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孩子有兩種表現,家長以為是童真,其實恰恰是情商低,最好趕緊改

PubDate:2021-09-01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總是當著大家面揭別人短、戳別人痛處,被提醒了還不服氣地一昂頭「我這人就是說話直」,讓人尷尬至極;此外還總有那種在各種場合扮演「愣頭青」角色的人,不顧現場氛圍亂開玩笑,或者在該嚴肅的時候扮輕佻、該開玩笑的時候偏偏正色講道理,生生地製造一個又一個社死場面卻不自知。

這樣的人,往往沒什麼人緣和好友。他們不明白,問題出在自身「情商低」上。

其實情商這個東西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培養。但很多時候孩子做了情商低的事情,不少家長往往會覺得那是「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好」,錯過了指導和培養的最佳時機,實在可惜。

「情商之父」戈爾曼(也就是提出「情商」這個詞的人)曾將情商總結為幾個方面,注意到自己的情緒、瞭解別人的情緒、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會在人際交往中根據別人情緒來調整行為。

對照這幾點,孩子情商低的特點還往往會被誤認為是童真,家長若不及時糾正,將來孩子可能會吃大虧。

脾氣差,總愛亂發脾氣—不懂得控制情緒

閨蜜家的孩子就這樣。遇到什麼不順心不合她意的事情,她總要大喊大叫或者乾脆跺腳。閨蜜每次遇到這情況,總說把女兒給慣壞了,我卻不這麼覺得,而是這是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表現。

當然,作為孩子,本身控制情緒的能力就較弱。想想看,我們成年人遇到讓自己大為光火的事情,還忍不住要跳腳罵人呢。但這並不代表孩子不能做到情緒控制。

同事曾經把自己兒子帶到公司裡來,期間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兩人有了爭執,小男孩氣呼呼地說「我要冷靜一下」,之後找了個角落裡的椅子坐下一聲不發,幾分鐘後就和媽媽恢復了正常對話。我納悶這個5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控制情緒的,同事笑著說「我在家裡就是這樣的呀!」

看,其實想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並不難,那就是家長自身在有情緒快要爆發的時候忍一下,

找個獨處空間冷靜一下,情緒穩定之後再跟孩子溝通即可。

說話總是「煞風景、童言無忌」—不瞭解別人情緒

我在老家住的家屬院不大,一共兩棟樓,中間有空地,鄰居們閒暇時會在院裡談天說地,互相之間很親密。孩子們也常常穿插中間,或者玩耍,或者接一句大人的話,大家嘻嘻哈哈氣氛很熱鬧。

但我們特別不歡迎其中一個半大孩子,因為他說話總是「煞風景」。比如一群人正在討論誰保養得好,顯年輕,這孩子跑過去「她才不年輕呢,一臉枯樹皮!」這個正是他奶奶。他奶奶將他一頓打,周圍人哈哈大笑。這時候他又來一句「你們都是枯樹皮!」一群奶奶輩的人笑得就有些尷尬,因為這孩子不小了,快10歲了。

兩三歲的孩子因為缺乏生活常識,常常會說些可笑的話,我們謂之「童言無忌」,覺得這是孩子的童真。可如果已經五六歲了說的話還是句句戳心,那就要好好反思了。

我們說情商高的重要一點是會「察言觀色」,指的其實就是看到別人的情緒,並對之做出相應反應。

如果你跟一個人開玩笑但看到他臉色一變,說明這個玩笑他並不能接受,那你就得往回圓。

其實孩子也是如此。對別人情緒敏感的孩子,會在口不擇言之前先想好,怎麼樣說別人才更容易接受,這跟莽撞無遮攔的低情商說話方式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