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3類孩子長大「不跟媽媽親」,小時候就有徵兆,媽媽發現後要及時制止

PubDate:2021-08-07

雖說血濃於水,母親懷胎十月生下孩子,期間經歷的諸多不易只有真正當媽媽的人才能切實感受到。

父母希望孩子長大有出息的同時,也孝順長輩,親子關係保持融洽,但由於種種原因,總有些孩子和父母貌合神離,甚至對長輩不聞不問,做事自私自利不顧一切,導致親子感情淡薄。

這3類孩子長大「不跟媽親」,小時候就有徵兆,看看你家孩子是嗎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但對環境的認知和內心的感受會通過日常的細小行為和言語中體現出來,長大後可能「不跟媽親」的孩子,可能伴隨著這3個徵兆,父母要注意。

首先,凡事反著來。

有些孩子,反感父母的方向引導,長輩讓做的事情,總是你說往東,我就往西,你認為這件事情這樣做是對的,但我就是不聽話。

比如自主吃飯時餐食撒得滿地都是;說好玩夠的玩具要歸置整齊,但偏偏胡亂扔;作業要認真寫,

但非要在書本上亂塗亂畫等。

這樣的孩子,要尋求合適的方法及時教育,否則長大後會淪為不孝者。

其次,一言不合鬧脾氣。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歡樂之源,長輩愛惜孩子,凡事都順著孩子來,甚至沒原則、過度的寵溺而不自知,導致孩子認為得來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有時訴求得不到滿足,稍微不合意就鬧脾氣,小時候不知感恩,長大後更不懂體恤父母。

再次,抵觸回家。

家庭氛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有些父母吵架時不知回避,可能當著娃的面大發雷霆,甚至拿孩子撒氣,讓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導致孩子每每說要回家時表現出抵觸情緒,無形中也疏遠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以後「不跟媽親」?

1)內心感受長期不受關注

人都是有自己內心世界的,孩子的心思細膩而敏感,在某方面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者父母未重視自己的感受,亦或說出的需求被長輩直接忽略了,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認為父母是不愛自己的。

因此即便有想法也難以真正說出口,乾脆擱置在心,抑制訴求的同時也阻礙了情感的表達。

2)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給年輕夫婦的壓力也相應增加,拼事業的同時可能對家庭的傾斜度不夠。

很多父母在外掙錢養家,選擇讓老一輩幫忙帶娃,少量的閑餘時間也花在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上,

對孩子的現實狀況掌握不足,更有甚之連孩子上幾年級、在哪個班級都不懂,孩子纏繞在身側不停的發問時也敷衍應對,導致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關愛。

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都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家長要常反思自己的做法,給孩子多創造愛的回憶,黏系情感。

如何增進親子感情?

1)常互動

人與人是平等的,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朋友式的相處,和孩子多溝通,哪怕是和孩子簡單地做些遊戲,也能在其中瞭解到孩子的一些想法。

看似小小的相處,卻能縮短孩子與父母的代溝,彼此掌握習性能促進情感的「升溫」。

2)多關注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反常行為必然伴隨著新的不適應,家長要通過孩子的表現來判斷孩子情緒突變的原因,抓住癥結及時對癥下藥。

化解孩子的內心不愉悅或是困惑,能夠樹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由此產生的崇拜感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多與父母親近。

3)細溝通

有些家長總是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情,比如飯點叫孩子吃飯,娃可能正在玩具中沉迷於某一環節或者動畫情節正在精彩處,家長直接貿然打斷,讓孩子立刻、馬上停止手頭的事情去完成新的事項。

家長不講道理、沒有足夠包容度,甚至顯得「武斷」的做法容易激起孩子的小情緒,

出現反抗行為。家長要注意多溝通,留出一定時間讓孩子緩衝,才能使之慢慢適應。

親子關係和諧,家庭氛圍濃厚,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骨子裡散發著自信,對長輩關懷備至,在處理生活瑣事時也更得心應手。

但願父母都能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呵護他們健康長大,以孝順反哺父母養育之恩。

呵護他們健康長大,以孝順反哺父母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