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美兩周內三次對話,透露的消息值得深思:歐盟或成最大輸家

PubDate:2021-06-16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之間可謂是摩擦不斷。

拜登政府又是叫囂著要追溯「新冠病毒起源」,公開喊話要追究中國的責任。

又是為對抗中國狠砸重金,通過《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另外,拜登還在G7上公開拉盟友對抗中國。

可以說,一時間火藥味十足,中美關係似乎搖搖欲墜。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經貿層面似乎挺熱絡的,在最近兩周的時間裡中美便實現了三次對話,這又是釋放的什麼信號?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剛剛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通過話。

6月2日,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舉行視訊通話。

這兩次都是50分鐘左右的視訊通話,雙方均未透露交談細節,只發佈了簡短聲明。中國商務部介紹稱,兩次通話有三個特點——雙方溝通開局順暢、求同存異是共識以及從務實解決問題入手。

6月10日消息,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當天應約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通話,就中美商務領域內有關問題和彼此關切坦誠、務實地交換了意見。雙方表示,中美商務領域對話交流十分重要,同意推動貿易投資務實合作健康發展,妥善處理分歧。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工作溝通。

此次中美商務部長通話釋放的內容雖然言簡意賅,但從細節中也能看出,美方的確帶有誠意,中美雙方也談得較為順利。「坦誠、務實」依然是合作的主基調。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

實際上,拜登政府十分清楚,中美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很高,如果經貿關係出了大問題,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所以,對比特朗普的「短平快」商人思維,拜登還是稍顯客觀一點。

拜登上臺後,中國和美國相關部門就圍繞經貿話題已經進行了多次溝通,雖然並非每次溝通都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是有合作的意向總是比孤立要強。拜登政府應該是不想搞「脫鉤」的,當然,這也是站在美國的利益點上考慮的。

與此同時,美國一邊想著和中國做買賣,

一邊又在歐盟那裡吹起耳旁風。一些美政客還在瞎掰,稱「中國經濟正逐步侵蝕歐洲的團結」,建議歐洲聯合對華採取反制措施。

實際上,這種聲音完全忽略了因果關係。中國經濟增長尤其是開放的市場,一直給德國帶來實惠,且並未破壞歐洲團結。日前中國歐盟商會發佈《2021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60%受訪企業計畫於2021年擴大在華業務,較去年上升近10個百分點。

報告還指出,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正在或即將加強在華供應鏈建設,約一半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在中國的利潤率高於全球平均水準,這一比例遠高於去年的水準。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蔓延、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背景下,報告有關資料充分體現中歐經貿合作的強勁韌性、旺盛活力和光明前景。

這足以說明一切不過是美國在中間挑撥,見不得中歐合作罷了,但這對中國似乎並未造成太多的影響,但是,歐盟卻很可能成為最大的輸家。

當然,歐洲對中國看法不一也並不奇怪——如何定位和發展(對華)關係是歐洲面臨的大挑戰。

這不僅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發展規模和速度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歐洲對快速變化的中國存在「理解差距」。

同時,這也導致難以將中國單純歸為合作夥伴、競爭者或對手。由於意識形態影響,歐洲一些媒體和智庫視中國為威脅,卻忽略了雙方合作與互利的歷史。

不管歐盟願不願意承認,中國都將繼續在科技、經濟和政治上崛起。有機構曾評估,2022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超過60%。中國將繼續擴大在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中的影響力。

就在前一段時間,歐洲四國外長訪華,這似乎也反映出中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不是常態,中歐關係中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合作。歐洲四位外長訪華和中方進行交流,說明中歐關係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功能。當然,我們也希望中歐關係儘快回歸合作的理念。

如果歐盟繼續與中國對抗,它更有可能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並失去世界政治影響力。選擇做美國的盟友,下場就是有福不能共用,

有難倒是自己兜著,歐盟還是多長個心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