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萬隻到6千隻,巴掌大的小猴子,也算為人類作出過不小「貢獻」

PubDate:2021-09-04

在靈長類大家庭中,有一種猴子可謂是「頭可斷,髮型不能亂」的典型代表。

這種只有巴掌大的小猴子,因為腦袋上的披肩髮而透露著一絲霸氣,既有點印第安酋長的感覺,又自帶搖滾范兒,而它們也就因為頭頂上的毛得了名——棉頂狨。

所謂「棉頂」,指的是棉頂狨頭髮的色澤與質地,平時它們那一頭白毛就很蓬鬆顯眼,要是受到了驚嚇或者準備發起攻擊,濃密的白色毛髮還會高高豎起,更顯威風。

「狨」則是指棉頂狨與狨科動物的親緣關係,像所有家族成員一樣,棉頂狨體型很小,體重不到1斤(平均430克),體長大約20公分,也就跟人類成年男性的手掌差不多大,可謂是真正的「巴掌大小」。

棉頂狨體長雖然有限,尾巴卻很「爭氣」,通常能比身體長出15到20公分,拖著這條長尾巴,棉頂狨穿梭于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的熱帶森林中,尋覓瓜果、昆蟲、樹葉,靠著樹林生活,也幫植物們傳播種子。

然而,棉頂狨躍動林間得相當小心,不僅因為其需要時刻提防捕食者,也與它們那條無法「抓握」的尾巴有關。

的確,有不少靈長類的尾巴都非常靈活,比如同樣生活在南美洲的卷尾猴、蛛猴,它們移動時常會用尾巴尖勾住樹枝樹杈,尾巴配合四肢使用,攀緣速度極快,還能降低掉落的風險,它們甚至還能夠用尾巴抓取食物,及四肢所不及。

而且,就算是只用尾巴纏住樹枝,卷尾猴、蛛猴也不用擔心掉落,有力的尾巴完全能夠承住它們的重量。

但是,棉頂狨的尾巴做不到這些,它只能被用于保持平衡,牢牢抓握樹幹的重任,則由有力的爪子負責

同時,棉頂狨也會儘量在降低的樹木上活動,以此保證自己的安全。

事實上,人類對棉頂狨的關注並不局限于它們的酷炫的髮型和不太靈活的尾巴,如何利用棉頂狨做研究才是一直以來的重點。

利用棉頂狨做研究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那時候人們發現圈養的棉頂狨有超過兩成出現了一種腸道問題,類似的癥狀也會出現在人類身上,而且會引起許多更嚴重的、威脅生命的問題。

因此,為了加大研究力度,僅那段時間就有近3萬隻棉頂狨從哥倫比亞被出口到美國,用于腸道、生育等方面的生物醫學研究,又因為棉頂狨體型小,也讓它們進一步成了實驗室圈養、研究的理想動物。

據統計,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野外生活著大約40000萬隻棉頂狨,如今僅剩下6000只,其中的成年個體大約只有2000只。這一方面是棲息地的破壞讓棉頂狨無處棲身,在哥倫比亞,森林砍伐使近乎98%的棉頂狨棲息地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便是遺留的問題,早年的生物醫學研究消耗了太多棉頂狨,即便它們繁殖快,每年能夠生產兩次,每次基本上都是一對異卵雙胞胎,

但也很難趕上被消耗的速度。

事實上早在1973年,棉頂狨就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限制將其用于實驗研究,但是對棉頂後造成的種群生存威脅已經無法彌補,現在的它們依舊是極危物種。

可以說,棉頂狨曾經為人類做出了一些貢獻,單從這一點出發,如今的人類也該留給它們足夠的生存空間,放它們一條生路。

單從這一點出發,如今的人類也該留給它們足夠的生存空間,放它們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