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22,產能才是電動車企的「命門」

PubDate:2021-10-21

幾天前,在接受大眾集團CEO迪斯十分誠摯地邀請後,以「加快電動化轉型」的名義,特斯拉目前絕對的掌權者馬斯克,通過視訊連線的方式,給在場200多位大眾高管,上了一課。

雖然在發言中,馬斯克還是十分謙虛地將大眾稱為「偶像」,也是特斯拉發展道路上最大的挑戰者,但是作為旁觀者,我們清楚地知曉,此刻老師與學生的身份早已發生對調。

大眾積攢近百年的傳統造車經驗,伴隨電動化轉型浪潮的奔湧襲來,並不是完全適用,甚至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以此作為背景,總在思考特斯拉作為新能源行業領跑者,自身真正強大的點是什麼?是三電系統嗎?是智慧座艙與輔助駕駛嗎?還是品牌本身與馬斯克個人所展現出的精神與意志力? 

想必答案全都包括,而最新的長板,則集中在恐怖的製造能力上。

眾所周知,曾經Model 3剛剛推向終端市場,曾遭遇十分嚴重的產能地獄階段。

至暗時刻的降臨,一度將這家命運多舛的新創車企,逼到懸崖的邊緣。

好在,隨著本土帳篷流水線的搭建,上海工廠奇跡般的快速投產,以及美國本土工廠的改造擴建完成,加之生產工藝不斷改進,蛻變就此完成。

從特斯拉本月初公佈的Q3全球的生產和交付情況來看,

總交付量達到241,300輛,輕鬆打破今年Q2創下的201,250輛的歷史交付記錄,漲幅達到接近20%。與此同時,Q3特斯拉共生產237,823輛新車。其中,Model3與Model Y產量達到228,882輛。

這樣的成績足以證明,當全球汽車行業都在面臨晶片短缺的困境,各家車企迫不得已進行停產、減產的時刻,特斯拉卻在盡可能保證其供應鏈的相對穩定,製造能力的進步肉眼可見。

並且也給所有的追趕者提醒:當外部環境承壓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明年較為充沛的產能,或許才是各家,尤其是身處頭部梯隊的幾家車企,能夠沖向多高的「命門」所在。

「買電動車,越來越像買手機。」 

9月,蘋果一年一度的秋季發佈會正式召開。

沒有太多意外,搭載高刷螢幕與更為先進影像系統以及A15晶片的iPhone 13 Pro與Pro Max,

無疑成為了整場最大的焦點。而全新旗艦系列,則代表了這家市值過萬億美元科技巨頭,最新的成果與實力。

不久後,隨著售價公佈,預售通道開啟。一時間,早已做好購買準備的「果粉」們蜂擁而至,甚至將其官方網站擠到短暫崩潰。

「十三依然香」的預言,就此應驗。

由此不得不感歎,即便在外觀造型與設計上,不止一次被吐槽乏善可陳、江郎才盡,可蘋果依舊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可誰都未曾料到,在這波看似成功的推新中,「產能」卻成為遏制這款產品終端表現的地方。

近日,據外媒消息顯示,由于相關供應鏈問題,蘋果近日計畫將2021年的iPhone產量,預測削減1000萬部。

目前,iPhone 13 Pro與 Pro Max下單需要等待幾周甚至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才能交貨。于10月18日發售的Apple Watch Series 7,也遇到發貨延遲的問題,一些高端型號的產品,預計要到12月初才能發貨。

不可否認,即使作為蘋果,但作為大宗電子消費品,終端使用者下定付款後需要長期的等待,依然無法避免地造成實際體驗的大幅下滑。進而出現部分使用者,因等貨週期過長,轉向華為、三星陣營。

究其原因,還是前者目前所提供的產品,並沒有優秀到完全不可替代的地步,加之購買週期過長。而整個智慧手機終端競爭的激烈程度,遠比想象中高。

至于花費如此大篇幅闡述上述內容的真正用意,

更想類比當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無論承認與否,進入2021年以來,隨著整個板塊的消費結構繼續升級,使用者認可度進一步攀升,雖然仍存虛火,但大體展現出一片繼續斷向上的趨勢。

而在多次走訪終端門店,以及與許多願意購買電動車,

尤其是第一輛車就願意嘗鮮純電車型的年輕用戶交談後發現,在他們眼中,整個過程越來越像購買一部智慧手機。

並且所關注的重點,也已從幾年前的續航能力、保值率、安全性,轉移到了整車智慧晶片、輔助駕駛能力、全年OTA升級次數甚至車機UI的美觀度以及流暢度上。

尤其是那些身處頭部梯隊的新能源車企,僅就動態行駛層面,已然無法拉開質的差距,越來越多時候比拼的,進而轉移到上述諸多細節層面。更為重要的是,在橫向對比中,誰能更快交車,整個購買流程的體驗更為優異,將會佔據巨大的主動權。

類似的道理,相信嵐圖、極氪、野馬這些新能源板塊的「後來者」,在下半年接連進入量產交付階段後,都不會感到陌生。

它們也在用實際經歷證明,伴隨新能源整體份額的快速膨脹,只要產品足夠出色,就會位于終端脫穎而出,所以無需太過擔心訂單的積攢。

反而,因無法及時交車或等待時間過長,造成的客戶流失,才是真正令人惱火的地方。同時,也恰恰再次證明,產能才是賣好電動車,最為關鍵的「命門」。

「蔚小理」的拼命狂奔

其實,關乎產能的儲備之戰,早在「蔚小理」之間變得愈演愈烈。

過去的9月,作為國內新勢力造車頭部梯隊成員的小鵬、蔚來,都接連實現了交付層面的破萬里程時刻。而本應最先達成該目標的理想,卻因供應鏈短缺造成的問題,只交付新車七千多輛。

從官方發佈的聲明來看,由于馬來西亞遭受疫情,不可抗力的影響下,毫米波雷達的晶片嚴重短缺,影響理想ONE的生產。所以在用戶自行選擇的前提下,將採用「後裝」的方式先期交車,並給予一定補償。

現象背後,除了反映出當作為同一梯隊的小鵬、蔚來已經暫時取得交付層面的領先,理想正在想盡辦法迎頭趕上,還再次提醒後者,「保證產能的持續穩定,刻不容緩。」

明年,隨著理想ONE之後第二款增程式產品推向市場,製造端的壓力必然還會陡然增加。

殊不知,北京時間10月16日上午,其第二座工廠在北京市順義區正式開工建設。據悉,該生產基地將沿用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區的60%廠房並加以改造,整個專案投資超過60億元,計畫將于2023年年底投產。投產後,一期將實現年產10萬臺純電動汽車的產能。

由此看來,新工廠的重心,還是完全傾斜至理想日後將要進入的純電板塊。現有的常州工廠,預計將會通過擴建增產的方式,保證明年兩款增程車型的訂單需求。毫無疑問,挑戰依舊巨大。

與之類似的還有蔚來,由合肥市與其共同規劃建設的合肥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產業園(NeoPark),目前已經開工建設一段時間。從公佈的資訊來看,先期將投入500億元,規劃整車年產能100萬輛。

早在6月,嘉興NIO house開幕後的交流環節,秦力洪透露,「蔚來將全力保證第二工廠于明年第三季度正式投產,目前已經開始打樁環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速度再快,NeoPark完成最終的產能爬坡,也需要到明年9月甚至更晚。在此之前,江淮蔚來工廠仍是其唯一的「供貨源」,產能壓力依然存在。明年,ET7、ES8、ES6、EC6四款車型的交付工作,也將由這座工廠所承擔。

因此,幾天前,蔚來透露相關生產線已完成階段性升級,為新車型導入和產能提升做好進一步準備。

車身車間新增101臺機器人,並對408臺機器人進行軟體程式和節拍調整,同時加裝高強度鋼鋁混合工藝車身產線;總裝車間新建2條生產線,並進行線上工裝設備升級,建設中的全新塗裝車間也在按計劃推進。

根據規劃,此次產線整體升級將于202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截至目前,工廠年產能為12萬輛/年,整體升級完成後將達到24萬整車及零部件年產能,而通過加班或增加班次等方式,可以將年產能提升至30萬輛。

至于小鵬,相比理想、蔚來三季度紛紛遭遇供應鏈短缺造成的產能危機,其卻成為了表現相對穩定的存在,一舉拿下新勢力單季度交付量冠軍。

而肇慶自建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後,目前承擔著P7、G3i、P5三款車型的量產工作。之後,小鵬又分別位于廣州、武漢先後佈局兩座工廠,是「蔚小理」中目前擁有在建製造基地最多的一家。

即便如此,還是有消息傳出,何小鵬曾親自「蹲點」寧德時代進行催貨,而隨著新車G3i、P5的逐漸放量,加之P7實際需求的愈發攀升,同樣成為擺在其面前的一道考題。

文末,仍然想說,粗略計算可以發現,上述三家新勢力造車,截至目前所擁有的在用與規劃產能之和,已經輕鬆超過200萬輛。

馬斯克也曾在2021年股東大會上宣佈,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已經超過美國弗里蒙特工廠,今年預計可製造45萬輛新車,後續隨著需求攀升,生產節拍還會繼續加快。

顯然,在中國,有了頭部幾家新能源車企的搖旗吶喊,以及終端使用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一場關乎自身行業地位的產能之戰,還在不斷加劇。畢竟,對于即將到來的2022,沒有誰願意因為無車可交,眼睜睜看著訂單被對手奪走,成為最後的輸家。

同時,需要警惕的是,對于未來樂觀可以,但絕不可以「盲目樂觀」。在追求充沛產能的過程中,「度」的把握同樣非常重要。不然,極有可能產能過剩,進而造成反向拖拽效應,影響車企本身的發展。

怎樣恰到好處的平衡這道「命門」與終端之間的供需關係,成為了所有電動車企間又一道難題……

類似的道理,相信嵐圖、極氪、野馬這些新能源板塊的「後來者」,在下半年接連進入量產交付階段後,都不會感到陌生。

它們也在用實際經歷證明,伴隨新能源整體份額的快速膨脹,只要產品足夠出色,就會位于終端脫穎而出,所以無需太過擔心訂單的積攢。

反而,因無法及時交車或等待時間過長,造成的客戶流失,才是真正令人惱火的地方。同時,也恰恰再次證明,產能才是賣好電動車,最為關鍵的「命門」。

「蔚小理」的拼命狂奔

其實,關乎產能的儲備之戰,早在「蔚小理」之間變得愈演愈烈。

過去的9月,作為國內新勢力造車頭部梯隊成員的小鵬、蔚來,都接連實現了交付層面的破萬里程時刻。而本應最先達成該目標的理想,卻因供應鏈短缺造成的問題,只交付新車七千多輛。

從官方發佈的聲明來看,由于馬來西亞遭受疫情,不可抗力的影響下,毫米波雷達的晶片嚴重短缺,影響理想ONE的生產。所以在用戶自行選擇的前提下,將採用「後裝」的方式先期交車,並給予一定補償。

現象背後,除了反映出當作為同一梯隊的小鵬、蔚來已經暫時取得交付層面的領先,理想正在想盡辦法迎頭趕上,還再次提醒後者,「保證產能的持續穩定,刻不容緩。」

明年,隨著理想ONE之後第二款增程式產品推向市場,製造端的壓力必然還會陡然增加。

殊不知,北京時間10月16日上午,其第二座工廠在北京市順義區正式開工建設。據悉,該生產基地將沿用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區的60%廠房並加以改造,整個專案投資超過60億元,計畫將于2023年年底投產。投產後,一期將實現年產10萬臺純電動汽車的產能。

由此看來,新工廠的重心,還是完全傾斜至理想日後將要進入的純電板塊。現有的常州工廠,預計將會通過擴建增產的方式,保證明年兩款增程車型的訂單需求。毫無疑問,挑戰依舊巨大。

與之類似的還有蔚來,由合肥市與其共同規劃建設的合肥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產業園(NeoPark),目前已經開工建設一段時間。從公佈的資訊來看,先期將投入500億元,規劃整車年產能100萬輛。

早在6月,嘉興NIO house開幕後的交流環節,秦力洪透露,「蔚來將全力保證第二工廠于明年第三季度正式投產,目前已經開始打樁環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速度再快,NeoPark完成最終的產能爬坡,也需要到明年9月甚至更晚。在此之前,江淮蔚來工廠仍是其唯一的「供貨源」,產能壓力依然存在。明年,ET7、ES8、ES6、EC6四款車型的交付工作,也將由這座工廠所承擔。

因此,幾天前,蔚來透露相關生產線已完成階段性升級,為新車型導入和產能提升做好進一步準備。

車身車間新增101臺機器人,並對408臺機器人進行軟體程式和節拍調整,同時加裝高強度鋼鋁混合工藝車身產線;總裝車間新建2條生產線,並進行線上工裝設備升級,建設中的全新塗裝車間也在按計劃推進。

根據規劃,此次產線整體升級將于202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截至目前,工廠年產能為12萬輛/年,整體升級完成後將達到24萬整車及零部件年產能,而通過加班或增加班次等方式,可以將年產能提升至30萬輛。

至于小鵬,相比理想、蔚來三季度紛紛遭遇供應鏈短缺造成的產能危機,其卻成為了表現相對穩定的存在,一舉拿下新勢力單季度交付量冠軍。

而肇慶自建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後,目前承擔著P7、G3i、P5三款車型的量產工作。之後,小鵬又分別位于廣州、武漢先後佈局兩座工廠,是「蔚小理」中目前擁有在建製造基地最多的一家。

即便如此,還是有消息傳出,何小鵬曾親自「蹲點」寧德時代進行催貨,而隨著新車G3i、P5的逐漸放量,加之P7實際需求的愈發攀升,同樣成為擺在其面前的一道考題。

文末,仍然想說,粗略計算可以發現,上述三家新勢力造車,截至目前所擁有的在用與規劃產能之和,已經輕鬆超過200萬輛。

馬斯克也曾在2021年股東大會上宣佈,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已經超過美國弗里蒙特工廠,今年預計可製造45萬輛新車,後續隨著需求攀升,生產節拍還會繼續加快。

顯然,在中國,有了頭部幾家新能源車企的搖旗吶喊,以及終端使用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一場關乎自身行業地位的產能之戰,還在不斷加劇。畢竟,對于即將到來的2022,沒有誰願意因為無車可交,眼睜睜看著訂單被對手奪走,成為最後的輸家。

同時,需要警惕的是,對于未來樂觀可以,但絕不可以「盲目樂觀」。在追求充沛產能的過程中,「度」的把握同樣非常重要。不然,極有可能產能過剩,進而造成反向拖拽效應,影響車企本身的發展。

怎樣恰到好處的平衡這道「命門」與終端之間的供需關係,成為了所有電動車企間又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