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12歲前,別急著灌輸知識:請讓孩子擁有這6個底層能力

PubDate:2021-08-25

分享一件我最近在少年宮看到的事:一個小男孩站在教室前,不敢參與裡面的興趣活動。老師鼓勵他去試試,奶奶在旁邊一個勁的說孩子怕生,不敢去。小男孩其實內心在掙扎,很想去又邁不開腿。老師過去跟奶奶說:你可以多鼓勵他,不要說他怕生,放手讓他參與。但是奶奶好像完全聽不懂,還在「保護」著孩子。

這件事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或者監護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是保護者?如案例中孩子的奶奶。 是保姆、「傭人」?只管孩子吃喝拉撒。 是「上級」、老師?孩子必須聽你的。

我們是否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判斷力,需要全方位的「照顧」,甚至代替了他們的思考。

科學研究發現,在孩子0-3歲需要耐心陪伴,塑造孩子的安全依戀;3-6歲需要建立規則,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6-12歲需要養成習慣,發展學習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

當每個階段父母的角色對了,孩子的青春期就能順利的度過。然而問題是,孩子到了6-12歲的時候,一些學校和家長只抓學習和紀律,忽視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

有人說,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海綿,一直在不斷吸收知識和技能。在孩子童年時期,孩子會從周圍獲取大量的資訊,進而形成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語言基礎。童年期孩子除了學習知識,自立能力,同時還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今天我們就列出來孩子童年就要掌握的幾個技能。

1.表達能力

溝通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活動,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幸福不會永遠,生活總會有一些不順的事情,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不滿,求助、謝意地非常重要的。這有助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網。

2.獨立思考和自主生活

如果孩子依賴性過強,就會容易把自己應該背負的責任轉移別人身上,比如把學習當成父母或老師的事情,如果哪天沒人督促,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孩子永遠學不會自理,對他以後的成長有益無害。

獨立自主的孩子,相當於掌握了人生的金鑰匙。讓孩子學會獨立,不是狠心,而是讓他的未來走的更穩。

3.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人格質量,對於日後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以及家庭幸福都有巨大的幫助。

只有有責任心,才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努力為自己的將來奮鬥;只有有責任心,才會對家庭負責,通過拼搏成為家人的後盾;只有有責任心,才會對他人負責,收穫別人的信任,得到更好的機遇。

而一個人如果沒有責任心,

基本就會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遲早要面對慘澹的人生。

4.受挫力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對於孩子成長中的挫折訓練對於其個性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4-5歲就是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關鍵時期,父母要引起注意。

培養孩子提高受挫力的技巧

一方面,

要讓孩子擁有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很多孩子受挫能力差,其實就是因為自信心不足,缺乏訓練導致的。

因而父母在日常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去鍛煉,即使是失敗了,孩子也會在期間得到很大的鍛煉。

另一方面,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幫助其他人,

在幫孩子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會鍛煉其受挫能力。

5.有教養,懂禮貌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並不在於他的能力和智商,而在於他是否有教養。教養是通向成功最重要的通信證,有教養懂禮貌的孩子,人緣不會太差。

如果沒有教養,就算成績再好再優秀,孩子也很難在社會立足。

6.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

樂觀悲觀的心態,會讓孩子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態度,面對同樣的境遇產生不同的看法,人生境遇也會因為不同的態度發生改變。

和樂觀的人相比,悲觀的人會認為所有的「不順」都是自己的過錯,沉寂在絕望裡無法自拔,最終毀掉自己的所有。培養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的一大步。

Wendy媽有話說:

培根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希望每一個希望兒女有所成就的父母,別用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價值。比起成績,孩子的善良、快樂、健康遠比分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