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做的過多會阻礙孩子成長!媽媽懶一點,孩子反而更優秀

PubDate:2021-06-24

蒙臺梭利曾說過:「永遠不要幫助孩子完成他認為能夠成功的任務。」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越來越多的「保姆型父母」不斷湧現出來:

孩子吃飯追著餵、衣服鞋襪幫孩子穿、書包幫孩子背、就連寫作業,也要守候在孩子身邊,時刻為孩子排憂解難。

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愛給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 可是有時家長做的過多,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最近微信群裡一位媽媽跟我們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間的故事:

家裡5歲孩子每天睡覺都是個難事,這位媽媽每天晚上都要花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讓孩子消耗精力,花樣百出才能哄孩子睡著。

結果有一天這位媽媽太累了,自己先睡著了,醒來發現孩子也在身邊睡得很香,身上甚至還多了一件孩子幫自己搭上的毯子。

她說:「感動之餘忽然有點茅塞頓開的感覺,可能哄孩子睡覺這件事,

並沒有那麼複雜。」

「我懶一點,自己先睡著了,孩子慢慢就也想睡覺了。孩子甚至還會看到父母的辛苦,開始懂得關心人了。」

的確,在有些事上,家長懶一點,教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也會更優秀。

1.懶於陪讀——獨立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只提醒兒子,什麼時間該做功課了,做完了向我報告一聲。遇到要檢查的作業,我一律叫他自己檢查,我只負責簽字。

他極不高興地說:「別人的媽媽都給檢查,你怎麼這麼懶?」

我給他講道理:「不是媽媽懶,你想,如果我幫你檢查了,你還會檢查嗎?考試的時候錯了,誰又幫你檢查?平時出小錯,考試出大錯啊。」

並告訴他學習是自己的事,遇到不會做的題我叫他自己開動腦筋,實在不會做了告訴他該到哪裡去查找資料。

如某個生詞不知道什麼意思,他為了圖省事,來問我,我叫他自己查字典,為了完成作業,他不得不一個筆劃一個筆劃地查。過後,我在思考他不愛查字典的緣由,原來是對部首查字典不夠熟練,往往查一個字要費老半天時間,要查的生字多了,別說孩子,大人也覺枯燥。

於是我想了個辦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賽,列出生字,看誰查得快,我故意輸給他,贏了的他興趣盎然。玩了幾次,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認為是麻煩事了。現在,他還主動幫同學查字典呢。

所以,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太勤於指導,而要學會發現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於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

2.懶於嘮叨——多做少說培養自覺性

有的父母為督促孩子學習,一天到晚象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 殊不知,重複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他反而不當回事。

週末,他打遊戲打了很久,作業也沒做,我問:「你準備打到幾點?」

他看看鐘,說:「再打十分鐘。」「好,說話算數。」

十分鐘過去了,我返回來一看,他還在打,我強忍怒氣,臉上平靜地說:「你平常不是說,說話要算數嗎?」

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馬上關掉電腦。

在此之前,因我給他灌輸過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識,所以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試想,如果我來個火冒三丈,一陣嘮叨:

「別打了,還不趕快做功課去,這樣打下去,成績怎麼會好?以後考不上大學……」

恐怕他口服心不服的,做作業時還會「身在曹營心在漢」。

以後他打遊戲,我要他自己規定時間,時間一到,必須馬上關機。

開始,他還要我監督,以後我偷偷觀察,發現他自覺了,時間一到就不打了。都說打遊戲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變不利為有利,他從中學會了控制自己,克制慾望,培養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這些,正是重要的學習質量。

所以,勤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麼方面勤。 如果勤於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於尋找方法和對策,並能有效實施才是值得借鑒的。

3.在孩子對外探索時,懶一點:讓孩子在親身體驗與實踐中收穫寶貴經驗

孩子小的時候,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最強的,總喜歡東摸摸西碰碰,爬上爬下,跑跑跳跳,手腳一刻也不停。

有些家長看孩子看的緊,生怕孩子弄髒了碰疼了摔著了,便時刻跟在孩子身邊,「這不許摸」、「那不許碰」、「別跑太快」、「應該這樣」,希望為孩子掃除一切障礙和困難。

殊不知,這樣的緊密看護,是一種過度保護,會阻礙孩子認知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

真正為孩子好,請懶一點,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在安全范圍內,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去體驗和感知他周圍的一切、去解決問題,也承擔相應的後果。

4.懶於動手——不包辦培養做事獨立性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都可以儘量不去幫忙。

如兒子的房間亂的時候,我就提醒他該收拾整齊了,自己卻在一旁樂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課經常要回家準備各種材料,

我叫他自己準備;要買什麼給他錢讓他自己去店鋪買,以鍛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標本,我帶他去野外,看著他動手做。

剛開學,老師要求給新書包上書皮,他不會包,我卻叫他跟我學包。第一個封皮包好後(當然非常蹩腳),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煩,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不理睬,只顧在旁邊「指手劃腳」地指導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動口不動手」,他不得不耐著性子包。

如果我為了圖快省事,幫他包完,那麼他永遠也包不出第二個更好的書皮。

勤於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要讓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總結:

聰明的家長可能會注意到,以上表達的「懶」並非袖手旁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偷懶,

而是一種教育的技巧, 需要家長對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因為有時反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善後工作。

家長懶一點,是一種恰當的放手,給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讓他逐漸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導者,一點點承擔起對自己學習、生活上每一件小事的責任。

這樣,孩子會變得獨立、有主見,越來越優秀。家長也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越來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