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在家裡,我一定不會說這麼難聽的話」,這件既憤怒又懊悔的事,99%的父母都做過!

PubDate:2021-08-17
武志紅曾說: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昨日跟閨蜜小聚,她說上週末帶兩娃回姥姥家,本來是闔家團圓高高興興的日子,結果又「不歡而散」了,準確的說只有閨蜜一個人不歡。 好久不見姥姥姥爺了,孩子們高興起來自然是容易「得意忘形」。 一開始閨蜜只是提示性的小聲勸說: 「你們小點聲,太吵了!」 「別蹦了聽到沒,床都快讓你們蹦塌了!」 「別跑了,安靜一會兒,看會書吧!」 無奈的是,每一次提醒,都伴隨著姥姥姥爺的「包庇」: 「沒事,孩子高興就讓他們玩吧!」 「行了,
別老說他們了,你也歇會兒,來吃點水果。」 這倒沒什麼,讓她來氣的是,孩子聽到有人撐腰之後,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吵鬧的更厲害了。 終於在吃飯時,閨蜜忍不下去了,說了難聽的話: 「吃飯就是吃飯,一邊吃一邊玩像什麼話,看見你們這個樣子我就飽了,不吃一邊去!」 五歲多的老大一下子就蔫兒,眼淚差點掉出來。
姥姥見狀趕緊救場: 「沒事沒事,我們還吃呢,好孩子,快吃吧!」 轉過來又對閨蜜說: 「孩子們都這樣,沒必要真生氣,你們小時候去姥姥姥爺家也是這樣,我總是想讓你們大魚大肉的吃一頓,可你們偏不,總是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新鮮,玩個沒夠。」 閨蜜心裡五味雜陳。 回來後跟我聊天才說出心裡話,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家裡,她並不會對孩子說這麼難聽的話,她之所以在爸媽那會這麼說,是希望能「激將」孩子儘快做出改變,因為她覺得孩子這些「沒規矩」的行為,每一條都在「定她的罪」,都在不斷重複說明她「教導無方」。 所以,最後崩潰了,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 我也感同身受,
跟我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的心路歷程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二致~ 帶孩子出門在外,當他做的不夠好時、當他犯錯時、當他給我們帶來麻煩時,我們往往比平常還生氣,除了孩子的行為本身,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外人面前。 但這種心理,其實很可怕,如果不及時正視和改變,後果將不堪設想。 閨蜜的父母尚還沒有說什麼,她就已經忍不住「自我批判」了,如果有人拱火:「這孩子一點規矩都沒有,玩沒玩相,吃沒吃相,像什麼話!」我們是不是就會說更難聽的話,做更過分的事?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和他站在一起,不僅是一種愛,更是一種信任和安全感,是成長路上的底氣。 即便將來整個世界都拋棄、厭棄他了,只要爸爸媽媽還愛他,
他就什麼都不怕,就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這樣的底氣不是短時間迅速累積的,而是來源於生活中每一次小事的經歷。 那到底怎樣才算跟孩子站在一邊呢,在具體的事上又如何處理呢? 01 不覺得孩子丟人 不覺得孩子丟人,放下自己的面子,是和孩子站在一邊的第一步。 細究的話,「面子」行為其實是人們「追求完美」的一種表現,儘管我們知道沒有人會是完美的,但我們依然會竭盡全力去盡善盡美,這無可厚非。 但如果過了頭,就會變成傷人傷己,而依賴于我們的孩子,很容易成為被傷害的物件。 前段時間讀到一本書《不完美的禮物》,作者布芮尼·布朗在書的末尾,講了一個關於自己和女兒的故事。 有一天她帶著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
結果當時賣鞋子的專櫃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竟然當場跳起舞來。 就在那時,專櫃旁邊剛好有三個貴婦同時也帶著孩子來買鞋子,大家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 布朗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而是取笑,甚至有人開始交頭接耳議論時,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看著媽媽,眼神仿佛在問:媽媽,我接下來怎麼辦? 布朗看著女兒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舞,從那一刻起,媽媽的視線就沒再離開過女兒,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 布朗說:「我不想「背叛」我的女兒,我選擇站在女兒這邊。」
這裡的背叛是指「顧自己的感受,不顧孩子的感受」、「認為自己的完美人設/面子比孩子更重要」。 布朗說當第一時間,看到別人對自己的女兒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時,她也覺得超尷尬,如果是在以前,她絕對會用力瞪女兒一眼,說:「拜託你,別那麼誇張好嗎?」 很大一部分人都可能跟曾經的她一樣呵斥、制止,
甚至站在路人那一邊去嘲笑自己的孩子。

想跳回家跳去,在大街上,不嫌丟人啊!

行了,跳兩下得了,看不到招來這麼多異樣的眼光麼,趕緊走!

跳得好也就算了,跳得什麼玩意兒這是,丟人現眼,回家!

這件事中孩子做錯什麼了嗎?並沒有,他只不過是真情流露,想跳一段舞罷了,但在很多人看來,卻是讓大人丟臉。 布朗之所以有了改變,是因為她發現,面子相對於真性情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對自己如此,對孩子亦如此。 「當我們把冷靜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許自己釋放熱情、耍寶搞笑、流露真心、表達真實還重要時,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當我們一再背叛自己,我們也會背叛所愛的人。」 沒錯,背叛即傷害,如果我們不放下自己所謂的面子,
受傷害的只能是孩子。 02 不讓孩子當眾出醜 關於當眾出醜的案例,我們之前寫過不止一個。

7歲小女孩在商場偷東西,無論家長和店員怎麼問,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認,結果孩子的媽媽一氣之下報了警,讓員警來處理。

一個孩子因為偷錢,其父親罰他雙膝跪地,雙手舉著水桶,脖子上還掛著一個牌子:我是小偷!在自己店鋪門口示眾。

14歲國中男孩,因與同學玩撲克牌,被班主任請了家長。媽媽趕到後,二話沒說就是一頓扇打和責駡,不僅動靜非常大,而且整個過程幾乎被全班同學目睹。幾分鐘後,孩子縱身一躍從教學樓跳了下去……

當孩子犯錯,無論我們是氣不過還是無計可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都不應該當眾出他的醜。
圖源:鳳凰WEEKLY 當眾出孩子的醜,可以說是毀掉孩子的終極手段。 看完前邊的新聞,可能有人會說,我肯定不會這麼做的,頂多就是說孩子兩句。 但事實上,習以為常的「小惡」更可怕:

上學路上:「每天磨磨蹭蹭,為了送你我總是遲到!」

社區玩耍時:「讓你別上別上,非不聽,碰疼了就自己受著吧!」

超市里:「買什麼買,每次到超市都要買玩具,下次不帶你來了!」……

我們順嘴就能當眾說出很多難聽的話,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的種種小惡,我們之所以不以為意,不過是仗著,那是自己的孩子。 上邊那個14歲男孩,如果換作陌生人,一個又高又壯的男性,被一個女性如此當眾羞辱、推搡、扇打,他萬萬不會如此忍耐和退縮,只因這個女性被冠以媽媽的名號,他便要將這羞辱全盤收下。 其實,比起在外面遭遇的挫折、承受的委屈,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的反應。 孩子的心靈遠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銳得多,千萬不要低估。 如果大家想始終和孩子站在一邊,那麼,無論你情緒多麼激動,都請阻止和控制住自己,不要讓孩子當眾出醜,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03 不讓孩子無地自容 真正的和孩子站在一邊,不是在外人面前假裝「不生氣」,然後等回家後再好好收拾他,而是能夠從內心深處理解和體諒孩子,無論是家裡還是家外。 同樣是偷東西,我的一位朋友有過不一樣的經歷。 上小學時,她也曾看小賣部的玩具好玩,便偷偷拿走了,結果被抓了個正著。可怕的是,這件事發生在學校門口。 毫無懸念小賣部的老闆一狀告到了學校,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她,並讓大家引以為戒。 當時的她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或者轉身去跳樓。但無論她怎麼懺悔、求情,還是沒能擋住「被請家長的命運」。 在學校媽媽雖然沒說什麼,但是鐵青的臉色,已經讓她知道「回家肯定沒有好日子過」。 當她做好準備要挨一頓揍時,卻沒想到回家後媽媽竟一個字都沒提。 朋友坦言,媽媽的舉動讓她很疑惑也很感激,雖然不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但她卻在心裡發誓,再也不偷了。 一兩個月過去後,她主動說起此事:「我當時嚇死了……」她的媽媽也說:「就知道你嚇死了,所以沒敢再嚇你。」
是啊,當孩子在外邊無地自容的時候,家,應該是讓孩子「有地自容」的一個地方。 不要擔心我們不說話就沒有好的教育效果,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說,反而是給孩子自我反省的機會。 兒童心理學博士陶德說: 「每個孩子在犯錯後,心裡都會充滿著內疚、羞愧與自責,並且會試圖去彌補。父母放棄劈頭蓋臉地責備孩子,孩子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補救和改變上。」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懂」規矩犯錯,那就需要父母及時事後複盤;如果孩子「已知」自己錯了,就不如等事情過去之後,起碼,孩子已經從當時的害怕、恐懼、愧疚中走出來之後,再去說。 武志紅曾說: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願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從內心裡都能夠始終跟孩子站在一邊,不覺得他丟人,不讓他當眾出醜,讓他「有地自容」!
圖源:鳳凰WEEKLY 當眾出孩子的醜,可以說是毀掉孩子的終極手段。 看完前邊的新聞,可能有人會說,我肯定不會這麼做的,頂多就是說孩子兩句。 但事實上,習以為常的「小惡」更可怕:

上學路上:「每天磨磨蹭蹭,為了送你我總是遲到!」

社區玩耍時:「讓你別上別上,非不聽,碰疼了就自己受著吧!」

超市里:「買什麼買,每次到超市都要買玩具,下次不帶你來了!」……

我們順嘴就能當眾說出很多難聽的話,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的種種小惡,我們之所以不以為意,不過是仗著,那是自己的孩子。 上邊那個14歲男孩,如果換作陌生人,一個又高又壯的男性,被一個女性如此當眾羞辱、推搡、扇打,他萬萬不會如此忍耐和退縮,只因這個女性被冠以媽媽的名號,他便要將這羞辱全盤收下。 其實,比起在外面遭遇的挫折、承受的委屈,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的反應。 孩子的心靈遠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銳得多,千萬不要低估。 如果大家想始終和孩子站在一邊,那麼,無論你情緒多麼激動,都請阻止和控制住自己,不要讓孩子當眾出醜,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03 不讓孩子無地自容 真正的和孩子站在一邊,不是在外人面前假裝「不生氣」,然後等回家後再好好收拾他,而是能夠從內心深處理解和體諒孩子,無論是家裡還是家外。 同樣是偷東西,我的一位朋友有過不一樣的經歷。 上小學時,她也曾看小賣部的玩具好玩,便偷偷拿走了,結果被抓了個正著。可怕的是,這件事發生在學校門口。 毫無懸念小賣部的老闆一狀告到了學校,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她,並讓大家引以為戒。 當時的她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或者轉身去跳樓。但無論她怎麼懺悔、求情,還是沒能擋住「被請家長的命運」。 在學校媽媽雖然沒說什麼,但是鐵青的臉色,已經讓她知道「回家肯定沒有好日子過」。 當她做好準備要挨一頓揍時,卻沒想到回家後媽媽竟一個字都沒提。 朋友坦言,媽媽的舉動讓她很疑惑也很感激,雖然不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但她卻在心裡發誓,再也不偷了。 一兩個月過去後,她主動說起此事:「我當時嚇死了……」她的媽媽也說:「就知道你嚇死了,所以沒敢再嚇你。」
是啊,當孩子在外邊無地自容的時候,家,應該是讓孩子「有地自容」的一個地方。 不要擔心我們不說話就沒有好的教育效果,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說,反而是給孩子自我反省的機會。 兒童心理學博士陶德說: 「每個孩子在犯錯後,心裡都會充滿著內疚、羞愧與自責,並且會試圖去彌補。父母放棄劈頭蓋臉地責備孩子,孩子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補救和改變上。」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懂」規矩犯錯,那就需要父母及時事後複盤;如果孩子「已知」自己錯了,就不如等事情過去之後,起碼,孩子已經從當時的害怕、恐懼、愧疚中走出來之後,再去說。 武志紅曾說: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願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從內心裡都能夠始終跟孩子站在一邊,不覺得他丟人,不讓他當眾出醜,讓他「有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