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智者善忍,愚者善辯

PubDate:2021-10-08
01

周國平說:“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

一個人越成熟,想說的話就越少,也不會責備別人。

越是幼稚的人,越喜歡誇誇其談,一爭高下。

02 忍,是一種氣度。

曾國藩說:“‘堅忍有恆’四字,最為辦事要著,勿畏難中輟,勿滋生弊竇,勿遺人口實。照此進行,何患不達目的?”

忍住了,是是非非就少了,才能專注於做某件事,讓自己出類拔萃。

忍,是寬容了別人,也寬容了自己。

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被尊稱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有一天,他發現一個學生的手指被煙熏黑了,嚴肅地說:“抽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

學生不以為然,說:“那麼,您吸煙又是為什麼呢?”

按理說,學生頂撞老師,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未成年的學生,怎麼可以和成年的老師對比呢?也不能用一模一樣的標準去衡量啊。

張伯苓並沒有憤怒,

而是召集了工友,把自己的煙都收集起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喜歡的煙斗。

他說:“從此,我和同學們一起戒煙。”

老師率先垂范,說到做到,學校的風氣就好轉了,抽煙的學生也沒有了。

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忍辱才能負重。別人說一句話,你就要反駁幾十句話,甚至非得解釋清楚不可。簡直是浪費時間。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你的苦,不必逢人便說。”

忍受了心中的苦,才能成為人上人;忍受了別人施加的苦,才能體現自己的寬宏大量。

善忍的人,把痛苦當成身上的傷疤,把氣憤當成前行的動力,把侮辱當成別人給自己的壓力,把時間當成成大器的過程。

不管遭遇了什麼,低頭笑,就過去了。

當別人議論紛紛的時候,碾壓你的時候,你還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與別人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

你的反駁,會讓別人越說越起勁。你很在乎,爭得面紅耳赤,這是別人想看到的效果。

如果別人比你強大,你的反駁就是激怒別人,把自己置於死地。

學會忍受,逆來順受,尚有一線生機。

恰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反敗為勝。

03 辯,是有理說不清。

柏拉圖說:“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慧能法師去廣州法性寺講經。

有風吹過,幡被吹動了。兩個和尚爭論不休,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幡在動。

惠能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心在動。”

世間萬物,萬變不離其宗——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境由心生,心安靜了,還有什麼聲音可以打擾他呢?即便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不能讓人心煩意亂啊。

孔子雲遊的時候,看到兩個小孩,爭論不休,他走上前,問:“爭什麼呢?”

一個孩子認為日出的時候,太陽更大一些,因為看起來很大;一個孩子認為,日中的時候,太陽更大一些,因為中午更熱。

孔子不知道該如何決斷。

兩個小孩說:“誰說你是有智慧的人啊?”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必逞強,無需強詞奪理,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每個人都會遇到說不清的事情,並非一定要說清楚。

有道是,有理讓三分,無理退十步。

自己覺得有理的事情,不一定是百分百是對的,仍舊需要尊重別人的話,才能悟出真理;自己無理的事情,一句也不說,難得糊塗,或者主動認輸,才顯得高貴。

世間的一切,都有可能是真理,也有可能是歪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假的可以成真,真的可以成假。萬物皆有定數,也是沒有定數的。

很佩服這樣一句話:人生如一杯茶,熱時可以暖手,溫時可以暖心,涼時可以解渴,喝完時可以續水,

隔夜了還能澆花——爭什麼爭,皆有用處。

一切都有存在的理由,也有消失的理由,爭辯需要爭其必然,適可而止。

04 忍一忍,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有些事情,假以時日就能水落石出了。時機未到,你就浮躁不安了,那麼真相有可能永遠被埋藏起來。

日本的白隱禪師,

在修行的時候,被傲慢無禮的老人訓斥:“狗屁不通的和尚。”

禪師不以為然,繼續修行。

有一次,一家布店裡,女兒未婚先孕,被父母苦苦逼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女兒被逼急了:“就是白隱。”

孩子出生後,禪師接受了照顧孩子的任務。不管鄰居怎麼說閒話,都沒有爭論。

一年後,女兒告訴父母,她和一個窮青年相愛了,怕父母不同意,才不得不說“孩子是白隱的”。

孩子被接回布店的時候,大家都向禪師表示抱歉。

禪師說:“是這樣的嗎?”

事實勝於雄辯。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你說一萬句,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一句不說,靜靜等待事情的真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忍辱不辯,其實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大智慧。

水深不語,智者不言。

你總是想說話,其實是你的智慧不夠。

不說,不是無話可說,而是不言而喻。

人生在世,守得雲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