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只有三個國家才能製造的衣服,美國還有4件,若還想要,需花錢從中國買

PubDate:2021-08-17

七月四日,天宮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三名太空人協同工作,完成了國內空間站的第一次出艙活動。此次出艙活動也是繼神舟7號乘組順利完成出艙活動後,歷時13年的第二次出艙任務。但與神舟7號試驗性的出艙不同,這次出艙活動需要完成大量任務,三名太空人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首先太空人劉伯明需要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其中包括腳限位器以及工作臺等等,隨後借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天和號核心艙搭載的機械臂是整個空間站最重要的核心設備之一,在後續的空間站建設中,機械臂主要負責艙段的轉接以及太空人的艙外任務。

而另一名太空人湯洪波則借助安全繩進行出艙活動,需要依靠艙外扶手進行「爬行」,期間還需進行一次緊急返回驗證。而太空人聶海勝則負責在艙內負責操作機械臂,通過顯示裝置操控機械臂的偏轉。

通過三名太空人的著裝可以看出,聶海勝僅僅只穿了一套艙內常服,而另外兩名太空人的穿著則相對「臃腫」,而這就是科技含量極高的艙外航太服。讓人自豪的是,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飛天」出艙航太服,目前有能力研發艙外航太服的國家只有三個,

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據瞭解,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太服的造價極為昂貴,單套造價達3000萬人民幣,這也是當前人類製造的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最昂貴的「衣服」了。之所以貴,最大的原因是太空中的環境極為惡劣,沒有空氣,

氣溫從零下150度至120度不等,可見其劇烈的溫差。

而天和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這意味著太空人需要反復承受巨大的溫差,這就需要航太服擁有完備的生命保障系統。除此之外,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航太服還要承受強烈的宇宙輻射以及可能出現的微流星撞擊。這意味著每一套艙外航太服都相當於一艘沒有動力的微型太空船。

在艙外航太服方面,當前只有中國在穩步更新中,而美國一直在使用90年就已經開始服役的艙外航太服。由於該航太服一共僅生產了18套,目前國際空間站上只有四套可提供使用。

相比「飛天」航太服3000萬人民幣的單價,美國的航太服價格更高,在90年服役時每套的單價就達到了2000萬美元!而當前該航太服已經停止生產。這意味著空間站僅剩的4套艙外航太服一旦退役,美國將無艙外航太服可用。

有網友說,中國可以用幾十億的訂單,畢竟作為工業大國,在現有航太服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生產,並不會有任何問題,同時也可以大幅降低航太服的生產成本。對於美國宇航局(NASA)新一代艙外太空服目前還沒有詳細說明,也許在未來一切都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