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年人社交中,沒人告訴你的「4個潛規則」

PubDate:2021-06-14

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唯有先瞭解社交潛規則。

我們從懂事開始,就在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成年之後,社交更是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交跟其他事情一樣有著規則,一些是明著的,一些是潛著的。

瞭解一些「潛規則」,會讓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更加從容。

聰明人,不說硬話,不做軟事

知乎上有一個很搞笑的問題:

怎樣培養一種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氣質?

底下有一個回答卻非常正經:

看上去不好惹的氣質並沒有什麼卵用。

讓人不輕視你,不忽視你,說起來很難,但其實也簡單。

總結下,就兩點:

1.從不說硬話

2.從不做軟事

一言不合就開懟、吵架、撂狠話,這不會讓人覺得很剛很有骨氣,只會覺得這個人太傻了,一點都不懂得為人處世。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輕易跟任何人撕破臉,待人接物永遠平靜和氣,但決定的事情從來不妥協,該守的底線一步不退讓。

費孝通年輕時曾追求過楊絳,遭到拒絕之後,便想要退而求其次地與楊絳做朋友。

楊絳當時是這麼回答的:「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

費孝通當時答應只做朋友,

不抱有非分之想。

卻在錢鐘書去世之後上門看望楊絳,流露出想跟她「再續前緣」的意思。

面對老友的出爾反爾,楊絳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指責,反而在費孝通離開時親自送他下樓,然後跟他說:

「樓梯不好走,今後你也不要‘知難而上’了。」

楊絳一番舉動,既沒有傷害老友的自尊,又堅定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絕了對方不該有的念頭。

所以,想維護自己的原則,並不只有疾言厲色一途。

哪怕真的遇到需要硬剛到底的事情時,也要記得面帶微笑。

為人方正,處事圓融,才是人生智慧。

保持30%的神秘感,人才有魅力

Facebook裡有一個純因為工作需要加的好友,我們從未見過面,但我卻對她的生活瞭若指掌。

不是我有偷窺的癖好,

而是她一天要發將近20條動態來展示她的生活。

她今天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塗了什麼顏色的口紅,上禮拜考了個什麼證書,半年前跳槽去了哪家公司;

跟男朋友是怎麼認識的,某天通話說了什麼,又因為什麼吵架......

像做彙報一樣,給周圍的人展示得清清楚楚。

身邊有她Facebook的人不少,大家都很瞭解她,但是沒一個人想去認識她。

理由很簡單,人跟動物一樣,都有獵奇的心理,都喜歡探究。

如果街邊一幅畫上面蓋了層簾子遮掉了一部分,我們會好奇被遮掉的那部分是什麼,從而走近想要一窺全貌。

但是當一幅畫完完整整地擺在路邊時,更多的人會選擇目不斜視直接走過。

有神秘感,才有魅力,所以「猶抱琵琶半遮面」就顯得分外動人。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視劇,裡面姐姐和妹妹同時愛上了一個男人。

姐姐對男人傾其所有,盡訴衷腸。

但是男人卻對妹妹更感興趣。

妹妹問為什麼,男人說:

你姐姐就像一杯水,光一照就見底了。

而你卻像一口井,怎麼都看不到井底。

愛情中需要的新鮮感,

人際交往中也同樣需要。

沒有人願意在瞭若指掌的人或物上花時間,想要獲得關注,最好的方法就是藏一半露一半。

不要事無巨細地展現自己的生活,更不要對身邊每個人都掏心掏肺。

保持30%的神秘感,會讓自己顯得更加迷人。

需要費勁維持的關係,都是錯的關係

「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硬撐。」

這是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很多費盡心思維持感情的男男女女們經常用這句話來自嘲。

但事實上,好的關係,從來都是不需要硬撐的。

作家劉瑜講述過自己的一段友情:

在美國留學時,在機緣巧合下她結識了一名德國女孩。

兩個人一起聽歌劇,一起喝咖啡,還去過對方的家裡參加party。

按照這樣的發展,兩個人本應該成為無話不談的至交。

可事實卻是,她們兩個好不容易把友誼加溫到30攝氏度以後,溫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扔再多的柴,就是眼淚給火熏出來,也不管用。

劉瑜自己承認,之所以跟德國女孩無法成為好朋友,是因為自己太消極,而她則恰恰相反:

如果說到我們系的某個教授,

我剛想說他的壞話,她就說:「啊,他太棒了……」

一說到某個學術會議,我剛想說太無聊了,她就說:「那個會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說到寫論文,我剛想哭訴,她卻說:「我真的特別享受寫論文……」

所以每次跟她在一起,劉瑜都會覺得羞愧難當,所以漸漸地就不跟對方一起玩了。

雖說兩個人的性格沒有誰對誰錯,但劉瑜知道這段友情繼續下去只會將自己弄得越來越累。

而真正舒服的關係,相處起來應該是容易的,快樂的。

我們一生中會和很多的人產生很多種的感情,有的感情漸行漸遠,有的感情無疾而終,有的掏心掏肺也得不到回應。

曾經想著要和每個人都搞好關係,所以合不來的人勉強自己接觸,想要走的人費盡心思去挽留。

結果後來發現,該失去的,終究還是會失去,再努力也沒有用。

握不住的沙就揚了吧,留不住的關係,就算了吧。

不期待人性,就不會失望

讓自己活得快樂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對任何人之間的關係抱有太大的期待。

期待越高,要求也就越高。

當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時,我們就會失望,甚至崩潰。

很紮心的一點是,這個「任何人」不僅有朋友愛人,也包括我們的至親。

大學畢業之前,班裡有個女生一了百了未遂,震驚了班上的所有人。

那個女生是獨生女,從小父母就對她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說是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也一點都不為過。

理所當然地,她覺得自己的父母特別愛她。

因為她的專業在老家沒什麼大發展,所以她打算畢業之後跟著男朋友去大城市闖一闖,然後結婚定居。

她以為父母一定會支持她的,但是他們沒有。

聽到她不打算回老家之後,她父母歇斯底里地來學校鬧了好幾次逼她回家,後來又改口說,去外地結婚可以,讓男方家出一百萬的聘禮,而且小倆口結婚之後要從每個月的工資裡拿出40%來當他們二老的生活費。

後來這婚事當然是吹了,她崩潰地跟父母大吵一架,問他們怎麼能把自己當成一棵搖錢樹。

結果父母說:要不是為了讓你養老,我們生你出來做什麼?

聽完這句話,她當天晚上就一了百了了。

雖然最後被搶救了回來,但是精神到現在都不太好。

她接受不了的不是父母過分的要求,而是父母根本沒有她想象中那麼愛她。

與其到最後因為心理落差受傷,倒不如從一開始就降低對關係的期待。

無論關係是親密還是一般,都不要想著「他一定會xxxxxxx的」。

這是對他人的寬容,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

不失望,自己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年紀越大,就越不願意跟人打交道。

小時候成天想著約朋友去外面玩,長大了隔著老遠看到個熟人都恨不得繞道走。

「社恐」已經成為了好多人的通病。

但是人活著,就免不了社交。

再社恐,必要時也得打氣精神來應對各種各樣的人。

既然逃避不了,不如就學習如何把它做到最好。

掌握一些社交潛規則,既讓別人自在,也讓自己舒服,何樂而不為。

希望我們都既享受得了獨處,也能hold住社交。

結果後來發現,該失去的,終究還是會失去,再努力也沒有用。

握不住的沙就揚了吧,留不住的關係,就算了吧。

不期待人性,就不會失望

讓自己活得快樂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對任何人之間的關係抱有太大的期待。

期待越高,要求也就越高。

當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時,我們就會失望,甚至崩潰。

很紮心的一點是,這個「任何人」不僅有朋友愛人,也包括我們的至親。

大學畢業之前,班裡有個女生一了百了未遂,震驚了班上的所有人。

那個女生是獨生女,從小父母就對她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說是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也一點都不為過。

理所當然地,她覺得自己的父母特別愛她。

因為她的專業在老家沒什麼大發展,所以她打算畢業之後跟著男朋友去大城市闖一闖,然後結婚定居。

她以為父母一定會支持她的,但是他們沒有。

聽到她不打算回老家之後,她父母歇斯底里地來學校鬧了好幾次逼她回家,後來又改口說,去外地結婚可以,讓男方家出一百萬的聘禮,而且小倆口結婚之後要從每個月的工資裡拿出40%來當他們二老的生活費。

後來這婚事當然是吹了,她崩潰地跟父母大吵一架,問他們怎麼能把自己當成一棵搖錢樹。

結果父母說:要不是為了讓你養老,我們生你出來做什麼?

聽完這句話,她當天晚上就一了百了了。

雖然最後被搶救了回來,但是精神到現在都不太好。

她接受不了的不是父母過分的要求,而是父母根本沒有她想象中那麼愛她。

與其到最後因為心理落差受傷,倒不如從一開始就降低對關係的期待。

無論關係是親密還是一般,都不要想著「他一定會xxxxxxx的」。

這是對他人的寬容,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

不失望,自己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年紀越大,就越不願意跟人打交道。

小時候成天想著約朋友去外面玩,長大了隔著老遠看到個熟人都恨不得繞道走。

「社恐」已經成為了好多人的通病。

但是人活著,就免不了社交。

再社恐,必要時也得打氣精神來應對各種各樣的人。

既然逃避不了,不如就學習如何把它做到最好。

掌握一些社交潛規則,既讓別人自在,也讓自己舒服,何樂而不為。

希望我們都既享受得了獨處,也能hold住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