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不給兒女添麻煩!83歲阿貝每天走4公里路「賣菜賺零花錢」:淩晨5點就起來,從不喊苦!鄰居有事就幫忙,出了名的熱心腸

PubDate:2021-08-19

現代人為了掙取更多錢,都會選擇到大都市工作。為了給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到大都市奮鬥,但也因為過於繁忙,所以忘記了在家鄉等待自己的父母。其實很多時候,父母想念孩子,但因為孩子太忙所以不敢干擾孩子。

兒女不在家或常年不在,只有留守家中,自食其力。而大部分留守老人對於子女外出務工表示理解與支援,認為在家難以謀出路,不過現在資訊、交通方便,外出子女也要經常給父母通個電話,問一下老人身體情況、報下自己的平安。

近日大陸媒體報導了一位阿伯的故事:

他頭髮花白,

瘦削的臉龐刻滿了歲月留下的皺紋,面色黝黑,臉上時常掛著和藹的笑容,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精瘦的高個,佝僂的背影,肩挑一擔青菜,看起來精神抖擻。

賣菜的老人叫彭征定,今年83歲,家住大陸陝西省鎮平縣城關鎮小河村。

老人說:現在家裡就剩下他和老伴兩個人,種著兩畝菜地,每天清晨5點鐘下地摘菜,然後擔著擔子到縣城賣菜,一來回要走4公里路,30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老人說,自己其實並不是陝西人,是重慶畢節人,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遇到三年乾旱,為討生活才流落到陝西安康,

這裡有山有水就安頓下來,在這裡成了家,生養了兩個女兒。

可是女兒長大後,婚姻不由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姻緣,作為父母也不能多強求孩子,為讓女兒都稱心如意,他和老伴都同意她們遠嫁到千里之外的河北。

家裡人口少了,他和老伴只給自己留下2畝菜地,

把多餘的耕地都流轉出去了。他說:種地不在多,要少而精,自己種了多年菜,家裡又離縣城很近,種菜賣菜都很方便,什麼季節種什麼菜,是自己的拿手活。

街上的買菜的居民大多都是他多年的老熟人,知道老漢的菜吃著放心,

價格也公道,從不會缺斤短兩,籃子裡的黃花菜、黃瓜、韭菜還帶著清晨的露珠,新鮮的誘人。

他一般到上午九點多就能賣完兩籃子菜,十點多回到家裡,賣個六七十元,好的時候能賣100元(約合新臺幣430多元),把錢交給老伴,他說自己只管掙錢,老婆只管攢錢,一年下來賣菜能掙個兩萬多元(約合新臺幣86000多元)。

說起他這麼大年齡為啥還要種菜賣菜?老人說:身體好著哩,一頓飯能吃6兩米,每天要吃上半斤肉,從家裡到菜場走上十裡八裡都不覺著有啥,權當是鍛煉身體。

80多歲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聾,聲若洪鐘,帶著重慶口音說,現在生活好著哩,政府發的農村養老金和高齡生活補助每月有一二百元(約合新臺幣四五百),自己還攢下10萬零花錢(約合新臺幣430000多元)

彭爺爺挑著兩竹筐菜走在街頭,佝僂的身形雖顯蒼老,但步履依然堅定。從不喜歡給女兒、給別人添麻煩的老人,在村上卻是個出了名的熱心人,不管哪家有事,他都趕去幫忙,不管什麼活兒,他都搶著幹

有人遇到困難向他借錢他都是慷慨解囊。他說:「都是一個村的,能幫就要幫,哪天我一口氣上不來,還不是要麻煩鄰居把我抬上山!」

從小到大,身為子女總是習慣性地向父母索取,有時甚至還嫌他們給的不夠。

子女們總以為能輕鬆得到的,他們得花費多大的力氣才可以。而且很多時候,他們已經給了所有能給的,還在盡力想多給一些。

懂事的父母,像是出於本能,只要子女需要,就能給出所有。

當你每次離開家門的那一剎那,人雖然已經離開了父母,但是父母的心卻隨著你一起離開了家門,出門在外哪怕再忙,還是希望做晚輩能夠抽出來幾分鐘的時間給家裡回個電話,報個平安,否則當你在外心情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父母的心情都是焦慮的,生為父母為你操勞了一輩子,希望做晚輩的都有一個體諒父母的心。

畢竟任何人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就能夠去一直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只有我們也回報了父母,才能夠感覺到我們的這種付出,讓兩個人彼此都有著更加深厚的感情。也能夠讓父母逐漸的體會到這些孩子們的孝順,也能夠讓自己內心有著一種滿足的情感,畢竟養育了孩子這麼多年,如果沒有任何回報的話,可能他們內心也會十分失落,如果想讓他們真的感到幸福的話,那就選擇去對他們多一點關心。

報個平安,否則當你在外心情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父母的心情都是焦慮的,生為父母為你操勞了一輩子,希望做晚輩的都有一個體諒父母的心。

畢竟任何人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就能夠去一直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只有我們也回報了父母,才能夠感覺到我們的這種付出,讓兩個人彼此都有著更加深厚的感情。也能夠讓父母逐漸的體會到這些孩子們的孝順,也能夠讓自己內心有著一種滿足的情感,畢竟養育了孩子這麼多年,如果沒有任何回報的話,可能他們內心也會十分失落,如果想讓他們真的感到幸福的話,那就選擇去對他們多一點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