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三國正史八謀士:賈詡最壞,郭嘉第三壞,諸葛亮荀彧排在第幾位?

PubDate:2021-07-27

在宋朝以前,文臣武將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連一條小水溝都沒有:季漢的諸葛亮、龐統一開始都是軍師中郎將,法正也當過揚武將軍、護軍將軍;東吳的「第一文官」張昭張子布,從撫軍中郎將升任綏遠將軍,最後的官職是輔吳將軍;曹魏的謀士們好像比較專業,基本不帶兵打仗,那是因為曹操手下人才足夠多,可以進行精細分工。

後漢三國年間文武不分家,大家都想既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能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按照工作性質來劃分,

我們還是可以評選出三國八位謀士的:季漢諸葛亮、龐統、法正,曹魏荀彧、荀攸、賈詡、郭嘉,東吳魯肅魯子敬。

說這八位是謀士,也不是完全恰當,他們似乎應該叫戰略家,為了念起來方便,咱只能委屈他們一下,將其降格稱為謀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後漢三國這八位謀士深謀遠慮機智過人,

也都對後漢三國歷史走向產生過重要影響,但要說他們都是道德典范,那肯定是不客觀的,比如毒士賈詡,那就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要不是他只顧私利而罔顧公義,東漢可能還不會那麼快分崩離析。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在三國八位謀士中選出三個壞人三個好人,看看賈詡、諸葛亮、荀彧能排在紅黑榜的什麼位置——結果我們會發現:要從這八位謀士中選出三個大家都承認的好人實在是太難了,也許只有兩個人能夠得到廣泛認可和尊重。

賈詡號稱「三國毒士」,那是一點都沒冤枉了他:本來董卓倒下之後,大漢已經緩過一口氣了,正史中的王允和呂布並不是幹岳父與幹女婿的關係,他們並不和睦,卻可以互相制約,只要大漢天子劉協成長起來,在曹操劉備等人輔佐下,重振大漢雄風,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毒士賈詡因為曾經跟董卓混過,為了免于被王允全部除掉,就攛掇李傕郭汜打回長安,打跑了呂布,除掉了王允,大漢天子也成了被挾持的籌碼。

賈詡這個人,本事很大,但是做人卻是毫無底線,他的心目中只有自己,什麼大漢天子、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通通不放在眼裡——只要我過得滋潤,哪管天下洪水滔天!

在後漢三國時期,論起有才無德,賈詡自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爭第一。

其實像賈詡那樣為了自己榮華富貴而出賣舊主的不止一個,就連東吳的托孤重臣張昭張子布,也曾想用江東地盤給自己換個錦繡前程。

張昭賣主不成,我們就把他拋在一邊,真正賣主求榮並換來榮華富貴的,是原西川軍議校尉法正法孝直,他出賣西川,換來了劉備的重用。

有專家品三國的時候,把法正評價為劉備身邊的小人,也不是沒有依據的,如果法正長壽一些,肯定會成為諸葛亮的敵人和顧命大臣的有力競爭者。

在三國八位著名謀士中,被《三國志》記載人品有問題的,除了朝秦暮楚的賈詡和睚眥必報的法正,就是被吹捧為「郭宇宙」的郭嘉郭奉孝了:看三國正史,我們總覺得郭嘉有點像乾隆身邊的和珅,是個有本事的佞臣。

郭嘉確實很有本事,但是他的「十勝論」卻有抄襲荀彧「四勝論」之嫌,而且馬屁拍得有點過頭了。

郭嘉人品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曹操也知道:「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如果陳群是誣告,那麼曹操肯定會處罰他,曹操喜歡陳群仗義執言,恰恰證明了郭嘉私德有虧。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也沒關係,只要有能耐就行。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曹操對郭嘉也是控制使用:從建安元年入夥,直到建安十二年掛掉,郭嘉的職務一直是軍師祭酒而沒有升遷,

直到建安九年,才受封食邑二百戶的洧陽亭侯。

在曹營諸位謀士中,郭嘉是升遷最慢(根本就沒升遷)、爵位最低、食邑最少的一個,不但跟荀彧荀攸賈詡沒法比,就是跟同一列傳的程昱董昭劉曄相比,也差著一大截:程昱當過尚書、東中郎將、奮武將軍、衛尉,董昭官至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劉曄雖是漢室宗親要受一點打壓,但也當了太中大夫、大鴻臚。

如果評選三國八大謀士中的三個壞人,賈詡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法正位居第二也沒啥爭議,郭嘉位列第三,可能會有人感到不快,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其他五位謀士,人品好像都比郭嘉強——起碼在陳壽眼裡,荀彧、荀攸、諸葛亮、魯肅、龐統都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

從荀彧到龐統,這五位謀士也並非完美之人,但是綜合評價,這五位都是忠臣、好人,而誰能位居好人榜第一位,筆者也不管妄下結論:有人說荀彧第一,有人說魯肅最好,更多的人會說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以興複漢室為己任,諸葛亮鞠躬盡瘁殫精極慮ㄙˇ而後已,荀彧為了遲滯曹操篡漢的腳步,甚至還付出了生命,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比魯肅要強許多:按照魯肅的預判,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最好的辦法就是孫權蟄伏待機,一旦時機成熟就亮出爪牙攫取江山社稷。

魯肅想讓孫權稱帝,龐統為劉備進取西川找藉口,他們只忠於自己的主公而不忠於大漢,這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立場上審時度勢而已,跟他們比較相像的,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曹操做什麼事,荀攸都是無條件支持的。

這樣看來,要在後漢三國八位謀士中選出我們公認的三個好人,是比較困難的,而荀彧諸葛亮誰是第一忠臣義士,這個結論,還得勞煩讀者諸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評選三國八大謀士中的三個壞人,賈詡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法正位居第二也沒啥爭議,郭嘉位列第三,可能會有人感到不快,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其他五位謀士,人品好像都比郭嘉強——起碼在陳壽眼裡,荀彧、荀攸、諸葛亮、魯肅、龐統都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

從荀彧到龐統,這五位謀士也並非完美之人,但是綜合評價,這五位都是忠臣、好人,而誰能位居好人榜第一位,筆者也不管妄下結論:有人說荀彧第一,有人說魯肅最好,更多的人會說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以興複漢室為己任,諸葛亮鞠躬盡瘁殫精極慮ㄙˇ而後已,荀彧為了遲滯曹操篡漢的腳步,甚至還付出了生命,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比魯肅要強許多:按照魯肅的預判,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最好的辦法就是孫權蟄伏待機,一旦時機成熟就亮出爪牙攫取江山社稷。

魯肅想讓孫權稱帝,龐統為劉備進取西川找藉口,他們只忠於自己的主公而不忠於大漢,這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立場上審時度勢而已,跟他們比較相像的,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曹操做什麼事,荀攸都是無條件支持的。

這樣看來,要在後漢三國八位謀士中選出我們公認的三個好人,是比較困難的,而荀彧諸葛亮誰是第一忠臣義士,這個結論,還得勞煩讀者諸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