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這三位名垂青史的名人也曾多次落榜

PubDate:2021-09-28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之後,唐朝將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並將其推行為古代選拔人才主要考核方式。在之後的一千三百年間,科舉制度雖然內容會隨著朝代更迭而進行改變,但其主要形式卻依舊保持著不變,始終給寒門士子提供了一條出人頭地之路。科舉制度的成功,不僅為當朝者貢獻了大量的人才,而且影響極其深遠。不僅傳入我們的周邊各國,甚至對我們當代的考試選拔制度都有著不少借鑒意義。

而在古代,科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十年寒窗依舊名落孫山的人並不少見,甚至這三位在如今享譽盛名的古人,

都曾在科舉中多次落榜。

科舉

杜甫時運不濟兩次落第

自小家庭條件不俗的杜甫,自小就聰明好學,七歲時就已經會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可就是身具這般條件的未來詩聖,卻接連在科舉連栽兩個跟頭。

西元735年,二十三歲的杜甫信心滿滿的回鄉參加鄉試,

小小的鄉試當然難不倒這位未來詩聖,他也順利得到了參加會試的機會。結果第二年的會試,我們的詩聖就不幸落第。名落孫山後,杜甫也大受打擊,跑了父親所在的兗州散心。

之後的十年內,杜甫沒有再參加科舉,而是四處遊歷,途中還寫下了一首《望嶽》,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來表明自己的決心。之後在洛陽,杜甫結識了當時已經名傳天下的李白,兩人先後三次見面,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算下來,杜甫前前後後也給李白寫了十多首詩。

西元747年,三十五歲的杜甫在唐玄宗的詔令下,再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結果奸相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自導自演一場大戲,最後以一句「野無遺賢」,

將參加考試的考生紛紛黜落,杜甫也就這樣再一次被刷了下來。

再次名落孫山後,杜甫也絕了科考及第的想法,之後一直給權貴學信,以求得到賞識。鬱鬱不得志的杜甫就這樣熬著日子過,直到四十四歲,才被授予了一個兵曹參軍的不入流官職。之後的杜甫一直在社會的最底層苦苦煎熬,目睹這個帝國的衰亡。

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讓杜甫對現實的認知逐漸清晰,寫出了大量反映國家現狀和人民生活的詩句,成就了其詩聖之名。

杜甫

李時珍接連落榜棄八股改學醫

雖然沒有杜甫那樣天賦秉異,但李時珍六歲時同樣就已經開始讀書,在父輩們的期盼的目光下,他十四歲就有了秀才之名。可之後的科舉之路,對李時珍而言,卻充滿了失望和落寞。

考上秀才後,李時珍曾先後三次參加科舉,可惜三次科舉兩個舉人都沒有中過。甚至其中一次科舉考試中,他還因為過度用功而積勞成疾,接連數天高燒不退,生命一度陷入危險之中。

西元1540年,在滿懷希望的參加考試,

卻落得失望而歸的境遇後,李時珍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此後,他閉口不言八股,專心從事父輩所研究的醫學領域。實現了從一個儒生到醫者的轉變。

而正是這番選擇,明朝少了一個之乎者也的讀書人,卻多了一個聞名後世的醫學大家。

李時珍

王陽明三次科考終成進士

李時珍告訴你明朝八股文考試很難,而守仁先生告訴你明朝科舉真的很難!

西元1492年,二十一歲的王陽明與兩位好友一同參加科舉鄉試,結果三人都同榜中舉,于是三人約定一共赴京參加會試。次年,三人果然一同入京赴試,結果遺憾的是,兩位好友高中進士,而王陽明先生卻名落孫山了。當時內閣首輔李東陽因惜其才華,還對他說道「你這次未中進士,下次一定可以狀元」。

二十五歲時,王陽明第二次參加科舉,然而這一次又失敗了。連續兩次科舉失敗,其父擔心他備受打擊,安慰他說「這次失敗也沒關係,下次努力就一定能中了」。聽到父親的話語,守仁先生卻笑了起來,對著父親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

可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又過了三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越挫越勇,再一次參加科舉會試。這次終于沒有了遺憾,他以良好的發揮,被欽定為第十名,也就是二甲第七人。之後的王陽明以一介文人之身,平天下之亂,成為了整個大明為數不多文武雙全的英才。

王陽明

所以說,有的時候考試失敗根本不算什麼,畢竟連上面三位赫赫有名的古人都曾多次落榜,可經過他們的努力,他們不也實現了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