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有一位華人老師,竟成了“馬 六甲的代言人”?

馬來西亞城市馬六甲坐落在繁忙的馬六甲海峽邊上。 馬六甲曾是東西方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匯聚。 2008年, 馬六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馬六甲之所以為中國人所熟知, 則是源于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15世紀, 鄭和七下西洋, 五次駐節馬六甲, 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的繁榮。 鄭和船隊以禮相待、友好交往的精神, 被后人稱贊。 如今的馬六甲, 別具一格的文化氣息和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

馬六甲的代言人竟是一位“出家人”?

1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其中華人與馬六甲的海峽歷史就有著緊密的聯系, 當年明朝航海家鄭和在在下西洋就曾經停馬六甲七次, 華人從那時起開始移居馬六甲, 馬六甲成為其中一個華人聚居地, 也使許多華人文化在當地生根散葉開來。

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廟宇:馬六甲青云亭

華人社會在當地積極地收藏文物、興建文物館并且籌辦許多文化活動, 而在馬六甲育英學校任教的出德成老師就是沈慕羽書法文物館、溫古堂文物館的導覽負責人,

也是當地重陽節文化活動的籌委, 只要周末經過馬六甲的老街, 就常會看到這位身兼多職的出老師帶著世界各地的朋友參觀馬六甲的各類景點及文物館, 向大家介紹馬六甲的故事, 也被當地華社稱為“馬六甲的代言人”。

馬六甲文化導覽員:出德成

2

僅此一家的出家人

文化古跡旁長大的小男孩

出德成是馬來西亞的第四代華裔, 其曾祖父從福建省惠安縣來到馬六甲討生活。 出這個姓在中國已經是少數姓氏, 在馬來西亞更是僅有出老師一家。 因為這個特別的姓氏, 常常被別人戲稱為出家人。 他常笑稱, “你好我是出家人, 但是我沒有出家”。

這個少數姓氏起源于他的祖先是被歷史稱為“蒙古四杰”之一木華黎的兒子納哈出, 是為出老師的遠祖了。 因為受到政治迫害及家族動蕩, 納哈出的后人逃到了福建省惠安縣, 他們的后人最后一個讀音, 給自己取了個獨特的中文姓“出”。 此少數姓氏因此而來, 目前出氏家族在馬來西亞也只有50余人, 也是馬來西亞少數的蒙古族裔后代。

“蒙古四杰”之一木華黎

出老師自小就在馬六甲的三寶山這塊寶地附近長大, 他一直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歷史老師生動有趣地教學, 將馬來西亞特別是馬六甲的歷史以故事的方式讓同學們能夠投入其中, 再加上居住在三寶山義山及祖父曾經在馬六甲的老街荷蘭街經營五金生意, 自小生活在歷史遺跡就聽過很多先輩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也見證了馬六甲的發展史,使得他自小立志成為一名教師及導覽員。

3

向年輕學子介紹古城老行業

與國際友人分享所見所聞

出老師周一至周五在馬六甲育英學校教學,一到周末就會到溫古堂及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駐館為旅客導覽,或是接待世界各地的友人,帶他們走遍古街及三寶山為他們講解馬六甲的歷史。

溫古堂內保存著馬六甲老行業的文物,他常常聽到旅客感嘆,“欸,這個我家以前也有欸,但是丟掉了”,不禁令他感到可惜。他感嘆這些老行業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再加上年輕人沒有恒心去學習傳統手藝和繼承老行業的緣由,所以他希望它們可以考慮往旅游業發展。他以已故的木桶爺爺陳卓添為例,許多游客都會為了老木匠的精湛手藝慕名而來,甚至是不惜出高價買下木桶或訂做木浴盆。

他也說,用實際行動去購買夕陽行業業者的手工藝品也是讓他們繼續生存的方法之一。“我每次帶游客去木桶爺爺那里,都會鼓勵游客購買他的木桶,畢竟這些(手藝)也越來越少。”他也補充,老行業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可以付出一點力量,讓它們保留下來,讓下一代有機會看到先輩的努力和故事。

已故木桶爺爺陳卓添

出老師為許多國際友人及世界各地的學者導覽,最為人津津樂道地就是曾經為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導覽,馬英九先生于2013年7月20日曾經在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開幕時給館方寄來了匾額,而2016年11月17日他親自帶領馬英九先生到華人抗日紀念碑,也帶領學者到三寶山明朝古墓講解了華人在馬來西亞有超過400多年的歷史,當中以其中一個明朝萬歷42年(1614年)及天啟2年(1622年)兩個在三寶山上的古墓足以佐證。他常常在講解時向國際友人引用一句馬來諺語‘Tak kena maka tak cinta’(不曾相見便不會相愛)。他想讓更多人親身來到馬六甲這個地方,了解馬六甲這個古城的歷史與背景,讓大家學會愛護它,傳承它的精髓。

為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講解馬六甲歷史

4

培養年輕接班人

為華社盡一份綿力

出老師如今積極透過上文中提到的重陽節文化活動“三山九九·重陽登高”來栽培新一代的導覽員,他積極地與籌委會編錄三寶山導覽資料包括《傳·說古城》、三寶山人文地圖及八條老街地圖等,更嘗試以錄影的方式讓有意學習文化導覽的年輕人可以做足準備為旅客及學生講解。他透過在華人社會各組織的內部培訓找到了一群有志青年,他笑說,終于有接班人,他很欣慰。

由于“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每年都會吸引到上百位同學及華社各界人士登上三寶山出席祭祀及相關活動,所以他在內部培訓營也積極地向青年們分享活動的起源及重陽節一些習俗在地化的有趣現象(如菊花酒改成菊花茶,重陽糕改成馬六甲當地特色的糕點九層糕),讓這些青年們可以輕松生動的方式來了解這些節日的意義,到時更能夠一起為出席活動的華社人士及學生們分享這些華人的文化歷史故事。

《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慶典,由華教元老拿督林源瑞擔任大會主祭

出老師表示做教師和導覽員都一樣,都是傳道授課、授業、解惑的工作。他秉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學問,至今年過知命之年依舊希望能夠為華人社會服務,讓更多人認識馬六甲這個古城的歷史。在采訪中,他感慨到,“馬六甲是他生于斯,長于斯,以后也會在這兒結束生命的地方”。經過這次疫情,他更加希望能擁有更健康的身體能繼續從事這份事業。他也將繼續地出現在老街的巷口里,為游客們娓娓道來馬六甲的故事。

自小生活在歷史遺跡就聽過很多先輩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也見證了馬六甲的發展史,使得他自小立志成為一名教師及導覽員。

3

向年輕學子介紹古城老行業

與國際友人分享所見所聞

出老師周一至周五在馬六甲育英學校教學,一到周末就會到溫古堂及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駐館為旅客導覽,或是接待世界各地的友人,帶他們走遍古街及三寶山為他們講解馬六甲的歷史。

溫古堂內保存著馬六甲老行業的文物,他常常聽到旅客感嘆,“欸,這個我家以前也有欸,但是丟掉了”,不禁令他感到可惜。他感嘆這些老行業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再加上年輕人沒有恒心去學習傳統手藝和繼承老行業的緣由,所以他希望它們可以考慮往旅游業發展。他以已故的木桶爺爺陳卓添為例,許多游客都會為了老木匠的精湛手藝慕名而來,甚至是不惜出高價買下木桶或訂做木浴盆。

他也說,用實際行動去購買夕陽行業業者的手工藝品也是讓他們繼續生存的方法之一。“我每次帶游客去木桶爺爺那里,都會鼓勵游客購買他的木桶,畢竟這些(手藝)也越來越少。”他也補充,老行業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可以付出一點力量,讓它們保留下來,讓下一代有機會看到先輩的努力和故事。

已故木桶爺爺陳卓添

出老師為許多國際友人及世界各地的學者導覽,最為人津津樂道地就是曾經為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導覽,馬英九先生于2013年7月20日曾經在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開幕時給館方寄來了匾額,而2016年11月17日他親自帶領馬英九先生到華人抗日紀念碑,也帶領學者到三寶山明朝古墓講解了華人在馬來西亞有超過400多年的歷史,當中以其中一個明朝萬歷42年(1614年)及天啟2年(1622年)兩個在三寶山上的古墓足以佐證。他常常在講解時向國際友人引用一句馬來諺語‘Tak kena maka tak cinta’(不曾相見便不會相愛)。他想讓更多人親身來到馬六甲這個地方,了解馬六甲這個古城的歷史與背景,讓大家學會愛護它,傳承它的精髓。

為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講解馬六甲歷史

4

培養年輕接班人

為華社盡一份綿力

出老師如今積極透過上文中提到的重陽節文化活動“三山九九·重陽登高”來栽培新一代的導覽員,他積極地與籌委會編錄三寶山導覽資料包括《傳·說古城》、三寶山人文地圖及八條老街地圖等,更嘗試以錄影的方式讓有意學習文化導覽的年輕人可以做足準備為旅客及學生講解。他透過在華人社會各組織的內部培訓找到了一群有志青年,他笑說,終于有接班人,他很欣慰。

由于“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每年都會吸引到上百位同學及華社各界人士登上三寶山出席祭祀及相關活動,所以他在內部培訓營也積極地向青年們分享活動的起源及重陽節一些習俗在地化的有趣現象(如菊花酒改成菊花茶,重陽糕改成馬六甲當地特色的糕點九層糕),讓這些青年們可以輕松生動的方式來了解這些節日的意義,到時更能夠一起為出席活動的華社人士及學生們分享這些華人的文化歷史故事。

《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慶典,由華教元老拿督林源瑞擔任大會主祭

出老師表示做教師和導覽員都一樣,都是傳道授課、授業、解惑的工作。他秉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學問,至今年過知命之年依舊希望能夠為華人社會服務,讓更多人認識馬六甲這個古城的歷史。在采訪中,他感慨到,“馬六甲是他生于斯,長于斯,以后也會在這兒結束生命的地方”。經過這次疫情,他更加希望能擁有更健康的身體能繼續從事這份事業。他也將繼續地出現在老街的巷口里,為游客們娓娓道來馬六甲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