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出一個自我挫敗的孩子,對他說這句話就夠了......

PubDate:2021-10-02

1

從行為植入「你不行」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從小到大,關于如何被培養成一個自信的人,沒有太多經驗,但對于如何被培養成一個自我挫敗的人,那可是,太有經驗啦!

培養一個自我挫敗的人的精髓就是要給他深深植入「你不行」的信念,讓這個信念牢不可破。

植入的方法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叫「從行為植入」:你不行。

這就是看上去各種過度的寵溺,照顧,包辦的行為。

最近看到了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男性金融詐騙+情感詐騙的嫌疑犯,在家被捕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奇觀:

父母們聽說孩子犯法了不是驚愕質問,

而只忙不迭地給孩子穿衣服穿鞋穿襪,生怕孩子出去著涼了。

雖然說關心兒子的冷暖也是正常的,哪怕孩子是嫌疑犯。但是,二十幾歲的人還要被父母親手穿鞋穿襪,平時的包辦、溺愛程度可想而知。

也難怪同樣是二十多歲,來逮捕他的員警同志已經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貢獻,而他,卻只能把能力用在犯罪上。

雖然沒有更多的資料佐證,但我們可以從這個細節管窺到這個孩子有多少能自己做的能力被父母的這種看似「愛」的行為給挫敗了。

所以無法在他這樣一個本該自立于社會的年齡發展出相應的能力,只好在一個詐騙團夥中打雜,最終被捕。

這是一個極端案例。

但類似的感覺,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優秀,但有一度,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鬱,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優秀都是父母通過自己的經濟基礎和人際關係幫助他做到了。

如果父母不是有那麼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他就一無是處。

父母為了他的學業和事業發展做了很多煞費苦心的鋪路,以為這是在幫孩子,但殊不知給孩子傳遞的感覺是:你不行。

不說一字,已經給孩子狠狠的一記「自我挫敗」。

2

從語言植入「你不行」

除了一些沒有覺察的行為上挫敗孩子,更常見的是用語言挫敗孩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種類:

專找孩子缺點:孩子做得好的被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當沒有看見;

比較:看看別人家孩子;

語言用詞極端:你總是不行,你啥都做不了,你沒有一點進步,你以後可怎麼辦……

相信我們小時候都沒少聽過這種「教育」。

這種「教育」的作用,看上去是對你嚴格要求,希望你更好,但傳遞給孩子的,卻是「我不行」的深深的挫敗感。

集齊行為上的包辦和語言上的打擊,可以召喚一個「自我挫敗大禮包」。

多少人從小到大不知道收了多少這種「大禮包」。

但為何我們會「收下」這個「大禮包」呢?也就是不知不覺認同這種「我不行」的暗示呢?

3

自我挫敗:保護自戀的一種方式

人之所以容易自我挫敗,也跟與生俱來的全能自戀感有關。

作為人類,雖然理智上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宇宙中渺小得如一粒微塵,但在幻想中,總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不能接受現實與自己預期的不符。

這種感覺,本來只是大量存在于嬰兒心理中,但不僅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面臨挫敗的時候,也仍然會時不時退回到這個不能接受現實挫敗的狀態。

從嬰兒到成人的心理進化路途上,有一個漫長的逐漸與現實碰撞,從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到逐漸適應現實,

認識自己局限,並在可以接受局限的基礎上盡力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的過程。

如果這是一個健康的過程的話,一個成熟的人會有勇氣「讓現實來挫敗自己」,並且在這種這挫敗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能力。

但一個長期在自戀的狀態的人是不敢讓現實來挫敗自己的,所以他們往往進行自我的挫敗。

在沒有去真正幹什麼事情的時候,先說自己不行,或者先不去盡全力,因為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保存住一種「如果我去努力了,也許就行了」的感覺。

不想直面「我不能」的鐵一般的現實,是為了保存住心中「我能」的幻想。

剛工作的時候,我曾經在廣告圈中混過一段時間,當時因為懼怕傳說中的瘋狂加班,辭職考研了。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每當我想起那段時光,我都忍不住幻想,如果當時不辭職,在廣告圈堅持下來,說不定,我如今也在這個行業大有一番作為了。

但實際上,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僅僅懼怕加班,而是更害怕面對自己寫的文案被斃,被要求大幅度修改的挫敗感。

所以我選擇了先把自己挫敗,先認為自己不適合做這個,回避可能經歷的現實挫敗。

不僅在大事上可能會先把自己挫敗,在很多小事上也是如此。

比如在課堂上想要提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想是不是自己提的問題很蠢,很低級,很不值得被回答,終于就沒有提這個問題。

在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感覺總有一股力量拉著我讓我別做,自己先滅了一半的威風,好不容易掙扎著做了,內心又是對結果的各種悲觀的預估。

除非結果各方面都特別令人滿意,不然,只要有哪一方面的完成度不是特別好,就總是會心情低落半天。

所以即使是做出了一些成績,也仍然收穫更多的是挫敗感,而非成就感。

這種挫敗感,遮蓋著的是「我本可以更成功」的勃勃野心。

4

敢于被現實挫敗

一個嬰兒在走向幼兒,兒童和成人的路上,佈滿了各種各樣被現實挫敗的「機會」。

如何善用這些機會將決定一個人究竟是發展成為敢于被現實挫敗的人還是一個隻敢被自己挫敗的人。

敢于被現實挫敗,並不意味著真正永久的失敗,而是一種能夠耐受現實挫敗,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最終達到與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收穫一種充實的成就感。

而只敢被自己挫敗,則極有可能一直停留在一種挫敗的感覺當中,即使現實能夠取得一定成就,但他們的心裡仍然更多地感受到挫敗,進而感受到無意義。

在孩子經受每一個現實的挫敗的時候——無論是兩三歲穿不好襪子,四五歲搭不好積木,上學了寫不好字,做不出題目,交不上朋友,真正能夠幫助他們逐漸接受現實挫敗的方式,不是如前所述地用行為包辦代替,也不是用語言雪上加霜地打擊,而是:

不要怕孩子被現實挫敗,放手讓他們嘗試,擁有更多的「讓現實挫敗」的機會;

在孩子經歷失敗的時候,去承認他們此時此刻糟糕的情緒,並且允許這些情緒流淌出來。

兩者的結合,可以召喚一個「抗自我挫敗」大禮包。

當挫敗的情緒被允許表達和流淌,挫敗便逐漸不是可怕到要令人崩潰的事情,當挫敗不那麼令人崩潰,就有了更多勇氣去做更多現實的嘗試和努力,當有了機會去做更多現實的嘗試和努力,更多成功的經驗也就隨之而來。

一個「自我挫敗」的人便能夠逐漸轉型為「化挫敗為成功」的人。

在孩子經受每一個現實的挫敗的時候——無論是兩三歲穿不好襪子,四五歲搭不好積木,上學了寫不好字,做不出題目,交不上朋友,真正能夠幫助他們逐漸接受現實挫敗的方式,不是如前所述地用行為包辦代替,也不是用語言雪上加霜地打擊,而是:

不要怕孩子被現實挫敗,放手讓他們嘗試,擁有更多的「讓現實挫敗」的機會;

在孩子經歷失敗的時候,去承認他們此時此刻糟糕的情緒,並且允許這些情緒流淌出來。

兩者的結合,可以召喚一個「抗自我挫敗」大禮包。

當挫敗的情緒被允許表達和流淌,挫敗便逐漸不是可怕到要令人崩潰的事情,當挫敗不那麼令人崩潰,就有了更多勇氣去做更多現實的嘗試和努力,當有了機會去做更多現實的嘗試和努力,更多成功的經驗也就隨之而來。

一個「自我挫敗」的人便能夠逐漸轉型為「化挫敗為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