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適度的示弱認慫,才是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

PubDate:2021-10-01

 前段時間看視訊,被一位智慧的媽媽圈粉。

晚上,這位媽媽正準備睡覺時,突然看到地上爬出一隻蟑螂,她害怕地趕緊喊兒子過來幫忙。

只見,她三歲不到的兒子,聽到媽媽的求助,奶瓶都還沒來得及放下,拿著一隻小拖鞋,趕緊來救場。

最後,兒子勇敢地用拖鞋幫媽媽解決了困難,成了家裡的「小英雄」。

這位媽媽在兒子面前看似很「慫」,實則擁有大智慧。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媽媽的示弱,

是一種讓渡,能激發男孩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快速獨立,從而學會擔當。」

都說「為母則剛」,可在兒子面前,媽媽們其實大可不必「太強」。

媽媽適度的示弱認慫,才是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

1

媽媽的每次示弱

都是在製造機會讓男孩變強

抖音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感觸頗深。

媽媽帶五歲男孩爬山,男孩面對有些陡峭的臺階,害怕得挪不動腳步。

無論媽媽怎麼鼓勵,男孩一直鬧著要抱。

于是,她調整策略,假裝認慫,對兒子說:「媽媽擔心摔跤,寶貝可以牽著我走麼?」

沒想到上一秒還矯情的兒子,看著「嬌弱」的媽媽,一口答應了要求,像換了個人似的,主動拉起媽媽的手。

因怕媽媽摔著,他走路非常小心,還勇敢地對媽媽說:「媽媽別怕,有我在,

我是男子漢。」

每個男孩心裡都有個「英雄夢」,媽媽的示弱,是男孩最無法抗拒的溫柔,

當男孩感受到媽媽的需要,內心的勇氣和力量就會被喚醒,從而變得強大。

就像教育家盧勤老師說的:「媽媽越慫,兒子反而越勇敢。」

在生活中,盧勤老師常創造機會,給兒子練膽。

有次,她和兒子一起走回家,快到樓梯口,她突然委屈地說:「你爸出差了,可媽媽很怕樓梯間的那條狗,不敢上樓,怎麼辦啊?」

年幼的兒子其實也怕,但一想到還要保護媽媽,就瞬間有了勇氣。

他拍著小胸脯說:「媽媽,別怕,有我在,它不敢欺負你。」

盧勤老師聽完,把兒子誇讚了一番,兒子在樓梯口走路都更有底氣了。

《養育男孩》一書中說:

「每個男孩心裡都住著一個男子漢!你要做的就是幫他成為他心目中的男子漢。」

在男孩的成長階段,6-13歲是他嘗試成為男人的時期,他們渴望成為男子漢的欲望更強烈。

這時,媽媽可以適時地向孩子示示弱、認認慫,讓孩子在被需要中,變得更有力量;在獨立思考中,學著長大。

這種溫柔,看似「嬌弱」,

卻是男孩披上鎧甲快速成長的動力。

2

媽媽懂得「認慫」

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心疼和體諒

知乎上,看到一個媽媽吐槽孩子,讓人唏噓不已。

她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大事小事勞心勞力。

但僅因一次加班,忘記給兒子買玩具,兒子便大發雷霆,完全體會不到媽媽的辛苦。

她在留言裡痛苦地發問:「為什麼自己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一點不感恩?」

評論裡有個紮心回答:「你那麼強,活該你累。」

有時,不是孩子不心疼父母,而是長這麼大,我們沒有給過孩子心疼自己的機會。

當媽媽一心一意地為孩子付出,什麼都不用孩子動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覺得媽媽很強大,強大到不需要被心疼;

當媽媽像超人一樣,無所不能時,孩子便會在保護傘下,

收起自己的羽翼,不僅沒有自理能力,更不會體恤父母。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指出:

「父母説明孩子的方式不是寸步不離事事代勞,而是閃到一邊,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一期綜藝節目中,主持人金星曾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秘笈」。

有次她出差回來,舟車勞頓太疲憊,但要照顧兒子,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起身忙碌。

兒子看見媽媽狀態不佳,關心地問她是不是病了。

她靈機一動,想著要不趁這個機會,看看孩子是否能獨立應對。

于是,她虛弱地說:「媽媽今天實在不舒服,沒辦法送你上學了。」

沒想到,平時毛躁的兒子,忙去倒了杯水給媽媽,還學著媽媽的模樣,做了早飯,不忘囑咐媽媽別忘記吃,接著自己整理好試卷放書包,

然後坐校車上學。

兒子獨立暖男的形象,和平時判如兩人,讓她刮目相看。

從那以後,她便經常「裝弱」,兒子反而越來越能幹,最重要的是越來越懂得心疼媽媽了。

一個「完美無瑕」的媽媽,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如果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包攬了一切,表現的過于強大,那必然會削弱孩子的責任感,覺得媽媽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

而學會「認慫」,就是選擇卸下自己強大的偽裝,喚醒孩子內心那份最純樸的感情——愛與感恩。

在孩子成長的天平上,當媽媽把自己那一端的砝碼減弱,孩子才能真正看到媽媽的辛苦與付出,最終學會反哺。

3

媽媽的「嬌弱」

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看過一篇心理學的文章,裡面提出: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從 10 個月開始,看見家人掃地、扔垃圾、招待客人……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等到 2、3 歲就會趨向于嚷著「讓我來」。

所以,從小媽媽就可以向孩子釋放「求助」的信號,讓孩子主動積極地去參與、體驗生活,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

1、生活上「撒嬌」,孩子更有責任感

主持人周洲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提到,其實暖男是可以通過媽媽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她在節目中分享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萬能公式,適合媽媽正確地向孩子示弱。

比如,媽媽下班回家,累了一天后發現孩子特別吵鬧。

一般的媽媽會大吼大叫,把孩子訓斥了一頓後,自己心情也愈發鬱悶。

而正確的三步走做法,應該是學會「撒嬌」式溝通:

陳述客觀事實。「哎呀,兒子,你聲音有點大。」

闡述個人感受。「媽媽今天工作了一天,好累哦。」

表達具體需求。「你可不可以聲音小一點,幫媽媽倒杯水,讓媽媽休息下。」

同時,在孩子幫忙後,及時地對孩子表達讚揚和肯定,正向的鼓勵會讓孩子更加主動。

如果媽媽想培養出共情的、溫暖的、能體諒別人的孩子,一定要學會在生活上有技巧地示弱。

2、學習上「低頭」,孩子更自覺。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的作者袁梅曾分享過,自己陪兒子學習的趣事。

她說,兒子從小就喜歡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知識明明她知道,也會故意裝弱,承認自己無知,然後鼓勵兒子去主動尋找答案。

久而久之,兒子的學習探索欲爆棚,沒事就喜歡考媽媽,在家當「小老師」。

兒童教育專家周海宏曾說過:「適當示弱,在親子關係中,是很有意義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技巧,不僅能保護孩子的天性,還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媽媽在兒子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低頭認慫,會讓他在被認可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從而學習更加自覺主動。

3、決策上「放手」,孩子更有主見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雖然她工作上雷厲風行,但在兒子面前卻「慫」到不行。

看過她和兒子的相處模式,家裡大事、小事,小到一天吃什麼,大到旅行計畫,總是讓兒子幫她出主意:

「兒子,你幫媽媽看看,週末吃什麼好?」

「兒子,你幫媽媽選選,買哪副畫放家裡更合適?」

「兒子,你幫媽媽想想,這次旅行要準備些什麼?」

私底下,我打趣地問她:「你在兒子面前,怎麼變得智商為零了?」

朋友意味深長地說:「和兒子相處,有時就得學會演,你越表現得比他弱,才能培養他自主判斷的能力, 這是當媽的藝術。」

確實,在她長期有意地培養下,兒子有著明顯高于同齡人的主見,有時候思考問題比大人還全面,讓很多朋友誇讚不已。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在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一定要學會示弱,要經常把問題拋給孩子一起討論,孩子就會努力幫助父母一起解決難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反而會越來越成熟。」

男孩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面臨各種選擇;

媽媽要做的不是強勢地插手幫他解決,而是學會「放手」,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想辦法自己解決,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人。

4

曾聽過一句話:「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的放開孩子的手,推著他們去成長。」

懂得向孩子低頭的媽媽,並不是真的慫,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地讓步,而是一種「柔軟」的智慧。

最柔軟的,有時往往能給孩子帶來最堅強的力量。

曾看過一首小詩:

這世上

母愛有很多種

一針一線的惦記與溫情是母愛

一日三餐殫精竭慮的照顧是母愛

而會撒嬌示弱

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母愛。

世間萬物,能量守恆。親子關係,亦是如此。

當媽媽開始示弱、認慫,那種柔軟的力量會激發孩子成長的能量,孩子由此變得更加獨立、勇敢、自信。

于是,那個小小的人兒,開始學會用小小的肩膀替媽媽遮風擋雨。

闡述個人感受。「媽媽今天工作了一天,好累哦。」

表達具體需求。「你可不可以聲音小一點,幫媽媽倒杯水,讓媽媽休息下。」

同時,在孩子幫忙後,及時地對孩子表達讚揚和肯定,正向的鼓勵會讓孩子更加主動。

如果媽媽想培養出共情的、溫暖的、能體諒別人的孩子,一定要學會在生活上有技巧地示弱。

2、學習上「低頭」,孩子更自覺。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的作者袁梅曾分享過,自己陪兒子學習的趣事。

她說,兒子從小就喜歡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知識明明她知道,也會故意裝弱,承認自己無知,然後鼓勵兒子去主動尋找答案。

久而久之,兒子的學習探索欲爆棚,沒事就喜歡考媽媽,在家當「小老師」。

兒童教育專家周海宏曾說過:「適當示弱,在親子關係中,是很有意義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技巧,不僅能保護孩子的天性,還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媽媽在兒子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低頭認慫,會讓他在被認可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從而學習更加自覺主動。

3、決策上「放手」,孩子更有主見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雖然她工作上雷厲風行,但在兒子面前卻「慫」到不行。

看過她和兒子的相處模式,家裡大事、小事,小到一天吃什麼,大到旅行計畫,總是讓兒子幫她出主意:

「兒子,你幫媽媽看看,週末吃什麼好?」

「兒子,你幫媽媽選選,買哪副畫放家裡更合適?」

「兒子,你幫媽媽想想,這次旅行要準備些什麼?」

私底下,我打趣地問她:「你在兒子面前,怎麼變得智商為零了?」

朋友意味深長地說:「和兒子相處,有時就得學會演,你越表現得比他弱,才能培養他自主判斷的能力, 這是當媽的藝術。」

確實,在她長期有意地培養下,兒子有著明顯高于同齡人的主見,有時候思考問題比大人還全面,讓很多朋友誇讚不已。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在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一定要學會示弱,要經常把問題拋給孩子一起討論,孩子就會努力幫助父母一起解決難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反而會越來越成熟。」

男孩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面臨各種選擇;

媽媽要做的不是強勢地插手幫他解決,而是學會「放手」,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想辦法自己解決,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人。

4

曾聽過一句話:「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的放開孩子的手,推著他們去成長。」

懂得向孩子低頭的媽媽,並不是真的慫,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地讓步,而是一種「柔軟」的智慧。

最柔軟的,有時往往能給孩子帶來最堅強的力量。

曾看過一首小詩:

這世上

母愛有很多種

一針一線的惦記與溫情是母愛

一日三餐殫精竭慮的照顧是母愛

而會撒嬌示弱

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母愛。

世間萬物,能量守恆。親子關係,亦是如此。

當媽媽開始示弱、認慫,那種柔軟的力量會激發孩子成長的能量,孩子由此變得更加獨立、勇敢、自信。

于是,那個小小的人兒,開始學會用小小的肩膀替媽媽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