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老年人足跟痛是什麼原因?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很多人都有腳後跟疼的毛病, 尤其是對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重體力勞動者、長期站立或行走的人, 又或是長期穿高跟鞋的人來說, 非常常見。

一般來說, 足跟痛常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 休息後緩解, 或運動後加重, 癥狀易反復發作。

足跟痛的原因

中醫學認為, 「腎主腰腳」, 足跟痛多與肝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 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有:

1. 中老年人多是因為局部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 從而引發骨刺、骨膜炎、蹠筋膜炎等;

2. 長時間行走、過度負重引起蹠腱膜勞損;

3. 長期穿高跟鞋或外受風寒而引起的足跟脂肪纖維墊無菌性炎癥。

如何緩解足後跟痛

當你出現腳後跟疼時, 除了及時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外, 還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緩解疼痛:

空蹬車、勤踮腳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 增強蹠腱膜的張力, 加強抗勞損的功能, 減輕局部炎癥。

儘量避免長期站立, 長期行走, 可以經常踮腳。 踮腳有利於通暢足少陰腎經, 腎經氣血通則腳後跟可得到滋養, 疼痛也就緩解了。

穿舒服的鞋

建議多穿軟底鞋、「小坡跟」鞋, 鞋跟高度在2~3公分高為最佳, 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 減少足跟部受壓。

使用足跟墊、足弓墊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 建議在久站、久行之前墊好足弓墊。

足弓墊在藥店可以買到, 年青人建議選購硬質足弓墊,

中老年人建議選購軟質足弓墊。

自製足弓墊需滿足下列要求:軟墊高度2~3公分, 並使內側高外側低, 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 呈斜坡狀。

勤踩毛巾

平坐在床上, 膝蓋伸直, 然後拿一條毛巾繞過腳掌前端, 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 向身體方向用力拉至足底筋膜有拉伸感為止;每次拉扯後停留10秒鐘再放鬆, 重複10次。

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繃, 增加筋膜彈性。

自我按摩

中醫認為, 一切紅腫疼痛和炎癥等都是由於經脈不通所引起, 經脈疏通, 則能起到很好的緩解和功能恢復作用。

湧泉

位於足底部, 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太溪穴

位於足內側, 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點湧泉疼痛時, 用拇指指尖用力點按湧泉穴1分鐘, 稍放鬆後再次點按, 反復5~8次, 直至酸脹感向全足放散。

掐太溪拇指指尖立起, 用力掐按, 使酸脹感向足跟部放散, 而後足跟疼痛緩解。

中藥足浴

驗方一

用白術50克煎湯, 讓患者浸泡足跟, 每日2、3次, 每次20分鐘。

驗方二

尋骨風30克, 透骨草30克, 雞血藤30克, 孚乚香10克, 沒藥10克, 血竭10克, 王不留行15克。 上藥煎水泡腳30分鐘, 每日1劑。

驗方三

透骨草、威靈仙、皂角刺、苦參、香附、當歸尾、紅花各30克。 加水3500毫升, 煎取3000毫升, 加入陳醋50毫升, 盛於盆內。 患者足跟伸向盆內, 用濕毛巾覆蓋盆口, 先用蒸氣薰蒸, 待溫度適宜後, 將全足浸泡約30分鐘。 每天1劑, 早、晚各1次。

足跟痛是生活中的常見病,

如果痛的厲害一定要及時就醫,

如果只是輕癥疼痛,

可以嘗試上述五法,

有效果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