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心理學家:假如你有3種表現,別人不會拿你「當回事」

PubDate:2021-09-18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多人活動中,每次發言總被別人輕而易舉地打斷;

適時提出觀點,卻常常無人理睬;終于勇敢一回,大聲表達的時候,換來的只有全場鴉雀無聲,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人是群居性動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無法避免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些人天生善于應付,無論遇到哪種情境,都能輕而易舉地佔據C位;

而有些人則與之相反,在群體活動中經常被人忽視,說話沒人聽,觀點沒人理,冒犯點形容,就是「不被當回事」。

「不被當回事」受主客觀影響,客觀情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而主觀上,

他們都往往表現出相同的人格特質,有類似的心理和行為特徵。

簡單來說,就是人際交往是互動的,「不被當回事」不完全是別人的原因,而極有可能是你在無意之間,向對方傳達了可以「不被當回事」「你可以任意欺負我」的信號,促成了這種結果。

這種信號隱匿到了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中,很多時候都難以發現,那麼,「不被當回事」的人有哪些特點呢?

1. 脾氣懦弱,缺少攻擊力

通過觀察,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不被當回事」的人,都有脾氣溫和甚至懦弱這一人格特質,在對抗性的情境中,更容易妥協。

群體活動中,觀點衝撞是很平常的事,當觀點衝撞時,必然有一方會勝出,另外一方或多方會妥協,但「不被當回事」的人,往往都是最後認輸、妥協的人。

這些人一旦遇到觀點否定,首先想的不是堅持,而是你說的也有道理;

看到場上其他人沉默,他們會默認為這批群眾不是認同,而是下一秒也會站起來反對;

想要駁斥對方,卻常常被顧慮牽絆,綜合衡量對方的性格、身份、權力等與觀點根本無關的因素,

往往爭辯不了幾句就被說服,沒說上幾句話就已經妥協,無論觀點對不對,最後都以一句「好吧,聽你的」結尾。

在爭辯中容易妥協,在行為上容易跟從,只要不是太個人利益的活動,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參加。隨大流,雖然不一定開心,但一定不會出錯。

2. 善于內歸因,自我認同感低

這種缺乏攻擊性的人格特質不是一時之間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打磨,在無數經歷中強化形成的。

經歷了很多「不被當回事」的瞬間,主觀上,他們合理化了很多別人的行為。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習慣性的內歸因。

一件事,無論做成功還是做失敗,都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去找原因,但不被重視者,卻往往習慣于把成功歸為外因,把失敗歸為內因,並且在內歸因上,對肯定自己的方面有著近乎苛刻的標準。

兩個人共同做成的一件事,即便自己出了80%的力,他們也會想,如果沒有別人的20%,事情是否會這樣順利?又或者,別人會不會看到自己所做的80%?

在自我認同上,他們容易被負面評價影響,

這種信號一旦發出,就很容易給別人發出不自信的信號。而不自信的人想要被別人重視,通常要比自信的人更難。

3. 習慣自我中心主義,導致失去民心

自我中心主義,表面上看,跟脾氣溫和、攻擊性弱是矛盾的,但其實這是一體兩面,

很多「不被當回事」的人,雖然在對抗性的情境中容易妥協,但一旦掌握了權力,對內則是堅持到底。

這一點在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中的陳陳陳身上有明顯的體現。陳陳陳脾氣溫和、習慣妥協,無論是開會期間觀點被反駁,還是和張翰發生衝突,都能以客觀理智的心態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對反對者提出的意見通通表示理解。

但一旦大權在握,可以開展自己喜歡的行為藝術,陳陳陳就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他不會主動思考行為藝術的主題,是否會引起大家的興趣,要如何修改行為藝術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反而要求大家盡可能配合。

大家好言相勸,提醒他舉辦集體活動的時候需要投票表決,

他也未曾放在心上,直到以張翰為代表的參與者,用實際行動進行反抗,引發針尖對麥芒的衝突,陳陳陳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開始反思,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藝術。

不過,以最後一次曬太陽的行為藝術來看,改變也只是細枝末節,對于行為藝術的核心、主題,

陳陳陳依舊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想法,並沒有和大家一起討論。在行為藝術這一塊,他始終以自我為中心,有自己的堅持,沒有抓住群體大部分人需求,也不願根據其他人的想法進行根本上妥協。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造成了群體出現不滿情緒,只能以對抗的方式解決。

每一次對抗,都會帶來一次權力的鞏固或轉移,而「不被當回事」的人缺少攻擊力,在對抗中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久而久之,就容易在群體中失去權威,最後不被他人當回事。

群體人際關係很難處理,但有時候癥結可能不在他人身上,而是在自己,況且改變他人也很難,不如先從自己開始,稍微改變一下自己,一些人際關係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也不失為一種巧妙的破題方式。

也不失為一種巧妙的破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