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人類或永遠被關在地球?科學家:人類或無法在火星長久生活

PubDate:2021-09-08

火星與地球存在非常多相似之處,如兩者的自轉週期非常接近,也有類似的四季輪回等。所以很多人認為火星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如馬斯克先生計畫在2050年之前發射星際飛船將100萬人送上火星,阿聯酋也希望在2117年之前在火星打造火星城市。但是有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沒法長時間在火星表面生存,這是怎麼回事?

人類或無法在火星長久生活

發佈在《空間天氣》雜誌上的研究論文指出,雖然宇宙空間輻射會對人類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帶來很大的威脅,導致人類前往火星存在嚴格的限制,造成了技術上的困難,但是人類前往火星還是可行的。

研究人員認為,當太陽活動達到最高水準時,就是人類前往火星的理想時間。因為在太陽活動達到最高水準時,來自宇宙深處的高能粒子就會被增強的太陽活動所偏離,從而保護宇航員免遭這些高能粒子的影響。

雖然在這個時候飛往火星面臨的宇宙輻射可能會相對較少,但是科學家認為火星往返旅行的時間保持在四年以內。

如果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球的時間需要控制在4年以內,這意味著人類可能沒法在火星表面長時間生活。

以當前飛船的飛行速度,前往火星需要飛行近半年時間,從火星返回地球也需要近半年時間,所以單次火星任務中,人類在火星表面工作、生活的時間可能只有3年時間。

這是因為火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磁場保護,來自宇宙深處的輻射會直達火星表面,宇航員在火星表面長時間生活、工作,就會受到這些宇宙輻射的傷害。

在月球表面受到的輻射量相當于地球表面的400倍,而在火星表面受到的輻射量相對較少,但也大約相當于月球表面輻射量的三分之二。與地球受到的輻射相比,這些外星球的輻射其實是非常強的,人類確實是沒法在這些外星球長時間生活。目前火星是人類能夠抵達的類地行星之一,而且是一顆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如果沒法在火星上面生活,人類何去何從,難道真的只能困在地球上了嗎?

從這一項研究來看,未來人類踏上火星可能會面臨很多挑戰,但並不意味著人類要被圈禁在地球上。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其實還是可以在火星表面打造一些封閉式的火星城市,或者封閉式的火星地下棲息地,我們能夠在這些封閉式的空間內生活、工作,當需要到達火星「野外」活動時,可以穿著先進的宇航服。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其實還是可以在火星表面生存較長時間的。

雖然可以打造封閉式的棲息地,但是火星其實並不是理想的「第二家園」,如火星的質量比地球小得多,意味著我們在火星表面的生活與在地球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差別,引力的差異也會導致火星移民者的身體出現變化。所以,科學家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與地球非常相似的類地行星,

作為我們的新家園,而火星則可以作為我們走向宇宙深處系外行星的跳板。

「超宜居」行星

宇宙深處的類地行星數以億萬計,目前我們已知的系外行星只有4000多顆,雖然暫時還沒從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中找到外星生命,

但是科學家從已知的4500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認為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生活,可能會比地球更舒適。

科學家們確定了「超宜居」的條件,其中包括行星的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與主恒星的距離、是否存在液態水等。雖然沒有一顆已知的系外行星能夠滿足全部「超宜居」條件,但是基本上都能夠滿足4個這樣的條件。

有一些「超宜居」行星的尺寸比地球大一些、溫度比地球稍微高一點,甚至可能比地球的環境更加潮濕。再加上這些「超宜居」行星環繞的主恒星壽命比我們的太陽更漫長,意味著這些「超宜居」行星適宜生存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不過,雖然確定了「超宜居」的條件,並且確認了24顆「超宜居」行星,人類目前卻沒法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因為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超過100光年。人類現在連太陽系都還出不去,更別說到達這麼遙遠的「超宜居」行星。

從這一點來看,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可能真的只能被「困」在地球,或者只能到達火星,短暫移民到火星。隨著科技的進步,能夠實現超遠距離的星際移民後,我們或許就可以前往這些「超宜居」行星了。

但是基本上都能夠滿足4個這樣的條件。

有一些「超宜居」行星的尺寸比地球大一些、溫度比地球稍微高一點,甚至可能比地球的環境更加潮濕。再加上這些「超宜居」行星環繞的主恒星壽命比我們的太陽更漫長,意味著這些「超宜居」行星適宜生存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不過,雖然確定了「超宜居」的條件,並且確認了24顆「超宜居」行星,人類目前卻沒法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因為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超過100光年。人類現在連太陽系都還出不去,更別說到達這麼遙遠的「超宜居」行星。

從這一點來看,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可能真的只能被「困」在地球,或者只能到達火星,短暫移民到火星。隨著科技的進步,能夠實現超遠距離的星際移民後,我們或許就可以前往這些「超宜居」行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