的荷蘭人而且都是男性,所以我認為這個實驗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但也不是一點借鑒意義也沒有。

智力隨出生順序而逐漸衰減

專家認為造成這種「智商衰減」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資源配置不同,二是智力環境發生了變化。

首先來分析一下資源配置

生兒育女是人生一件大事,在生第一胎的時候,

不少家庭都會全力以赴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包括資金、時間跟教育投資。

所以,老大一出生就能自動獲得父母 100% 的關注和資源,而隨後出生的孩子,就必須分享相同的資源,分配給越來越多的兄弟姐妹。家庭資源被稀解了,也無法像老大那樣獨享父母的關注。

再來分下一下智力環境

自懷孕那一刻起,老大就享受到老二老三不曾享受的待遇:此時母親父親都比較年輕,多半處于生育黃金期,L子跟J子的質量好,更重要的是此時母體的抗體水準高于後面二胎、三胎,使得老大的大腦發育更平衡。

科學家曾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發現家人如果經常跟孩子交流,孩子的智商會更高,而那些疲于生計、沒啥時間跟孩子交流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智商一般都比較低。

也就是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

養育老大時,父母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在老大身上,隨著後面孩子的出生,同樣的時間要同時照顧幾個孩子,父母疲于應付,跟孩子的交流少了,對待孩子也更沒耐心了,孩子沒有充足的語言與愛的滋養,智力不如老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心理學家在一項家庭性格測試中發現,老大責任意識強,往往成就更高,而他們的弟弟妹妹雖然叛逆但更富有創造力。

雖然出生順序或多或少影響著孩子的智力發展、性格跟行為方式,

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育兒態度。

老大自小是弟妹模仿學習的物件,對弟妹的行為發展起著關鍵作用,也正因如此,父母的要求會更嚴格。

但如果家長時刻要求老大嚴于律己,施加過大壓力的話,最後會成為一個要強的人。

所以家長要注意分寸,多跟孩子溝通,讓他明白不用凡事爭第一。

《請回答1988》有那麼一幕:德善家煤氣中毒了,父母把大女兒寶拉跟老三餘暉背了出去,卻全然忘記了老二德善,還好德善睡得不是特別沉,自己爬了出去,撿回了一條小命。

現實生活中,處在中間的孩子的地位確實比較尷尬,因為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資源與關注傾注到最大的跟最小的孩子身上,老二總是備受忽視。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抗同一性」,就是在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孩子會做出跟兄長相反的行為,比如老大勤奮好學,老二就會變得懶散厭學,老三又可能會出現跟老二截然相反的性格。

在這種環境中,老二就很容易成為一個平庸的人。所以,為了避免老二受到擠壓而痛苦,父母應該努力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幫助他實現自我價值。

至于最小的孩子,往往是家裡最受寵的那一個,父母不要過度驕縱寵溺,不然到時成不了器,就後悔莫及了。

大家怎麼看待出生順序影響智力高低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