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借錢看真心,還錢看人品:當朋友開口向你“借錢”時,傻子才急著問“借多少”,高情商只做3件事,不傷人不破財

PubDate:2021-10-07

借錢是天下第一難事,在急需用錢的時候,男子漢也會變成漢子難。

一般人是很難開口求人的,而且借錢這種事麻煩別人,自己也會很不好意思。

但是通過借錢還錢這點事,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好壞。

當你的朋友找你借錢,你不借情面上掛不住,借的話又怕對方不還,打了水漂。

借錢這種事還是看關係,關係的遠還是疏,決定了你能不能借到錢,能借多少。

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你有難處,別人也有難處。

很多人都是欠了銀行的錢,每個月房貸車貸,生活費,孩子上學補習班,這些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現在的人都懂得拿錢投資,一般人手上是不會有資金閒置的,你覺得他有錢,他還真不一定有多少現金。

當別人不能給你借錢的時候,你也不要怨恨,要學會體諒,別人給你借錢是人情,不給你借是他的本分。

所以現如今,借錢就變成了試金石,可以判斷一個朋友是不是“真”朋友。

網上有一個《向朋友借錢》的長微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魏先生因為做生意遇到了困難,需要借錢。他給作者打電話,作者借給他了,魏先生感慨說,在此之前他已經跟9個他關係更好的朋友打過電話,可是大家都不借,“如果不是這次借錢,我還以為我有很多朋友,現在才明白,我原來如此孤獨。”

於是作者也進行了一個實驗,向自己的朋友借錢,

聯繫了10個朋友,只有2個人借給他,借錢實驗之後,他也認可了魏先生的結論,能借錢的才是真朋友。現代社會,朋友的門檻也降低了,見個面吃個飯加個微信,就是朋友了。但是真的遇到了困難,需要借錢了,很多朋友就真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

借錢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一件決定關係走向的大事。雖然感情是不能用錢衡量的,但是現實生活不是高山流水那般不食人間煙火,解決問題總要用到錢。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問題是自己沒有錢,所以借錢的一方,目的就是想借到錢,解決燃眉之急。

而對於被借錢的一方,最大的顧慮在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是人性的不確定性,雖然是朋友,可能相識多年、可能昨天還在一起喝酒,但人心隔肚皮,人這種生物是自私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面前友情的分量能有多重?而就算他以前很講信用,人也是善變的,未來怎樣,沒有人能保證。

另一方面,借錢就是把錢的所有權,從一方轉移給另一方,

未來錢能不能回到自己手裡,還是不確定的。可能是主觀原因,也可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但不管怎樣,讓人把一個現有的確定的財物,讓渡為一種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可能收不回的東西,確實是一種風險。

換句話說,擔了風險,卻沒有收益。

錢一旦借出去了,借出錢的人心理備受折磨,會懷疑自己的舉動到底是對是錯,在考驗人性的獨木橋上走得顫顫巍巍。而借到了錢的人緩了燃眉之急後,是及時還錢,還是欠錢不還,甚至繼續借錢,這都是自己說了算的,所以“欠錢的才是爺”,話糙理不糙。

如果朋友向你借錢,你不借,難免被認為不是“真”朋友,你借了自己擔著風險還糾結得焦心,到底該怎麼辦?

1.別問想借多少,先問借錢的理由

遇到借錢,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脫口而出“借多少”,這也是人之常情,借得少,自己的心理負擔就小一些。殊不知,這句話一出,往往會有三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這句話在對方聽起來,就是“我有能力借給你,要看看夠不夠你借的”這樣一層含義,所以對方也有了“你一定會借給他”的心理預期。這種情況下,你問完多少錢,最後一分錢不借,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結果,一旦這樣問了,其實就是你內心在衡量“最少借多少,不影響交情”。可是,你把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放到明面上了。對方報個數,

自己借不了那麼多,打個折,你覺得自己盡力了,可是對方覺得“我都開口借錢了,你明明有錢,卻給我個零頭,太不夠意思了”。

第三個結果,一般需要用錢的時候都不是小錢,而借錢的人為了提高借錢的概率,往往分好幾個人、分幾批去借。如果問了“借多少”之後,

要多少真的借了多少,借錢一方很可能後續再來借,認為你有錢又肯借。

所以直接問錢數是吃力不討好的。聽到借錢的話,一定要先根據借錢的物件預設一個上限——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之內、基於對方以往表現和雙方感情基礎的數額。然後,不要問借多少,而是問對方為什麼借錢。

“為什麼”和“借多少”的區別在於,能夠暫時轉移談話的重心。“借多少”是給自己挖坑,“為什麼”是讓對方展開話題,關注點在對方身上。而且一般借錢都挺突然的,用這個話術給自己爭取時間,捋清思路,也比不過腦子直接拒絕或同意更好。

2.聽話聽音,原則分明

讓對方陳述借錢理由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光聽,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訴苦和情緒宣洩上,要把重點放在對借款原因的真實性、嚴重性上。畢竟是借錢,不是做慈善捐款,還是要以收回來錢為目標的。

基於這個目的,首先可以讓對方多說一些。小李和同事老焦經常一起吃飯,相處得很好,忽然有天老焦找小李借錢,說是背著媳婦炒股賠了,不好交代,想先借2萬塊錢把賬補上,等發了年終獎再還。

小李就細問了一下,炒什麼股、賠了多少,年終獎就那點錢,拆東牆補西牆到時候還是被發現呢。問得多了,他發現老焦說得顛三倒四的,留了心,就沒借給他。後來聽其他同事說,老焦是網路賭博輸了很多錢,妻子正跟他鬧離婚。再後來,老焦被解雇走人了,拉黑了所有同事的電話和微信。

所以,讓對方說理由,可以對事情的真實性有一個基本判斷。一般來說,借錢的理由有三種。其一,救急。比如親人重病住院,或者其他急事需要用錢,其二,辦事。比如買房、買車,孩子出國等等需要錢,不願或者不能從銀行貸款的,只能靠借;其三,補漏。比如貸了款還不上,資金周轉不開,或者捅了簍子賠了錢。

在對方的陳述裡,分析他還錢的誠意和打算。如果是有誠意還錢,一般會明確還款期限,有靠譜的還款來源,並會主動補償一定的利息,寫借條,找人作見證之類的補償手段。如果只是一昧說什麼“掙了錢就還”之類的話,不妨多留個心眼。

一般來講,借錢的原則還是老話說的“救急不救窮,救近不救遠”。如果是治病、救命之類的救急,在能力範圍內施以援手是應該的。如果借錢的目的是投資或消費,那就不要借,投資有風險、目的是消費的借錢,不管說得有多冠冕堂皇,最終還是想把你當成無息貸款而已。

救近不救遠也是指借錢要知根知底,如果是身邊聯繫頻繁的,能隨時找到他的家庭、單位的朋友,那麼還錢的概率更大。而如果是久未聯繫的朋友、親戚,不知近況,一開口就借錢,就是奔著錢來的,很可能連本金都要不回來。

3.登門檻效應的反向運用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步一步地登臺階,達到目的要先定一個小目標。在借錢的應用上,就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要求,為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會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有些教人如何借到錢的文章會說,用登門檻效應借錢,需要借1萬,就先開口借2萬塊,對方回絕後就借5000,對方大概率不好意思回絕,還會在內心有種愧疚感,所以就借了。

而反過來,作為被借的一方,應該怎麼反過來運用登門檻效應呢?

一方面,在前面聽的過程中把握重點,充分共情,一定要先從情感上讓對方相信你很關心他,而你也有你的難處。然後結合上文提到的情感額度,在額度範圍內先找個比較低的,說就剩這麼多了,再給對方提出解決辦法,表示可以再多借一點,讓對方心理上有愧疚感,也給自己找臺階下。

比如,上文提到的朋友要借2萬塊錢,如果是買房錢不夠,你可以說自己丈母娘正好年初給小舅子買了房,自己也把錢借出去了,手頭很緊,現在只攢了3000塊私房錢,差得有點多,之前認識一個銀行做貸款的,可以提供聯繫電話。如果一定想借,也可以說先把給孩子報夏令營的錢挪用一下,共借5000給對方,讓對方感激、愧疚,到了年中,也有理由催著還錢。

但不管哪種借錢,都要做到寫欠條,按時還錢。如果不能按時還,及時止損,合理維權,絕不姑息。

你有過借錢給朋友的經歷嗎?如果一直不還錢,你是怎麼做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2.聽話聽音,原則分明

讓對方陳述借錢理由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光聽,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訴苦和情緒宣洩上,要把重點放在對借款原因的真實性、嚴重性上。畢竟是借錢,不是做慈善捐款,還是要以收回來錢為目標的。

基於這個目的,首先可以讓對方多說一些。小李和同事老焦經常一起吃飯,相處得很好,忽然有天老焦找小李借錢,說是背著媳婦炒股賠了,不好交代,想先借2萬塊錢把賬補上,等發了年終獎再還。

小李就細問了一下,炒什麼股、賠了多少,年終獎就那點錢,拆東牆補西牆到時候還是被發現呢。問得多了,他發現老焦說得顛三倒四的,留了心,就沒借給他。後來聽其他同事說,老焦是網路賭博輸了很多錢,妻子正跟他鬧離婚。再後來,老焦被解雇走人了,拉黑了所有同事的電話和微信。

所以,讓對方說理由,可以對事情的真實性有一個基本判斷。一般來說,借錢的理由有三種。其一,救急。比如親人重病住院,或者其他急事需要用錢,其二,辦事。比如買房、買車,孩子出國等等需要錢,不願或者不能從銀行貸款的,只能靠借;其三,補漏。比如貸了款還不上,資金周轉不開,或者捅了簍子賠了錢。

在對方的陳述裡,分析他還錢的誠意和打算。如果是有誠意還錢,一般會明確還款期限,有靠譜的還款來源,並會主動補償一定的利息,寫借條,找人作見證之類的補償手段。如果只是一昧說什麼“掙了錢就還”之類的話,不妨多留個心眼。

一般來講,借錢的原則還是老話說的“救急不救窮,救近不救遠”。如果是治病、救命之類的救急,在能力範圍內施以援手是應該的。如果借錢的目的是投資或消費,那就不要借,投資有風險、目的是消費的借錢,不管說得有多冠冕堂皇,最終還是想把你當成無息貸款而已。

救近不救遠也是指借錢要知根知底,如果是身邊聯繫頻繁的,能隨時找到他的家庭、單位的朋友,那麼還錢的概率更大。而如果是久未聯繫的朋友、親戚,不知近況,一開口就借錢,就是奔著錢來的,很可能連本金都要不回來。

3.登門檻效應的反向運用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步一步地登臺階,達到目的要先定一個小目標。在借錢的應用上,就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要求,為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會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有些教人如何借到錢的文章會說,用登門檻效應借錢,需要借1萬,就先開口借2萬塊,對方回絕後就借5000,對方大概率不好意思回絕,還會在內心有種愧疚感,所以就借了。

而反過來,作為被借的一方,應該怎麼反過來運用登門檻效應呢?

一方面,在前面聽的過程中把握重點,充分共情,一定要先從情感上讓對方相信你很關心他,而你也有你的難處。然後結合上文提到的情感額度,在額度範圍內先找個比較低的,說就剩這麼多了,再給對方提出解決辦法,表示可以再多借一點,讓對方心理上有愧疚感,也給自己找臺階下。

比如,上文提到的朋友要借2萬塊錢,如果是買房錢不夠,你可以說自己丈母娘正好年初給小舅子買了房,自己也把錢借出去了,手頭很緊,現在只攢了3000塊私房錢,差得有點多,之前認識一個銀行做貸款的,可以提供聯繫電話。如果一定想借,也可以說先把給孩子報夏令營的錢挪用一下,共借5000給對方,讓對方感激、愧疚,到了年中,也有理由催著還錢。

但不管哪種借錢,都要做到寫欠條,按時還錢。如果不能按時還,及時止損,合理維權,絕不姑息。

你有過借錢給朋友的經歷嗎?如果一直不還錢,你是怎麼做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